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浙湖行初字第4號
原告王麗華,女,1969年6月30日出生,漢族,住(略)。
原告李金娥,女,1967年5月31日出生,漢族,住(略)。
原告張壽娣,女,1954年9月8日出生,漢族,住(略)。
張壽娣的委托代理人余紅花,女,1981年8月27日出生,漢族,與張壽娣系婆媳關系,住(略)。
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住(略)。
法定代表人馬以,該市市長。
委托代理人王武元,男,系湖州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副主任。
第三人長興縣人民政府,住(略)。 法定代表人章根明,該縣縣長。
委托代理人褚忠,浙江興博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鄭經海,男,系長興縣經濟開發區司法所所長。
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不服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湖政復決字[2009]10號《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書》,于2009年7月6日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于當日受理后,于同年7月7日向被告和第三人送達了起訴狀副本和應訴通知書。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9年7月2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及張壽娣的委托代理人余紅花,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代理人王武元、李萍,第三人長興縣人民政府的委托代理人褚忠、鄭經海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6月18日對原告作出湖政復決字[2009]10號《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書》,認定王麗華、李金娥及張壽娣的申請系信訪事項,認為該三人復議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六條規定的受理條件,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決定不予受理。
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在法定期限內向本院提供了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下列證據、法律依據:
第一組證據:收件材料包括信封一份和湖州市政府2009年行政復議案件登記表一份,用于證明原告提出行政復議的時間及被告接到申請的時間;
第二組證據:行政復議申請書一份,用于證明原告提出行政復議的內容;
第三組證據:原告提出行政復議所附的材料包括三原告身份證復印件、掛號信單據一份、申請人王麗華、沈漢良、張壽娣2009年3月19日“要求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征地拆遷補償”一份,用于證明1.申請人身份情況;2.申請人提出要求解決拆遷補償問題是屬于信訪事項;
第四組證據:湖政復決字[2009]10號《不予受理決定書》和掛號函件清單各一份,用于證明作出被告作出決定并以郵寄形式送達給原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六條、第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和長政發(2008)第8號文件。
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訴稱,一、被告認定事實錯誤,原告向第三人申請的第一點訴求是要求第三人公開拆遷的政策規定及標準;第二點訴求是要求公開拆遷協議;第三點訴求是原告未得到公平、合理的拆遷妥善解決。被告將原告要求信息公開的訴求簡單地認為信訪,是認定事實錯誤。二、原告是依法向被告申請復議。原告是在第三人將原告申請信息公開置之不理、侵犯原告合法的知情權的情況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向被告申請行政復議的。同時,第三人是征地拆遷的主管部門,如對原告的第三點訴求認為不對應作出回復,現其置之不理,也屬行政不作為,故原告申請復議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規定范圍。三、被告適用法律錯誤。被告因認定事實錯誤,導致適用法律錯誤。請求法院依法確認被告作出的湖政復決字[2009]10號《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書》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并判令撤銷;判令被告受理原告的行政復議申請。
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辯稱,一、原告向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長興縣人民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征地拆遷補償”的訴求是屬于信訪事項,長興縣人民政府對原告信訪事項的處理不屬于行政復議機關進行復議的對象。二、原告的“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征地拆遷補償”材料中,提出請求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長興縣人民政府責令開發區公開拆遷補償的政策、規定及標準一節,屬于要求政府機關公開信息的事項。若相關機關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也只可以依法向上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舉報,而不能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方式尋求處理。綜上,原告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六條規定的受理范圍,答辯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決定不予受理決定并無不當。請求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三人長興縣人民政府辯稱,湖州市人民政府作出的不予受理決定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請求依法維持湖政復決字[2009]10號《不予受理決定書》。
第三人長興縣人民政府在答辯期內向本院提交了下列證據和法律依據:
第一組證據:長興縣信訪局信訪事項交辦單和原告信函“要求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征地拆遷補償”一份及信封各一份,用于證明原告來信情況,信訪局進行了立案和交辦,是原告所訴作為信的來源;
第二組證據:群眾來訪登記表一份、長興信訪局信訪事項轉送單和存根各一份,用于證明原告進行訪的情況;
第三組證據:長興縣經濟開發區街道辦事處“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一份,用于證明對原告的信訪事項已作出了處理,意見書系留置送達,三原告如不服,可申請復查,而不是復議。由此,證明原告的整個事項為信訪事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和長政發(2008)第8號文件,認為被告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作出是正確的;長興縣人民政府長政發(2008)第8號《長興縣城市規劃區征用集體土地房屋拆遷實施辦法》的文件在政府網站和各社區、街道辦都發放、張貼,予以對外公布的。
經庭審質證,本院對在案證據作如下確認:
對被告提交的第一、二、三、四組證據原告和第三人均無異議,且符合有效證據條件,本院予以確認;
