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分局,指揮中心,監測中心,預報中心,信息中心,一、二、三所:
為保證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正確、及時、有效地組織實施海上事件的應急監視,適時進行海洋管理,現將《國家海洋局海上應急監視組織實施辦法》(試行)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并將執行中的情況和問題及時報告國家海洋局管理監測司。
國家海洋局海上應急監視組織實施辦法(試行)
第一條 為保證國家海洋局系統及時、有效地組織實施海上應急監視,適時進行海洋管理,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國家海洋局及其所屬各單位。經國家海洋局授予海洋監視權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可參照執行。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于我國管轄海域內下列事件的應急監視。
(一)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和向海洋傾倒廢棄物造成的海洋環境污染損害;
(二)海岸工程、陸源污染物、船舶造成的重大的海洋環境污染損害;
(三)嚴重損害和破壞海洋資源;
(四)海區嚴重赤潮等災害;
(五)未經批準擅自進入我國海域進行資源調查、勘探、開發活動的外國船舶、平臺所進行的非法活動;
(六)其他需要應急監視事項。
第四條 海上應急監視按轄區管轄原則由該轄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并承擔與應急監視有關的海洋行政管理責任。
近岸海域遇重大復雜的事件或直接涉外的事件,或跨基層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轄區的事件,基層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單獨組織有困難時,應迅速向上一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上一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必須盡快負責組織應急監視。
第五條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以及各分局海洋監測中心、預報區臺,局屬一、二、三所負責應急監視的技術服務工作,根據應急監視的需要,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參與工作。
應急監視船舶、飛機活動和通信等的協調與保障工作,由國家海洋局指揮中心根據應急監視任務的需要,組織實施。
第六條 分局和有條件的省局應建立應急監視反應系統,制定工作大綱,成立應急監視領導小組,將應急監視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和人員,配備應急監視的各項器材和物品,規定職責分工,工作程序與工作要求。
已經組成監視網的地區,應制定區域性應急監視實施方案,遇有應急監視任務,按預定方案落實。
第七條 分局設置應急監視值班船,專門承擔應急監視任務。值班船應隨時處于備便狀態,保證接到任務24小時內起航。
應急監視須動用《中國海監》飛機或船舶,按調度指揮有關規定辦理。
第八條 局屬各通信部門負責局屬各單位應急監視活動的通信保障。
第九條 基層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得知或發現海上事件,應在初步判定后,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上報上一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并通報有關單位。報告應包括信息來源、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簡要經過,現場情況,擬采取的措施等內容。
第十條 實施應急監視前,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立即組成現場指揮組, 負責現場監視的具體組織、協調、指揮工作。進入現場兩小時內,現場指揮組應向轄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現場情況。其后,出現新的情況再及時上報。
第十一條 船舶、飛機共同執行應急監視任務時,應密切配合,并發揮各自的優勢。現場指揮組要認真做好協同工作。
第十二條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技術服務單位參加應急監視時,要盡可能講清事件的情況、要求、技術服務的內容、參與方式、提交成果等。技術服務單位接到通知應迅速落實人員、制定方案,做好各項準備,在十二小時內啟程趕赴現場。
第十三條 海上應急監視除詳細記載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外,按下列要求進行全面監視、取證。
污染損害現場監視應對事件的肇事者(或嫌疑對象),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分布、擴散情況,環境污染和資源損害程度全面監視取證。
赤潮監視應查清赤潮生物的種類、數量、范圍、動態狀況、相關環境要素,并應盡可能探索造成海水富營養化營養物質的原因。
維護權益的監視
對
侵權行為的嫌疑者要進行跟蹤監視,直至嫌疑排除為止。
對侵權行為要查明其主體、活動范圍、方式或手段、起迄時間等具體情況,獲取屬于侵權行為的物證或影像資料。
重要涉外性活動,須經國家海洋局批準方可進行。
第十四條 船舶、飛機現場監視人員的監視取證技術要求按有關規定執行。對事件處理具有重大決定意義的取證樣品妥善保存,對現場的有關情況作詳細記錄。
第十五條 涉及軍方的事件,應邀軍方人員參加應急監視工作。當地政府已成立重大事件調查組時,所在轄區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主動聯系積極參與。
第十六條 應急監視期間,根據事態的發展,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發布巡航通報。遇重大海上事件,現場指揮組在向轄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的同時,抄報國家海洋局;轄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將應急監視有關工作情況及時補充報告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有關主管部門負責報國務院和通報中央有關部門,并視情發布通報。
第十七條 國家海洋局環境預報中心、分局海洋預報區臺負責污染狀況動態預報工作,在接到通知十二小時內完成預報工作實施方案,根據污染物種類、分布和現場流速、流向、風速、風向等現場情況和水文氣象實況資料做出預報。
有關污染預報所需的現場情況和環境實況資料由組織應急監視的部門負責提供。通信系統、資料傳遞系統須及時接轉,不得延誤。
第十八條 污染狀況動態預報以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或現場指揮組名義發布,發布范圍以當地有關部門為限。
第十九條 海上應急監視應嚴格遵守國家有關保密規定。未經負責組織應急監視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上級部門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對外提供任何監視取證材料。
第二十條 各級宣傳部門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進行宣傳報導,但報導內容須經本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核準。
第二十一條 負責應急監視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外業監視工作終止后一周內提交監視報告。國家海洋局在重大應急監視工作終止后十天內向國務院呈報“專報”。
第二十二條 對涉及索賠事件或事業性服務的應急監視,在監視結束后一周內各單位將監視活動成本核算依據及清單報應急監視組織單位,并由其統一辦理索取調查費用事宜。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管理監測司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