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民法追隨德國民法的物權行為,在債權讓與問題上也采取相同的理論
日本民法的通說將債權讓與契約作為準物權行為,因此債權的客觀存在成為債權讓與契約不可或缺的要件。這與有體物的買賣有本質的不同。在物的買賣中,日本的通說及判例雖然不采取物權行為獨立性的法律構成,但是買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被認為是有效的,只是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已。這是因為日本的通說認為“只要在理論上買受人存在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可能性,即使是與無處分權的讓與人簽訂的契約,也不被認為是不可實現的.與有體物的買賣不同,債權讓與契約被認為屬于準物權契約,即相當于有體物買賣中的履行部分。而該合同又是諾成和不要式的,僅因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發生債權的轉移,這時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債權,則該準物權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對于須存在有效的債權這一前提,幾乎沒有異議。
由于日本的通說和判例同樣認為,債權行為不以處分權為有效條件,而準物權行為則以具有處分權為必要,因而,債權的讓與人必須擁有處分權。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該準物權行為無效,當然也不發生債權轉移的效果。在受讓人誤信讓與人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因為對于債權讓與,通說認為不適用日本民法第192條有關善意取得的規定,所以此時的受讓人不能取得債.只能請求無權處分人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
與此不同,在中國大陸的民法上,債權讓與系事實行為,為債權讓與合同生效的結果,它完全是債權讓與合同這個債權行為的效力表現。如此,與其說讓與人需要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是債權讓與這個債權變動結果的條件,莫不如說是債權讓與合同的有效條件,更為準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為《合同法》)第79條的規定及其解釋,類推適用《合同法》第132條、第51條的規定,可知債權讓與合同需要讓與人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以不存在或者無效的債權讓與他人,或者以已經消滅的債權讓與他人,都將因標的物不存在或者標的不能而導致債權讓與合同不成立,或者效力待定。這是不同于德國民法、中國臺灣民法之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民工討薪難,原因為何
2020-12-12轉租合同糾紛案代理詞
2020-11-13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包括什么
2021-01-04坐滴滴出交通事故怎么辦,責任怎么分
2021-02-05離婚訴訟有哪些證據,離婚訴訟如何舉證?
2021-01-04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及精神賠償
2021-03-17不知情的輕微碰撞算肇事逃逸嗎
2020-12-11企業經營不善降薪是否違法
2020-11-30老人死后農村股份誰繼承
2021-01-14樓宇外墻面使用涉及什么法律問題
2020-11-15偽造房產證,變賣他人房產會被判刑嗎
2021-02-23租房中介費怎么收,每個地方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2人壽保險理賠有哪些流程
2020-11-19交強險理賠怎么查勘和定損
2020-12-02酒后溺亡意外保險賠嗎,哪些情況意外險不賠
2021-01-02保險欺詐可以行政仲裁嗎
2020-11-07保險合同要怎么合法訂立
2021-03-14保險合同的解釋通常是遵循有利于哪一方的原則
2020-12-21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二)
2021-02-16把別人車撞了保險公司怎么賠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