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民法追隨德國民法的物權行為,在債權讓與問題上也采取相同的理論
日本民法的通說將債權讓與契約作為準物權行為,因此債權的客觀存在成為債權讓與契約不可或缺的要件。這與有體物的買賣有本質的不同。在物的買賣中,日本的通說及判例雖然不采取物權行為獨立性的法律構成,但是買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被認為是有效的,只是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已。這是因為日本的通說認為“只要在理論上買受人存在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可能性,即使是與無處分權的讓與人簽訂的契約,也不被認為是不可實現的.與有體物的買賣不同,債權讓與契約被認為屬于準物權契約,即相當于有體物買賣中的履行部分。而該合同又是諾成和不要式的,僅因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發生債權的轉移,這時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債權,則該準物權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對于須存在有效的債權這一前提,幾乎沒有異議。
由于日本的通說和判例同樣認為,債權行為不以處分權為有效條件,而準物權行為則以具有處分權為必要,因而,債權的讓與人必須擁有處分權。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該準物權行為無效,當然也不發生債權轉移的效果。在受讓人誤信讓與人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因為對于債權讓與,通說認為不適用日本民法第192條有關善意取得的規定,所以此時的受讓人不能取得債.只能請求無權處分人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
與此不同,在中國大陸的民法上,債權讓與系事實行為,為債權讓與合同生效的結果,它完全是債權讓與合同這個債權行為的效力表現。如此,與其說讓與人需要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是債權讓與這個債權變動結果的條件,莫不如說是債權讓與合同的有效條件,更為準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為《合同法》)第79條的規定及其解釋,類推適用《合同法》第132條、第51條的規定,可知債權讓與合同需要讓與人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以不存在或者無效的債權讓與他人,或者以已經消滅的債權讓與他人,都將因標的物不存在或者標的不能而導致債權讓與合同不成立,或者效力待定。這是不同于德國民法、中國臺灣民法之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夫妻買房出資證明有哪些,如何收集夫妻買房出資證據
2021-01-11醫療糾紛和解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04反擔保協議范本
2021-01-29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定罪如何確定管轄
2021-03-13到期債權執行異議
2021-03-19立案前轉移財產的,財產能被執行嗎
2021-02-23剛需購房具體需要注意什么呢
2020-11-18房產贈與過戶程序是什么
2020-11-11分包給勞務隊屬于違法分包嗎
2021-02-23100錯寫成1000人壽保險按哪個支付
2020-12-27臨時工發生工傷可以進行工傷認定嗎
2020-11-29什么是互碰自賠,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3法律對重復投保的賠付金額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7法律規定投保人有哪些權利
2021-01-31保險公司合同變更 第三者責任險賠付
2020-11-30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人身保險理賠難嗎
2021-01-21保險的合同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避免糾紛
2021-03-17保險代理人的業務范圍是什么
2021-01-17土地承包經營權包含什么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