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區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4)甘民再字第6號]
原審原告包福榮,男,1969年8月6日出生,漢族,張掖市人,住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花家洼村二社3號,農民。
委托代理人保繼勤,甘州區東街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原審被告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鑫海公司)。
法定代表人包福海,系該公司經理。
被告包福海,男,1963年1月23日出生,漢族,張掖市人,住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花家洼村二社,農民(系原審原告包福榮之兄)。
被告劉志海,男,1960年1月1日出生,漢族,張掖市人,住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上寨村一社,農民。
被告王建華,男,1956年1月5日出生,漢族,張掖市人,住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上寨村七社,農民。
被告趙文彬,男,1954年11月11日出生,漢族,張掖市人,住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煙墩村二社,農民。
原告包福榮與被告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民間借貸、勞務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02年8月12日作出(2002)甘民初字第1298 號民事調解書,已發生法律效力。在執行期間,因發現本案被告已被吊銷營業執照,其財產也被轉移,致使案件無法執行,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于2004年2月 9日作出(2004)甘民監字第6號民事裁定書,決定本案由我院進行再審。提起再審后,本院遂依法追加原審被告公司四名股東為被告參加本案訴訟,并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審原告包福榮及委托代理人保繼勤和被告鑫海公司及其委托代理人王復忠、被告包福海、劉志海、王建華、趙文彬均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于2002年8月12日經開庭審理,原告包福榮與被告鑫海公司法定代表人包福海當庭自愿達成協議:被告欠原告借款169610 元,工資18000元,利息47259.6元,合計234869.6元,于2002年8月30日前一次性付清。訴訟費用13079元由被告負擔。當日,雙方簽收了民事調解書。
在再審中,原審原告包福榮訴稱,我與被告包福海系兄弟關系,自1998年四被告出資成立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來,公司陸續數次向我借款共計169610元,向我出具三張借條。同時,我在四被告公司工作,被告公司拖欠我1999年至2001年工資共計18000元,并給我出具欠條一張,以上四張條據合計金額187610元,利息47259.6元,經我多次催要,被告公司推諉拒付,現訴訟來院,要求被告立即償付借款及欠款,并承擔利息。原調解書系雙方自愿協商達成,應予維持。
原審被告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認為,本案再審沒有法律依據,公司雖被吊銷營業執照,但仍能承擔民事責任。原審調解書內容合法,意思表示真實,作為三股東對其真實性沒有相對抗性證據來推翻,應予維持。
被告包福海未做書面答辯,在庭審中口頭辯稱,原審原告所述屬實。我與其他三名股東出資成立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后,由我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由于公司經營虧損,我遂以公司名義向原審原告數次借款共計169610元,用于公司周轉經營;同時,我公司聘用原審原告為公司出納,自1999年至2001年共拖欠原審原告工資18000元一直未付。對原審原告的訴訟請求我無異議,請求法院維持原審調解書。
被告劉志海未做書面答辯,在庭審中口頭辯稱,我與其他三被告共同出資于1998年成立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由包福海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是事實。但原審原告訴稱我公司先后數次向其借款169610元及拖欠其工資18000元純屬原審原告與被告包福海的惡意串通,理由如下:(1)原審原告包福榮與被告包福海系親兄弟關系,原審原告系我公司出納,公司印鑒等手續又均由被告包福海保管,有惡意串通的條件;(2)公司向原審原告借款或欠款,被告包福海從未向我們其他三名股東告知過,而是私自以公司名義給其弟包福榮出具借條、欠據,應屬其個人行為,與我公司及其他三名股東無關;(3)公司未進行清算,公司的盈虧情況及債權債務不明,無法證明原審原告及被告包福海所述的真實性。
被告王建華未做書面答辯,在庭審中口頭辯稱,原審原告所述我公司向其借款及拖欠工資的事我不清楚,公司帳務應進行清算后,在進行認定。
被告趙文彬未做書面答辯,在庭審中口頭辯稱,原審原告主張的借款和拖欠工資的事我不清楚,我已于1998年底退股,股份已轉讓包福海,我不承擔任何責任。
經再審查明,1998年7月20日,由被告包福海、劉志海、王建華、趙文彬四人共同入股出資,發起成立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同年8月3日該公司經張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登記正式成立。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包福海,企業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51萬元。張掖市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生產經營至2000年6月,因經營效益不好,公司股東召開股東會議,預算公司將虧損23萬元,遂按四名股東的出資比例進行了分擔。此時,被告劉志海要求轉讓其全部出資,被告包福海同意購買劉志海出資。該次會議形成了會議紀要,四名股東在紀要上簽名,但該會議紀要中的內容各股東均未自覺履行。由于股東意見不合,公司停產。2001年,被告包福海在未征得其他三名股東同意的情況下,又以公司名義個人進行了生產經營,為此,劉志海、王建華、趙文彬與包福海發生糾紛,雙方經協商后,決定對公司帳務進行清算,但未實際實施。此后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又由被告劉志海個人負責經營。2002年8月21日,因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未參加2001年度企業年度檢驗,被張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銷營業執照。