對第三人提供的第一組證據中的信封、信函內容、第二組證據中的登記表、轉送單原告和第三人均無異議,且符合有效證據條件,本院予以確認;原告對第三人第一組證據中的“信訪交辦單”、第三組證據中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有異議,認為該處理意見書沒有送達給原告,與本案事實無關聯。被告對第三人提供的上述證據均無異議。經審查,第三人提供“信訪事項意見處理書”上雖有在場人簽名,但在場人系開發區工作人員,不符合留置送達要求,在原告否認已收到的情況下,也未得到其他證據的印證,故對“信訪事項意見處理書”確認有效,但該“信訪事項意見處理書”未予送達。從第三人提供的上述證據能夠證明原告于2009年2月16日為土地拆遷補償等事宜向長興縣信訪局進行過口頭信訪,于2008年3月19日以書面信件的形式向長興縣人民政府信訪局要求責令長興縣開發區公開拆遷補償政策、拆遷協議和解決征地補償的事實,以及長興縣信訪局向長興縣長興開發區轉批了三原告信件,長興縣開發區街道辦事處于2009年4月23日作出信訪事項意見處理書,但未予送達。
原告對被告作出不予受理決定的程序方面無異議,第三人無異議。但原告對被告適用法律有異議,認為被告適用法律錯誤。第三人無異議。審查認為,被告提供的事實方面的有效證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六條、第十七條的規定,故對原告的異議不予采信,確認被告適用法律法規正確。原告對第三人提供的法律條款,原告認為與本案無關。經審查,根據本案事實依據,能夠證明第三人在處理原告要求事項過程中所依據的條文,故確認有效。
根據對上述證據的分析認定,本院確認如下事實:
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系雉城鎮南莊村易家灣村民,2009年2月16日,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等人為拆遷補償事項去長興縣信訪局進行口頭信訪,長興縣信訪局進行了接待和登記。同年3月19日,原告等人在補充書面意見后,于3月20日以郵寄方式向長興縣信訪局發出信件,書面要求長興縣開發區公開拆遷政策和拆遷協議,并要求公平、合理地解決拆遷補償事宜。同年3月25日,長興縣信訪局對原告信件進行登記并轉批長興縣經濟開發區街道辦事處辦理。在轉件上明確經辦部門15日內書面告知是否受理,60日內答復當事人并注明答復方式,在30日將處理結果報縣信訪局。2009年4月23日,長興縣經濟開發區街道辦事處作出了《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但未送達給原告。
2009年6月9日,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以郵寄方式向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認為長興縣人民政府是征地和對地面作物及建筑物補償的主體,但對她們提出的訴求即“要求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征地拆遷補償”一事置之不理已超過兩個月,是不作為行為。請求湖州市人民政府確認長興縣人民政府不作為行為違法,并責令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湖州市人民政府在同年6月15日收到復議申請后,經審查認為,原告的復議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六條規定的受理條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于2009年6月18日作出了《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書》。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對此不服,遂訴至本院。
本院認為,本案的審理重點是被告湖州市人民政府對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的申請認定為信訪事項是否正確,該申請是否屬于行政復議的范圍。我國《行政復議法》第六條對行政復議的范圍在十一個方面作了明確界定。本案中,原告王 麗華、李金娥、張壽娣因向長興縣信訪局提出的“要求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征地拆遷補償”書面材料未得到答復而向被告提出申請復議,該“要求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征地拆遷補償”的書面材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要求長興縣政府對拆遷政策等予以公開;二是要求得到公正合理的征地拆遷補償。審查認為,原告在書面材料中提出征地拆遷補償事項,原告作為被征地拆遷的當事人,在其向長興縣信訪局口頭和書面信訪后,長興縣信訪局按照《信訪條例》的相關規定,已將信件轉批由長興縣開發區處理。三原告在復議申請中所反映的有關征地拆遷補償要求事宜屬于信訪部門辦理的范圍。原告如認為信訪部門逾期不予答復或對信訪處理意見不服的,則應當在規定時間向上一級機關提出復查。根據我國《行政復議法》的相關規定,信訪事項不屬于行政復議范圍,現原告以此申請復議,被告作出不予受理的處理得當。至于原告提出的有關要求公開征地拆遷政策內容,按照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相關規定,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原告可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相關規定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息公開的申請。
綜上,被告以原告申請事項系信訪事項不屬行政復議范圍作出《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書》,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原告起訴所提出的意見和理由與現行法律法規不相符,本院不予采納。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維持湖州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6月18日作出的湖政復決字第[2009]10號《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書》。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50元,由原告王麗華、李金娥、張壽娣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蔣育琴
審 判 員 張蔚雋
審 判 員 潘嘉玲
二OO九年八月二十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 記 員 陳 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裁定書(分配船舶價款用)
2020-10-14選民資格案件起訴狀
2020-10-14受案登記表
2020-10-14取保候審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駁回申訴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核準或者不核準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用)
2020-10-14關于對罪犯×××減刑(或假釋)一案的審理報告(減刑、假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死刑案件綜合報告(死刑案件用)
2020-10-14罪犯保外就醫取保書
2020-10-14適用簡易程序建議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不立案決定書
2020-10-14支持刑事抗訴意見書
2020-10-14收取保證金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不予立案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退還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隨案移交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訊問筆錄
2020-10-14×××公安局準許拘役罪犯回家決定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