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利與弊
優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第一,就全國來說,農業發展水平比較低,主要是手工勞動,因此不適合大規模的經營,而將經營的單位劃小到家庭,同這種手工勞動的生產水平相適應。
第二,原來那種大規模經營下的集體勞動(改革前農村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農民評工記分年終分配)對每個人的勞動數量、質量很難準確統計,因而必然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而以家庭為經濟單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平均主義。
第三,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動物、植物等生命體,勞動對象的這種特性要求勞動者有更強的責任心,以家庭為經營單位有助于這種要求的實現。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得以蓬勃發展。
缺陷
(一)家庭分散經營,經營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中國自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深入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本身的局限性逐步顯現出來。現代社會的許多生產經營活動,其收益都是與規模經濟密切相關的。規模經濟是假定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生產要素配置同比例增加引起的超額收益增量。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是指與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相適應,在保證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前提下,使農戶經營的耕地面積得到適度擴張,從而使從事專業化農業生產的農民取得規模經濟收益,收入水平與其他行業同等勞動力的收入水平基本持平。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各種質量的土地均勻搭配。80年代中期,平均每戶所承包的土地只有8.35畝。到了90年代中期,我國農戶平均擁有的耕地下降到6畝,戶均承包土地9—10塊,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畝。如此細小分散的農田結構,耕作經營十分不便,農民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投入,農業技術進步的成果無法體現出來。而且由于每戶的農田分散,給日常的經營管理造成很多麻煩,浪費了很多人力。這一切都導致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根本無法顯現出來。
(二)農民不能自由處置土地,限制了農民的擇業自由
我國農村實行的是集體經濟制度,農村的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此農民沒有對土地的自由處置權。農民不能自由處置土地一方面限制了農田的規模化經營;另一方面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及其選擇謀生方式的自由。農民經常處于自己耕種,可是收入太少,完全拋荒又有點可惜,同時怕被集體處罰或者收回,所以有很多地方出現由婦幼老弱耕種的現象,只是對較好較近的土地進行管理,把經營土地當成了義務,目的只是保留對承包的土地應有的那點權利,有的農民則為了保留對承包土地的權利,排徊在留守耕地與外出擇業之間。因此,土地是處于半充分利用,甚至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大片的田地被荒蕪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民的自由擇業。
(三)農村基礎設施難以建設,農業生產長期高成本
在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靠集體組織來進行的。因為一方面農戶個體能力有限,無力單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在公有制下,由私人建設不符合經濟學原理。但是,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村中諸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等公共產品的建設,起到了阻礙甚至破壞的作用不可忽視。如:一條水渠自上而下,水渠的產權歸集體所有,具體為能夠從該水渠中得到灌溉利益的農戶共同所有,產權主體不具體,因此,處于上游田塊的農戶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往往會破壞水渠的規劃設計,私自破渠灌溉(公地悲劇),從而造成了對農村中公共產品的破壞。另一方面,對于農村中需要修建的上述等公共產品,卻因占用土地的問題難以解決或解決的成本過高而無法實施。農村中的公共產品長期建設不足,甚至已建的公共產品遭到破壞,直接導致農業生產長期的高成本。
(四)家庭小塊田地分散經營,不利于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現代化離開了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寸步難行的。在農業發達國家,其農業的發展大都充分考慮了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推廣,它們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農村的灌溉事業,普及機械化,推廣生物技術和改進耕作方法,使其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我國由于是家庭分散經營,每家每戶分得的土地極其有限,每戶的總產量不高,在當前的農產品購銷政策下,主要農產品比較收益低。因此農民一方面是缺乏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難以進行更大更多的技術改造;另一方面我國農民也缺乏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動力。因為每家每戶土地有限,只要靠部分勞動力或勞動時間就可以耕種,不需要普遍使用機器等新技術,也不便普遍采用機械化耕種,因為小塊土地分割阻礙了機械化的推廣。
(五)家庭小塊田地分散經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管理成本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了對自己生產活動的自由安排權,同一地區農作物在耕作時間上雖總體上一致,但也有前后的差別。而恰是這種前后的差別,就會導致農作物的生產、管理成本增加。如,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由于有的病蟲害具有擴散性和流動性,先耕種的田塊可能先發生,也首先進行了防治,但先發生病蟲害的可能已感染了后耕種的田塊,后發病蟲害的又會繼續感染已經防治過的田塊,所以只有繼續且加大防治,直到農作物成熟。這樣反復多次,導致了生產的成本增加,也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高,品質下降,相對收入減少。另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許多地方為了做到平等,分配土地實行“遠、近插花”,“好、中、差搭配”,土地碎化分散,而且,因為經營權到戶,農戶經營權不受外來干涉,每個農戶中,隨著兒女長大分居,同時,也要對本戶經營的土地經營權進行分配,因此,土地進一步碎化。農民在這樣細小的土地上耕作,必然增加許多時間成本,從而導致總成本的增加。
(六)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制度缺乏規范化的法律保障,制約了農民通過經營土地提高收入的能力
土地使用權沒有一定的法律規范,土地使用權的主體、地位、界限、獲取與轉讓的法律程序、法律形式及法律保護手段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來,土地使用權長期作為一種政策規定在運行,而不是作為一種法律規定在操作。地方政府部門隨意調整農民承包的土地,縮短承包期限,中止承包合同,收回農戶承包地高價發包,非法征用農地等侵害農民土地使用權的事件時有發生。農民對土地占有和使用不穩定,導致農民缺乏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的熱情,土地經營短期化行為不可避免,土地資源處于掠奪式經營中,這種缺乏投資的土地,必然導致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生產條件無法改善,科技含量低,農業生產力無法提高,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市場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推行的土地經營分散化,難以協調農戶在商品生產經營中的利益矛盾,難以克服分散農戶在商品生產中的盲目性,經常會出現“跟風農業”現象,風一來,農戶盲目跟進,生產供大于求,價格下跌,產品難銷。力不從心的分散農戶經營個體,得不到市場上供求的準確信息,使農業生產經營經常處于一種不穩定的震蕩之中,同時家庭經營的規模過小,專業化程度低,使農民也沒有多少產品進入市場,即使進入市場的農產品,交易方式也是分散成交,加大了市場交易的成本。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補償糾紛如何解決
2020-12-14公司合并債權人有何權利
2020-11-13如何注冊專利
2021-03-09銀行按揭貸款需要繳評估費用嗎
2020-12-20從一起擔保追償權糾紛案看公司法第60條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條的
2021-01-18訴訟離婚的條件是什么,如何提離婚訴訟
2021-01-09離婚起訴書范文2020
2021-03-03當事人能否協議選擇管轄法院
2021-01-12南京辦理勞動關系轉移的備案新政是怎樣的
2021-02-09消費者購物時被電擊傷,商場是否擔責
2020-12-24成都房屋中介租房收費是多少
2021-02-15五一哪天算三倍工資
2021-02-18產假期間安排工作符合法律規定嗎
2020-11-22銀行不按勞務合同履行工作怎么辦
2021-02-28丈夫不工作掙錢能訴訟離婚嗎
2021-03-25團體意外險受益人可以是單位嗎
2021-01-30投資理財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2-06建筑工程保險的適用范圍
2021-01-31代簽名人身保險合同法律效力問題研究
2021-01-24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有什么規定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