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德)訴(謝越家)(
土地糾紛)一案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行 政 判 決 書
(2002)瓊行終字第13號
上訴人(原審第三人)王錫德,男,75歲,漢族,
臨高縣水電局鳳蛟管養所退休干部,住臨高縣臨城鎮大波村委會臨昌路。
委托代理人王光色,海南寶島
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陳秋紅,臨高縣百印灘水電站下崗職工。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謝越家,男,56歲,漢族,臨高縣農業局干部,住臨高縣臨城鎮大波村委會臨昌路。
委托代理人王正佐,海南新概念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臨高縣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江華安,縣長。
委托代理人符吉吉,臨高縣政府法制辦負責人。
委托代理人符朝志,臨高縣政府法制辦公務員。
上訴人王錫德因被上訴人謝越家訴原審被告臨高縣人民政府
宅基地糾紛行政復議一案,不服海南中級人民法院2002年4月19日作出的(2002)海南行初字第14號行政判決,于2002年6月5日通過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02年7月2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2年8月20日公開
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王錫德及其委托代理人王光色、陳秋紅,被上訴人謝越家及其委托代理人王正佐,原審被告臨高縣人民政府的委托代理人符吉吉、符朝志等到庭參加訴訟。2002年8月21日,本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延長本案的
審理期限。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王錫德與謝越家兩家的宅基地位于臨城鎮臨昌路東側。1977年,王錫德建起三間坐東向西的正房。1979年,謝越家在王錫德房屋南側建起二間坐東向西的正房,王錫德正房的南墻與謝越家正房的北墻系同一條墻,該墻由王錫德出資建造。而后,王錫德與謝越家又建好各自廚房的墻壁。2000年7月,兩家正房與廚房間的院墻倒塌,雙方因土地使用權歸屬發生爭議,請求臨城鎮人民政府處理,該府認為:謝越家與王錫德兩家正房存在合墻的事實,該合墻占用的土地兩家應各得一半。兩家各自建的廚房墻壁一直使用至今,應按現狀維持雙方廚房交界部分的土地界線。據此,臨城鎮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于2001年7月15日作出臨鎮府發(2001)16號《關于謝越家與王錫德宅基地糾紛的處理決定》。決定將謝越家與王錫德兩家正房合墻寬0.26米爭議的宅基地進行平分,兩家各得寬0.13米。正房到各自廚房墻壁之間的土地,以兩家正房合墻寬度的中心點為起點直線延伸到各自廚房墻壁界線劃分。王錫德不服,向臨高縣人民政府申請復議。臨高縣人民政府經復議認為:臨城鎮人民政府處理王錫德與謝越家兩家之糾紛,僅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而未適用實體法規定作出處理,屬
適用法律依據錯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第2目的有關規定,于2002年12月30日作出臨府復決字(2001)6號行政復議決定,
撤銷了臨城鎮人民政府臨鎮府發(2001)16號處理決定。
二審期間,本院就王錫德和謝越家正房之間墻壁與庭院圍墻所占土地使用權的歸屬問題進行調查。經查,1998年6月臨高縣人民政府給謝越家頒發了臨國用(01)字第1445號《國有土地使用證》,該證四至載明:東至黨校;南至許敬生;西至昌拱路;北至王錫德。附圖標明:南至北寬7.80米,東至西長32.50米。地籍調查表上載明謝越家北邊土地的界址點在兩家正房之間墻壁的南邊,兩家正房之間墻壁所占用的土地不在謝越家的7.80米范圍之內。地籍調查表上有謝越家和王錫德雙方指界并
簽字蓋章。
一審法院認為:臨高縣臨城鎮人民政府根據謝越家、王錫德正房合墻及其各自廚房墻壁己使用多年的實際情況,作出臨鎮府發(2001)16號處理決定合情合理,有利于解決矛盾,且不違反法律規定,其處理決定是正確的。被告臨高縣人民政府撤銷臨城鎮人民政府處理決定錯誤,故其行政復議決定應予撤銷。原告謝越家第二、三、四項訴訟請求不屬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其請求應予駁回。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三條第二款、第五十六條第 ?。ㄋ模╉椧幎ǎ袥Q:一、撤銷臨高縣人民政府于2001年12月30日作出的臨府復決字(2001)6號《行政復議決定書》。二、由被告臨高縣人民政府重新作出復議決定。
