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規范產品生產、銷售市場,《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以及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關于產品質量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有關行業標準規則等為產品安全保駕護航。如果違反國家的產品質量管理法律、法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只要達到數額較大,就會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那具體怎么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請在下文在進行了解。
一、怎么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了國家對普通產品質量的管理制度。
2、客觀要件
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的產品質量管理法律、法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
3、主體要件
犯罪主體是個人和單位,表現為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兩類人。生產者即產品的制造者(含產品的加工者),銷售者即產品的批量或零散經銷售賣者(含產品的直銷者)。至于生產者、銷售者是否具有合法的生產許可證或者營業執照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4、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行為人的故意表現為在生產領域內有意制造偽劣產品。在銷售領域內分兩種情況:一是在銷售產品中故意摻雜、摻假;二是明知是偽劣產品而售賣。
二、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標準是什么
認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核心在于認定生產、銷售味蕾產品行為,具體來說:
1、摻雜、摻假。
這是指行為人在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摻入雜物或假的物品。
2、以假充真。
這是指行為人以偽造產品冒充真產品,表現為偽造或者冒用產品質量認證書及其認證標志進行生產或者銷售這類產品的行為。
3、以次充好。
這是指以次品、差的產品冒充正品、優質產品的行為。
4、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這是指以不符合產品質量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在內)的產品假冒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產品的行為。
根據法律規定的精神,上述四種行為屬選擇行為,即行為人具有上述四種行為之一的就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行為人如果同時具有上述兩種行為或兩種以上行為的。也應視為一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不實行數罪并罰。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金額達到五萬元以上的情節是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在客觀上所要求的內容。
要注意罪與非罪的區分:銷售金額是否達到五萬元;也要注意與生產、銷售假藥、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或有毒、有害、不符合標準的醫療器材、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等生產、銷售特定的偽劣商品犯罪相區分。
無犯罪記錄證明需要什么材料,有哪些
刑事犯罪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能保釋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第三方支付代扣的流程是什么
2021-01-23經常聽說有商品被召回都什么可以召回
2020-11-11探視權能接走住幾天嗎
2021-01-07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誤工費的賠償
2021-03-09怎么解除勞務合同
2021-03-03已經履行脫密期還需履行競業限制嗎
2020-11-25勞動關系結束還能起訴嗎
2021-01-16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有哪些區別
2021-01-29意外險報銷的流程是什么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9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理賠指南
2020-11-24私家車保全險多少錢
2021-01-23保險公司怎么避免保險糾紛
2021-01-17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是怎么樣的
2021-01-05出境旅游保險怎么買
2021-02-08八種常見的車險拒賠糾紛
2021-02-17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七十五條
2021-01-2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間
2021-03-08集體土地出讓需要村民簽字嗎
2021-01-04如何區分土地出讓金與地價的不同點
2021-02-04商業拆遷應該注意寫什么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