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規范產品生產、銷售市場,《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以及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關于產品質量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有關行業標準規則等為產品安全保駕護航。如果違反國家的產品質量管理法律、法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只要達到數額較大,就會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那具體怎么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請在下文在進行了解。
一、怎么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了國家對普通產品質量的管理制度。
2、客觀要件
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的產品質量管理法律、法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
3、主體要件
犯罪主體是個人和單位,表現為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兩類人。生產者即產品的制造者(含產品的加工者),銷售者即產品的批量或零散經銷售賣者(含產品的直銷者)。至于生產者、銷售者是否具有合法的生產許可證或者營業執照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4、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行為人的故意表現為在生產領域內有意制造偽劣產品。在銷售領域內分兩種情況:一是在銷售產品中故意摻雜、摻假;二是明知是偽劣產品而售賣。
二、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標準是什么
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核心在于認定生產、銷售味蕾產品行為,具體來說:
1、摻雜、摻假。
這是指行為人在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摻入雜物或假的物品。
2、以假充真。
這是指行為人以偽造產品冒充真產品,表現為偽造或者冒用產品質量認證書及其認證標志進行生產或者銷售這類產品的行為。
3、以次充好。
這是指以次品、差的產品冒充正品、優質產品的行為。
4、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這是指以不符合產品質量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在內)的產品假冒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產品的行為。
根據法律規定的精神,上述四種行為屬選擇行為,即行為人具有上述四種行為之一的就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行為人如果同時具有上述兩種行為或兩種以上行為的。也應視為一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不實行數罪并罰。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金額達到五萬元以上的情節是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在客觀上所要求的內容。
要注意罪與非罪的區分:銷售金額是否達到五萬元;也要注意與生產、銷售假藥、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或有毒、有害、不符合標準的醫療器材、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等生產、銷售特定的偽劣商品犯罪相區分。
無犯罪記錄證明需要什么材料,有哪些
刑事犯罪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能保釋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死亡怎么賠
2020-11-09證人翻供是否要負刑事責任
2020-11-29什么是仲裁委托代理人
2021-01-06合同法延遲交貨的處罰是什么
2021-01-05合同擔保方式有哪些
2021-01-04公司注銷勞動合同是否自動終止
2020-12-28轉合同工前兩年的實習期算工齡嗎
2020-11-082020勞動力外包出現意外傷亡誰負責,賠償多少
2020-12-20用人單位使用已經辭職的員工參與拍攝的宣傳視頻,是否侵犯個人肖像權
2021-01-30勞動爭議包括拖欠工資嗎
2020-11-14人壽保險合同及準備金轉移的規定
2020-12-28交通意外險何時不用理賠
2021-01-27分析 家庭財產保險為何難進百姓家
2021-01-21保險合同訂立的原則和程序
2020-12-29哪些原因會導致人身保險合同終止
2021-02-04無證駕駛人致人受傷保險公司是否應擔責?
2021-03-26被保險人違反保險事項 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0保險受到欺詐如何維權
2021-01-24再保險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有哪些
2021-02-23哪些情形屬于沒有保險合同受益人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