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水污染防冶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均有類似的條文作出這方面的規定,那么,處理環境污染賠償糾紛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處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案件除要聽取當事雙方陳述和提供有關的材料進行審閱外,環境監理調查小組還應進行調查取證、現場勘察、取樣化驗,以確定責任人的損害事實、因果關系、賠償責任、賠償金額,等等。
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確認是實行無過錯的責任原則。無過錯的責任原則是指一切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或個人,只要客觀上造成損害結果,即使主觀上不是故意和沒有過失,也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就是說,致害者無論有無主觀過錯,行為有無違法,排污有無超標,都不影響賠償的責任成立,只要致害者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賠償損害即可成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和第一百二十四條也確認了這一賠償原則。
三、賠償損失包括:污染造成財產的直接減少或滅失;損害人體健康所支付的醫療費、護理費、必要的營養費,誤工工資、獎金、交通費以及因受害人自行消除污染、排除危害而實際支付的費用。因污染損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作賠償,但可根據是否預見將來必然獲得的財產或利益等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補償。污染損害應賠償全部實際損失,但往往致害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難以做到,目前污染損害糾紛的賠償常常沒有100%,所以賠償問題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四、污染損害由兩個以上的致害者共同造成的,應分清責任大小。分清責任的大小,可從責任單位的排污量、排放污染物的毒性對損害的作用大小等來確定各自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在工作實踐中,筆者不主張共同責任者負連帶責任原則,雖然《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但如果用在行政調解處理污染損害賠償問題上,因各責任者站在自身的利益立場上,會對責任不清糾纏不休,不利于及時解決污染糾紛。有的人民法院對這類污染損害賠償案件進行審理,也需把責任大小弄清才能判決。
五、監測采樣,務求做到公正、合理、合法。監測人員進行采樣化驗時,一般要求當事雙方有人在場,哪一方要求監測,就由該方支付監測費,如雙方都不愿支付,確實造成他人損害者須支付監測費;非因污染造成損害的,監測費由申請賠償損害的一方承擔。
六、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要有根有據,合情合理,不得設想、臆造實際上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所謂“損失”,不在賠償之列。有些受害方故意夸大損失數額,“漫天要價”、“乘機撈一把”,這些都是錯誤的,不能遷就的,不能允許的。
七、經調查取證,現有的技術手段或材料無法證明受害者申請賠償理由成立的,不作賠償,并書面告知申請人。
八、完全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引起的,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損害的,被指控致害者免承擔責任。
九、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環保部門應組織當事各方進行調解,在行政機關主持下,通過說服教育和友好協商,使當事人消除紛爭,自愿達成賠償協議。調解成功,應制作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調解協議書,及時送達當事各方執行;調解不成,主持調解的環保行政機關發給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調解終結書,當事雙方都可以向人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環保部門不當被告。但必須強調,當調解不成,環保部門不要再作什么“處理決定”、“裁決”等被人民法院認為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處理不當,環保部門亦會當被告,我省有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處理這類案件是有過先例的。
十、賠償損失不免除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原則。處理環境污染賠償糾紛時,發現當事人另有環境違法行為的,應另行作出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長期性,環境污染突發事故導致的損害多數情況下包括兩方面,一是直接損害,如即時造成的財產和人身傷害及緊急撲救所花費用,二是其遺留的致害物以及撲救物在環境中持續為害。
(四)復雜性,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環境中,首先有各個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交融,再者有各種物質、運動尤其是污染物之間、污染物與其它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交融,使得環境污染損害的發生呈現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現象。
(五)因果關系模糊性,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的局外人和事后研究者會覺得事情是如此清楚明白,簡直不言而喻,但事實上,要確定賠償責任者是如此之艱難,它不僅是從事審判的法官公正、謹慎的職業要求所致,也因為讓企業承擔賠償責任雖非“與虎謀皮”亦似“與虎謀毛”,還因為許多環境污染事件與損害結果之間是一種間接的、可能的因果關系,存在一種叫做“科學不確定性”的模糊區。
(六)遺傳性,環境污染損害的遺傳性廣義上是屬于其長期性特點的,但我們還是將其另列出來,因為它已不同于長期性,它似乎已“脫離了”環境污染損害。
(七)面廣人眾,從環境污染侵害發生的空間看,污染物往往在空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進行復雜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乃至核變化,通過遷移、擴散、交叉、接觸及吸收和富集等,使人們的身體健康或財產受到損害;或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致人損害,故環境污染損害在空間上具有廣闊性,導致環境侵害受害方的范圍具有廣泛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致殘,隨便一個機構做的傷殘鑒定口可以作為賠償依據嗎
2021-03-07民事審判中發現刑事罪怎么處理
2020-12-30子公司的設立方式有哪些
2020-12-30如何保釋,保釋的流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3-07欠條、借條和收條的法律效力
2020-11-08父贈與繼子房產兒子有權反對嗎
2021-01-25物流合同中仲裁條款的效力有哪些
2021-02-17買期房應注意的法律問題
2021-03-04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八級傷殘是什么待遇
2020-12-07在哪些情形下勞動合同將會終止效力
2021-02-12國企勞務外包是否違規
2021-01-05勞動局的職責是什么
2021-02-09保險公司敗訴承擔訴訟費是否合法
2020-12-14哪些原則適用于人身保險合同
2020-11-11保險公司拒為火災買單 法院判決企業獲賠
2020-12-20企業財產保險的費率一般為多少
2021-03-16貨車報保險要資格證嗎
2021-01-05鞭炮炸花車,保險怎么賠
2020-12-25郭律師提醒2012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