(一)從法律規定的層面來看
法釋[2000]47號第二條規定:“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p>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钡谝话倭臈l規定:“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p>
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除交通肇事案件外,賠償義務人應當賠償的范圍為被害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且為物質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第九條明確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p>
可見,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性質被司法解釋確認為精神損害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第十八條規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钡诙鍡l規定了殘疾賠償金的計算標準,第二十九條規定了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第三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以及本解釋第二條的規定,確定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九條各項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金額。前款確定的物質損害賠償金與按照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確定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則上應當一次性給付。”
可見,該解釋第三十一條明確地將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界定為財產損失,在性質上屬于物質損害賠償,已經不屬于精神損害撫慰金。很明顯,兩部司法解釋關于殘疾賠償金與死亡賠償金在性質上的認定相互抵觸。由于法律位階相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施行在后,根據其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可以理解為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九條的規定實際上已被廢止。
(二)從賠償數額的計算依據來看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護理費、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康復費等因殘疾而增加的必要支出和繼續治療所必需的費用,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按照國家規定的傷殘等級確定,最高不超過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边@是國家立法首次對殘疾賠償金的性質作出規定,表明表明殘疾賠償金的性質為財產損失而非精神損失。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了“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p>
可見,殘疾賠償金的計算依據是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具體計算標準,依據該解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辈浑y發現,殘疾賠償金與應得收入掛鉤,因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導致收入喪失或減少,是對受害人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收入的補償,并不是對受害人遭受精神損害的賠償。
《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此規定明顯說明,死亡賠償金是對受害人收入損失的賠償。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钡诙艞l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p>
該司法解釋在第二十九條采用了“死亡賠償金”的稱謂,而在第十七條則用了“死亡補償費”的稱謂,在同一司法解釋中出現對同一事項用語不一致的問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從計算依據和標準來分析,死亡賠償金系基于被害人死亡而導致的未來收入損失。被害人的個人收入并非全部用于個人消費,還應用于家庭的共同消費和家庭積累,因被害人死亡,家庭可以預期的其未來生存年限中的收入因此喪失,以家庭整體減少的收入為標準進行計算,實際上是家庭在財產上蒙受的損失。
(三)從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計算標準來看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或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還要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對受害人收入損失在事實上被分解為兩個部分:殘疾或死亡者收入損失=殘疾或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有人會問,既然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中是對受害人本人未來收入損失的賠償,全部應得收入都賠了,沒有必要同時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更無需考慮有多少個被撫養人了。這還要從計算的標準來分析。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規定:“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傷殘和死亡賠償金的計算依照的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被扶養人生活費計算根據的是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即:平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根據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平均負擔系數計算出個人平均收入。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調查的城鎮家庭居民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實際收入。平均負擔系數是指每一個就業者負擔的人數。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職工工資一般按照平均能夠養活1.5個人的標準測算確定,國家統計局的咨詢意見是,我國目前就業人口的平均負擔系數應為1.7-1.8,即一人的工資可以養活1.7-1.8個人。可見,殘疾或死亡賠償金不是以平均收入為計算依據,否則,殘疾或死亡賠償金加上被扶養人生活費,結果會遠遠超過就業者的平均收入。計算公式為:城鎮就業人口平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負擔系數,殘疾或死亡者收入損失=殘疾賠償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按人均消費性支出計算)根據2001年北京市的統計數據舉例分析,北京市在崗職工年度平均工資為191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77.8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約為8922.7元,后兩項相加大致與前一項相等。
上述計算結果表明,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殘疾或死亡賠償金,同時按人均消費性支出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兩項加起來與平均收入相當。因此,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所確定的計算標準是合理、適當的。
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權責任法》對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進行了修訂。該法第十六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可見,在賠償項目中取消了被扶養人生活費,用殘疾或死亡賠償金覆蓋?!肚謾嘭熑畏ā烦雠_之前,既賠償傷殘或死亡賠償金又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二者相互獨立并不重合?!肚謾嘭熑畏ā肥┬泻?,已經用殘疾和死亡賠償金吸收了被扶養人生活費項目,但并不意味著被扶養人生活費項目不予考慮,也并未改變殘疾和死亡賠償金的性質,仍是對未來收入損失的賠償,只是計算標準會發生變化。
根據上文所述《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殘疾和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可以作為參照。審判實踐中如何計算,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1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法發[2010]23號),其中第四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扶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痹诰唧w操作中,還是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分別計算傷殘或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合計后一并判入傷殘或死亡賠償金項目。也就是說在表面上沒有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項目,實際計算中還會加以考慮。所以,《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的規定,屬于人身損害財產性質賠償的范圍,并未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從立法條文的安排中,被侵權人可以依據該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四)從法律效果來看
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可得收入損失與精神損害撫慰金并行不悖,屬于不同的賠償項目。在財產損失之外,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目的是對被害人和近親屬的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失給予全面救濟。為了使被害人和近親屬能夠得到合理救濟,在不改變刑事案件被害人不得提起精神損害民事訴訟的模式下,可要求賠償殘疾或死亡賠償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利益失衡,使受害人和近親屬獲得相對公正的司法救濟,否則致人殘疾和死亡的賠償會出現嚴重失衡。殘疾和死亡賠償金屬于財產性質的賠償,是對被害人殘疾或死亡后實際收入減少后進行的補償,規定這兩個賠償項目,以彌補減少的實際收入及家庭收入等實際損失,是合情合理的,將其納入到物質賠償范圍內,有利于賠償目的的實現并易于為社會公眾所接受。在司法實踐中,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主張的殘疾或死亡賠償金在賠償范圍中占的比例偏高,額度大,精神損害撫慰金屬于人民法院依據不同情節和各種因素酌情確定的數額,也不會過高。往往被害人或近親屬在殘疾或死亡賠償金得到救濟的情況下,不會再過高要求精神損害撫慰金,這樣會收到案結事了、息訴罷訪的效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中介居間不成功是否算違約
2021-01-29商標權的攤銷期限是多久
2021-01-03企業可以以曠工為由開除員工嗎,曠工是否屬于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事由
2021-01-19離婚后坐牢前妻孩子可以探望嗎
2021-03-24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是不是沒有資格繼承遺產
2021-02-14贍養父母有標準嗎,具體標準是什么
2020-11-23勸退包括辭退嗎
2021-03-09農村宅基地糾紛案件如何處理
2020-12-14怎么辦理解除勞動關系手續
2021-01-24勞動關系轉移手續
2020-12-28實習協議期是多久
2021-03-18什么是企業勞動爭議調解
2021-01-10兩種引發保險糾紛的情形
2020-12-26再保險合同業務有哪些
2020-12-13保險公估人按公估方與委托方不同的分類是怎樣的
2021-01-18保險猶豫期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18網約車保險公司拒賠合法嗎
2020-11-14實習期上高速保險拒賠合法嗎
2021-02-22土地承包的的年限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9劃撥土地與出讓土地可以辦證嗎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