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
4 總則
4.1 海洋傾倒區監測的目的
4.2 海洋傾倒區監測的重點
4.3 海洋傾倒區監測的總體要求
4.4 海洋傾倒區監測分類
5 海洋傾倒區監測方案設計
5.1 常規監測
5.2 重點傾倒活動的跟蹤監測
5.3 專項監測
6 監測數據處理和質量控制
7 監測與評價結果
7.1 水質質量評價
7.2 沉積物質量評價
7.3 海洋生物評價
7.4 生物殘毒和生物效應評估
7.5 水深影響評估
7.6 漁業影響評估
7.7 環境敏感區影響評估
8 監測報告的編寫內容與格式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傾倒物的海洋傾倒實驗
A.1 總則
A.2 船舶直接采樣分析法
A.3 聲學或光電拖曳儀器測量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海洋傾倒區監測報告內容與格式
--------------------------------------------------------------------------------
海洋傾倒區監測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海洋傾倒區監測的原則、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
本規程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它海域所進行的傾倒區監測工作。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
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程。
GB3097 海水水質標準
GB18421 海洋生物質量
GBXXXXX 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GB 11607 漁業水質標準
GB 12763.1-7 海洋調查規范
GB/T 13909 海洋調查規范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
GB 17378.1-7 海洋監測規范
HJ/T 2.1—9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則
HJ/T 2.2—9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HJ/T 2.3—9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3 術語
下列術語適用于本技術規程。
3.1 擴散型傾倒區 Dispersal ocean dumping site
地理位置和水動力條件有利于傾倒物擴散的傾倒區。
3.2 沉降型傾倒區 Sedimentation ocean dumping site
地理位置和水動力條件不有利于傾倒物擴散,傾倒物多數沉降于傾倒區海域的海底及其附近,并易在海底形成堆積的傾倒區。
3.3 環境敏感區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rea
海洋環境敏感區包括:海岸線和海濱浴場;海上風景區或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的區域,具有特定的科研價值或生物學意義的區域,例如特定的保護區、產卵場、苗種繁衍場、魚蝦蟹洄游通道、季節性和臨時性棲息地,航道,軍事禁區,海底采礦區、海底電纜區、海水淡化用水區、能源轉換區等。
3.4 疏浚物 Dredged materials
3.4.1 首要疏浚物 Captial dredged materials
指航道、港口、填海、圍海、海底開挖及清淤等類型工程中以天然巖土為主的疏浚物。
3.4.2 維護性疏浚物 Maintain dredged materials
指保持海岸、海底工程設計指標或工程運行的需要,對包括自然運動形成和人類活動產生的疏浚物。
3.4.3 沾污疏浚物 Contaminated dredged materials
指主要由于人類活動而導致的沾污疏浚物。
4 總則
4.1 海洋傾倒區監測的目的