上訴人王錫德上訴稱:1、原審判決認定,經向臨高縣房產管理所查證,該所認為王錫德房屋所有權證登記自墻屬工作失誤,應是眾墻即合墻,該事實沒有經過質證,不能作為法院判決的依據。原判違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違反法定程序。2、原判認為臨城鎮政府(2001)16號處理決定合情合理,且不違反法律規定,事實上,處理決定違背《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處理相鄰權應遵循的原則。故臨城鎮政府的處理決定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應予撤銷,維持臨高縣政府的復議決定。
被上訴人謝越家答辯稱:臨高縣政府的復議決定書只是撤銷了臨城鎮政府的處理決定,沒有對糾紛作出具體的處理意見,糾紛得不到合理解決,勢必造成矛盾激化。根據國家土地管理局《
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五十三條規定,被上訴人擁有應分攤的0.13米寬的土地使用權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且兩家的宅基地使用權是經過村委會統一規劃,有合墻的建筑存在,有兩家的《房屋所有權證》為證,因此,兩家各分得0.13米寬的土地使用權有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
原審被告答辯稱:被上訴人謝越家認為臨高縣政府復議決定撤銷了臨城鎮府16號處理決定,而沒有責令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是違法的。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是"可以"不是"應當"責令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臨城鎮府在處理雙方當事人糾紛的宅基地使用權時,僅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就作出實體確權決定,第十六條是規定處理權限,并不能據此處理實體問題,屬適用法律錯誤,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第2目的規定,應予撤銷。請求二審法院依法糾正,作出正確的判決。
以上事實,有謝越家的第00564號《房產所有權證》、臨國用(01)字第1445號《國有土地使用證》、地籍調查表、王錫德的第000841號《房產所有權證》、臨城鎮人民政府的臨鎮府發(2001)16號《關于謝越家與王錫德宅基地糾紛的處理決定》、臨高縣人民政府臨府復決字(2001)6號《行政復議決定書》等證據及
上訴狀、答辯狀等相互印證,足以認定。
本院認為,王錫德與謝越家正房相鄰墻壁共用一墻,是基于相鄰關系而產生的相鄰權,不能以相鄰權來確定相鄰墻壁所占土地的使用權,《房屋所有權證》房屋四墻歸屬一欄所標明的是墻壁的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的歸屬應以土地使用證予以證明。謝越家所持有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北邊所至位置不包括該墻所占土地,臨城鎮人民政府臨鎮府發(2001)16號處理決定,以兩家合墻的事實將爭議地進行平分,沒有到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了解謝越家《國有土地使用證》的有關情況,所作出的處理決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一審法院認定經向臨高縣房產所查證,該所認為王錫德房屋所有權證登記自墻純屬工作錯誤,正確的表述應是眾墻即合墻,因此證明兩家正房墻壁應是共同使用的合墻,以此進一步認為臨鎮府發(2001)16號處理決定合情合理,且不違反法律規定,其處理決定是正確的。但該院向房產所所作的調查筆錄未經庭審質證,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且其認定同樣遺漏了謝越家的《國有土地使用證》中有關記載,應予糾正。 [Page]
臨高縣人民政府的復議決定未對臨鎮府發(2001)16號處理決定認定的事實予以糾正,且認定事實方面與處理決定基本相同。復議決定僅以該處理決定沒有適用實體方面的法律就作出實體處理,屬適用依據錯誤為由,撤銷了臨鎮府發(2001)16號處理決定,亦屬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原判撤銷臨高縣人民政府復議決定,判令由其重新作出復議決定,并無不當。
王錫德上訴所稱原判違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違反法定程序及臨城鎮政府的處理決定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應予撤銷的理由正確,本院應予支持;但該上訴請求維持臨高縣政府的復議決定并撤銷原判,是沒有認真分析縣政府的復議決定同樣存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必須撤銷予以重作的實際情況,本院不能支持。
綜上,原判認定事實基本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
案件受理費100元由上訴人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趙 立
審 判 員 馬 厲
代理審判員 林玉冰
二○○二年九月九日
書 記 員 周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