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jù)《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依據(jù)《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三條,用人單位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全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fā)相當于工資報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所以如果公司長期扣押工資不發(fā)給員工可以要求讓公司立即支付拖欠的工資并支付相當于拖欠工資總額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
如果單位拒絕,可以依據(jù)《勞動法》第七十七條、第七十九條、第八十二條、第八十三條規(guī)定,自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要求公司滿足員工要求,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即不在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也就是單位員工要求之日分公司是沒有法人資格的,有些分公司盡管沒有法人資格也可以在其所在地勞動局申請仲裁,有些分公司因為沒有法人資格的要到其總公司注冊地的勞動局申請仲裁。
根據(jù)勞動合法第38條及第47條的規(guī)定,企業(yè)未及時足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企業(yè)按照法律規(guī)定向其支付解除合同的經濟補償金。除此之外,根據(jù)上文中關于企業(yè)法律責任的闡述,勞動者還可在企業(yè)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時要求企業(yè)加發(fā)相當于其工資報酬25%的經濟補償金。綜合起來講,勞動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主張和維護自己的權利:
(1)勞動者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就上述事項申請勞動仲裁,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勞動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fā)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上述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仲裁申請。
應當注意的是,根據(jù)《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規(guī)定,如果有關追索勞動報酬的爭議金額沒有超過當?shù)卦伦畹凸べY標準十二個月金額,那么仲裁裁決僅對企業(yè)具有終局效力,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有關追索勞動報酬的爭議金額超過了當?shù)卦伦畹凸べY標準十二個月金額,那么仲裁裁決對勞動者和企業(yè)都不具有終局效力,任何一方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均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在企業(yè)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情況下,勞動者除可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之外,還可以依據(jù)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向當?shù)赜泄茌牂嗟幕鶎尤嗣穹ㄔ荷暾堉Ц读睢H嗣穹ㄔ簯斣?日內通知勞動者是否受理,受理之后,經審查申請符合法律要求的,人民法院將在受理之日起15內向企業(yè)發(fā)出支付令,申請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駁回。如果企業(yè)在收到支付令15日內提出書面異議并被法院支持導致法院裁定支付令失效的,勞動者也不是全無辦法。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三條的規(guī)定,只要勞動者手里有企業(yè)的工資欠條,就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不用在此之前先去申請勞動仲裁。如果企業(yè)在收到支付令之后超過15日既不提出異議也不履行支付令的,勞動者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
拖欠工資多久算違法
我國法律法規(guī)主要作以下規(guī)定:
我國《勞動法》規(guī)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按月支付”即包括工資應當以月薪的形式發(fā)放,也包括應當每月支付,因此用人單位應當在自然月結束的30天內結算工資,超過30天即構成拖欠工資。
如果用人單位確因生產經營困難,資金周轉受到影響,暫時無法按時支付工資的,經與本單位工會協(xié)商一致,可以延期在一個月內支付勞動者工資。延期支付工資的時間應告知全體勞動者,并報主管部門備案,無主管部門的報市或區(qū)、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備案。
《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規(guī)定“工資必須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日期支付。如遇節(jié)假日或休息日,則應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資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實行周、日、小時工資制的可按周、日、小時支付工資”。
一般,具體的發(fā)薪日期是由雙方約定,法律上沒有強制性的規(guī)定。那么,只要單位每月支付一次就是合法的,至于當月還是上月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所以只要你所在單位都按時支付了你的工資,即使是在后一個月發(fā)上一個月的工資也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
針對無故拖欠工資的處理辦法:
1.勞動者可以解除合約
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要求支付賠償金
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未按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guī)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報酬時,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低于當?shù)刈畹凸べY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應當支付期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的50%以上、100%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加班工資的依據(jù)和計算方法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四條有關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于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計算加班費要搞清楚基本工資,計算工資的基數(shù)首先要理清兩個概念,即制度工作日和制度計薪日,分別是20.83天和21.75天。制度工作日主要用于工時管理,是判斷超時加班的標準,制度計薪日則直接體現(xiàn)在日工資、加班工資方面。