2002年9月,劉志海、王建華、趙文彬在未通知包福海亦未進行清算的情況下,三人召開股東大會,形成決議:(1)終止鑫海工貿有限責任公司;(2)原公司的機器設備、經營場地等作價12萬元;(3)決定將公司機器設備、經營場地以12萬元出售給劉志東。同時,三名股東與劉志東簽訂“轉讓協議”一份。同年 11月,劉志東在鑫海公司原場地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成立了張掖市佳隆蔬菜制品廠,并開始生產經營至今。經庭審查明,鑫海公司股東劉志海、王建華、趙文彬與劉志東簽訂的“轉讓協議”系虛假協議,三股東為己私利,以簽訂“轉讓協議”的形式將公司資產轉移至劉志東名下,實際劉志東對轉移的資產未付分文。
鑫海公司在經營期間,被告包福海在未告知其他股東的情況下以公司名義先后數次向其兄弟原審原告包福榮借款共計169610元,并個人向包福榮出具借條三張,同時加蓋了公司及本人印章。被告包福海當庭對其中借款99610元的款項來源進行了陳述,并出示了公司帳目上關于該筆借款的反映,分別為:(1) 1998年包福榮應付工資4858元;(2)1999年7月15日借包福榮現金7600元,公司收據由包福榮自行出具;(3)以上二筆借款利息3152 元;(4)2000年8月1日借包福榮現金84000元,公司收據仍由包福榮自行出具。對其他兩筆借款,合計70000元,包福海當庭陳述因公司會計石成月于2001年5月去世,故公司帳面上均未反映,借包福榮的現金70000直接用于支付公司欠款等費用,并當庭出示了相關條據。
原審原告包福榮自鑫海公司成立以來,一直擔任公司出納,其當庭陳述公司欠其1999年至2001年工資共計18000元,但未出示相關證據,被告包福海認可原告欠發三年工資之主張,但亦陳述公司帳面中無此記載及相關證據。
另查明,鑫海公司自成立以來,對公司經營的盈虧情況從未依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規定進行核算并向股東會報告工作,時至今日,公司經營期間的盈虧情況及資金去向仍然不明,各股東亦未組織對公司資產進行清算。
上述事實,有關于鑫海公司的章程成立登記及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工商登記材料、原審原告及被告出示的相關書證等證據證實,并經當庭質證,與原審原告及被告的陳述可以相互印證,足以認定。
本院認為,公司在經營期間,因經營需要,向外大量借款,依照《公司法》規定,應向股東會報告并對公司年度財務情況提請股東會審議。被告包福海作為鑫海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以公司名義向時任公司的出納、自己的兄弟原審原告包福榮借大量款項,未依照《公司法》規定向股東會報告,也未嚴格辦理相關的財務手續,而由自己向原審原告包福榮出具借條,其當庭雖認可公司向原審原告借款的事實,但為維護公司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鑒于原審原告包福榮及被告包福海的特殊關系,就原審原告的主張雙方還應舉出其他能夠印證的證據加以證明。但當庭原審原告包福榮對其向鑫海公司借款169610元的資金來源不能出示證據予以證明,被告包福海雖當庭就其認可的鑫海公司其中的99610元的借款出示了鑫海公司的相關帳目及會計憑證、附件,但其中有二筆計91600元的公司借款收據均由原審原告包福榮自行開具,不具有證明效力;同時,被告包福海對其認可的鑫海公司借到原審原告包福榮其他70000元借款的情況也不能出示相關的公司帳目記載,對此,其雖當庭出示相關的條據以證明借原審原告的70000元已用于支出公司欠款等費用,但因鑫海公司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未對公司的年度財務情況進行核算,更未對公司盈虧情況進行過清算,故對被告包福海的陳述的真實性尚不能確認。因此,原審原告的上述要求鑫海公司償付借款169610元的主張因證據不足,本院不予支持。對于原審原告包福榮要求鑫海公司償付拖欠其1999年至2001年三年的工資18000元的主張,其僅出示了被告包福海給其出具的加蓋鑫海公司印章的欠據一張,不能提供其他證據加以證明,鑫海公司帳務上也無相關記載,故其上述主張的真實性,因在鑫海公司一直未進行清算的情況下,亦不能確認。對其要求鑫海公司償付拖欠18000元工資的主張亦因證據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綜上,原審在未核實查明原審被告公司性質及原審原告包福榮和原審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包福海關系的情況下,作出的(2002)甘民初字第1298號民事調解書,因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處理不當,本院依法應予糾正。原審原告包福榮在鑫海公司清算完畢,取得相關證據后,對其訴訟請求可另行主張。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一百八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本院(2002)甘民初字第1298號民事調解書;
二、駁回原審原告包福榮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6033元,其他訴訟費7046元,合計13079元,由原審原告包福榮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甘肅省張掖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魯 玲
審 判 員 李 多 福
審 判 員 張 強 國
二 0 0四 年七月十三日
書 記 員 左 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海市___人民法院案件委托執行情況告知書(樣式)
2020-10-14刑事自訴案件反訴狀
2020-10-14刑事上訴狀
2020-10-14提請收集、調取證據申請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改判用)
2020-10-14執行死刑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抗訴(上訴)案件出庭檢察員意見書
2020-10-14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決定書
2020-10-14處理扣押物品文件決定書(送達原持有人)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提請抗訴報告書
2020-10-14不起訴意見書
2020-10-14×××公安局不予立案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關于撤銷______號通緝令的通知
2020-10-14×××公安局調取證據清單
2020-10-14罪犯保外就醫征求意見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提請批準直接受理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調取證據清單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不批準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場通知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