在計算加班工資時,要按照每個單位不同的實際情況來劃分,根據(jù)國家的勞動法規(guī),共有三種工時制,分別是標準工時制、綜合工時制、不定時工時制,這三種工時制加班費的計算方法分別是:
1、標準工時制加班費計算方法
在標準工作日內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舉例來說,有員工吳某每月工資為960元,根據(jù)國家目前制度工作日為20.83天,那么他每小時的工資計算方法就是960÷21.75÷8=5.5元,那么吳某平時每小時的加班工資就是5.5×150%=8.27元;而他休息日每小時的加班工資就是5.5×200%=11元;法定節(jié)假日每小時的加班工資為5.5×300%=16.5元。
2、綜合工時制加班費計算方法
根據(jù)規(guī)定,一些特殊的行業(yè)、企業(yè)和工作崗位可以實行綜合工時制。綜合工時制是以標準工作時間為基礎,以一定的期限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的工時制度。考慮到有些企業(yè)的實際操作情況,比如酒店、物業(yè)公司等,往往不可能按照標準工作制來實行,所以很多這類企業(yè)都申請了綜合工時制。實行這種工時制度的用人單位,計算工作時間的周期不再是以天為單位,而是可以是以周、月、季、年,但其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與法定標準工作時間基本相同。即在綜合計算周期內,某一具體日(或周)的實際工作時間可以超過8小時(或40小時),但綜合計算周期內的總實際工作時間應當不能超過總法定標準工作時間。在綜合工時制的情況下,在綜合計算周期內,超過總法定標準工作時間的部分應視為延長工作時間并按勞動法的規(guī)定支付報酬,其中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按勞動法的規(guī)定支付報酬。而且,延長工作時間的小時數(shù)平均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綜上可知,申請綜合工時制的企業(yè)也需要支付加班費。
舉例來說,張某單位以月為周期來結算,他的月工資為960元,在4月份上班總計時間為180小時,其中包括清明節(jié)上班4小時,那么他四月份的加班費計算方法為,5.5×150%×(180-167-4)+5.5×300%×4=140.5元。
3、不定時工時制加班費計算方法
不定時工時制是指因工作性質、特點或工作職責的限制,無法按標準工作時間衡量或是需要機動作業(yè)的勞動者所采用的,勞動者每一工作日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限制的工作時間制度。標準工時制、綜合計算工時制都是一種定時工時制,是依據(jù)工作時間來計算勞動量,而不定時工時制是一種以勞動者勞動量為計量的工作制度。實行不定時工時制,除法定節(jié)假日工作外,其他時間、工作不算加班。在實行不定時工時制的單位或工作崗位,加班費除了法定假日外,是沒有的。
綜合上面的規(guī)定,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法定假日,任何勞動者都有休息的權力,在這天工作的勞動者,無論是什么工時制,都應該得到3倍工資的加班費,除此之外,各種工時制的加班時間確定、加班費標準是不同的,具體實行需要依照每個單位不同的工時制。
20.83天與21.75天計薪區(qū)別
問題:20.83天是不是只是指月工作日?不用這個計算工資?如果計算工資的話,就用21.75天算?是不是只有加班、法定假日工資按21.75天算,其余的都按照20.83天算呢?
答:可以說20.83天與計算工資沒有直接關系,但是20.83天是計算出勤天數(shù)的基準!
新算法明確規(guī)定了21.75是計薪日,所以21.75天是用來計算日工資的基準!明確了“出勤天數(shù)”和“日工資”,接下來工資如何算就簡單了。
法定假日現(xiàn)在為帶薪假日,平時加班、休息日加班、法定假日加班都是按照21.75天計薪日得出的“日工資”來計算加班工資。其余的也就是正常工作日、或者是缺勤,還是按照21.75天計薪日得出的“日工資”來計算工資。
日工資的計算只有一種算法:月工資/21.75天,很明確,再無其他。
應出勤的天數(shù)上圖中已經列出,是以月均20.83天來衡量的的,也很明確,再無其他。
另有HR同仁指出:20.83是全年各月平均全勤天數(shù),21.75是全年各月評價計薪天數(shù),在具體計算工資時,只有21.75參與計算,即,如果約定月工資標準為x,員工正常出勤就可得到工資x。如果缺勤,則得:月工資標準-月工資標準/27.15*缺勤天數(shù);如有加班,則得:月工資標準+月工資標準/27.15*平時加班、休息日加班、法定假日加班天數(shù)*相應百分比。
當然,全年各月實際全勤天數(shù)不固定,故以上的計算方法則忽略此點;
如果,日工資標準=月工資標準/當月全勤天數(shù)的話,就可以避免其離職時導致的以往多付或少付工資的情況,但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正常出勤每月的工資數(shù)不恒定。
注:此次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改動的關鍵之處在于:
1、原來20.92天為月均工作天數(shù),在實際操作中20.92天既是工作天數(shù)又是計薪天數(shù),但是卻沒有明確計薪天數(shù)的概念。
2、新算法明確提出計薪天數(shù)的概念,明確11天法定假日為帶薪假日,20.83天承擔工作天數(shù)的職責,21.75天承擔計薪天數(shù)的職責。
律霸網小編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工作,一定要簽署相應協(xié)議,面對企業(yè)拖欠工資的時候,首先是協(xié)商解決,企業(yè)不配合的時候,可以進行相應的一些勞動仲裁,這些大家都可以去了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案犯與共犯的區(qū)別
2021-01-03擔保期限的起算
2021-03-15工地死亡賠償
2021-01-07地役權與相鄰權有什么區(qū)別
2021-01-27勞動報酬糾紛能否風險代理
2021-01-30公司不能隨意裁員,裁員要走正當法律流程
2021-03-04什么是拆遷安置房,拆遷安置房離婚如何分割
2020-11-23贍養(yǎng)費能要多少
2021-01-03判決離婚的法定前提有哪些
2021-03-09哪些財產可以被繼承?
2021-02-05服務期與勞動合同期限沖突問題
2021-02-08試用期不合格辭退入職體檢給報嗎
2021-02-24第三責任險處理時注意什么
2020-11-08保險代理合同保存期限是多久
2021-02-16人身保險種類有哪些
2021-01-12自家車輛相碰三責險不賠償——三責險賠付范圍分析
2020-12-04保險拒賠是否應先解除合同
2021-02-01企業(yè)財產保險的費率一般為多少
2021-03-16快速理賠需要帶什么,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6境外保單應該如何維權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