進行海洋傾倒區監測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海洋傾倒區的監測,了解傾倒物(主要為疏浚物)在傾倒海域的輸移、擴散狀況,在海底的堆積情況、物質交換過程和最終歸宿,傾倒活動對傾倒區周邊環境的擾動范圍和影響程度,以及由傾倒活動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生物效應。
4.2 海洋傾倒區監測的重點
根據傾倒物特性,傾倒區海域的地理位置、社會經濟以及人類活動的具體情況,為達到4.1的目的,應根據傾倒物的性質、特點和傾倒區的環境特征,制定傾倒區的監測目標和監測重點,達到有效監測的效果。
——對水質、沉積物和生物的環境影響,其中應以沉積物環境和底棲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與變化為監測重點。
——對航道回淤、海底堆積和地形變化的影響,以疏浚物傾倒過程的輸移、擴散、沉降、堆積為監測重點。
——對漁業和養殖的影響,在傾倒區附近有灘涂養殖、海水養殖和海珍品養殖場所時,應將傾倒物對底棲生物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生長、發育影響等列為監測重點。
——傾倒區附近存在其他環境敏感區,應考慮其相應的環境特點,考慮其對應的環境指標,作為監測重點。
4.3 海洋傾倒區監測的總體要求
4.3.1 歷史資料的使用
在制定海洋傾倒區的監測方案之前,應仔細研究所監測傾倒區的歷史資料,盡量使用現有的歷史資料,以減少監測經費、時間和其他投入。但所選用的資料應當是具有海洋環境監測資質的監測調查機構在近4年內所獲得的監測調查資料數據。
4.3.2 監測站位與監測指標的選取原則
——海洋傾倒區監測站位和監測指標的選取應以達到監測目的和實現監測目標為首要選取原則。
——站位與參數的選擇,應盡可能與該傾倒區選劃時的監測站位保持一致,以利于傾倒前后的對比性分析。
——制定監測方案,應充分考慮該傾倒區選劃時環境預測評價結果,以使監測結果可以對預測進行驗證。
——制定監測方案和實施監測過程時,所選用的采樣、檢測、分析、計算和評價方法和手段應盡可能與所選用的歷史資料(尤其是傾倒區選劃的歷史資料)保持一致或相近,避免因所選方法和手段的差異而造成評價結果的混亂和出現前后矛盾的評價結果。
4.3.3 社會調查
4.3.3.1 海洋捕撈
在傾倒傾倒物可能影響到的區域進行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漁船數量、生產季節和產量、漁獲種類和主要捕撈種類組成等內容。
4.3.3.2 海水養殖
養殖場數量,位置、面積、品種和產量,養殖勞動力及產值等。
4.3.3.3 航道
主要收集歷史和最新航道測量圖,并進行必要的現場補測。
4.3.3.4 其他相關環境敏感區的調查。
4.4 海洋傾倒區監測分類
海洋傾倒區的監測類型分為常規監測、專項監測和重點傾倒活動的跟蹤監測。
5 海洋傾倒區監測方案設計
5.1 常規監測
傾倒區常規監測是指傾倒區啟用后的例行監測。其目的是全面評估傾倒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應對以下各項內容進行的監測。
5.1.1 傾倒情況調查
為了評估傾倒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應對以下各項內容進行監測、調查和檢測。
——傾倒單位及傾倒
申請書的批準情況:
——進入傾倒區各類傾倒物的主要成分、特性及有毒有害物質的通量;包括有機質、硫化物、銅、鋅、鉛、鉻、總汞、砷、油類以及根據本傾倒區所傾倒物質的特性而設定的其它參數,例如,粒度分析等;
——傾倒頻率,單船傾倒量、傾倒年、月總量分布及累計總量;
——傾倒作業方式等。
5.1.2 常規監測的范圍及站位布設
常規監測的范圍應大于原傾倒區選劃時的監測調查范圍,為了解傾倒活動對底質和生物資源的影響,還應適當選擇不受傾倒影響的附近海域作為對照區。在監測范圍內每平方公里布設不少于2個站位(以傾倒區中心為圓點,以控制傾倒物擴散范圍為原則)。
5.1.3 常規監測的頻率
對以首要疏浚物、維護性疏浚物為主的傾倒區,一般應在傾倒活動開始后每年監測一次(沉積介質隔年監測一次),5年后視所監測傾倒區的環境穩定程度、傾倒數量和傾倒頻率適當延長或終止其監測。單位時間傾倒量較大,應恰當加密監測頻率。
5.1.4 常規監測的內容
以滿足對傾倒區環境現狀和回顧評價需要為監測內容設置的原則,以傾倒區選劃時環境現狀評價的監測內容為主要參考依據,并考慮傾倒物特性予以適當增減。其監測內容包括:
5.1.4.1 水深監測(必測)和地形監測(選測)
傾倒區及其周邊臨近海域因傾倒物的傾倒入海,其水深、海底地形會有較大的變化。沉降性傾倒區,應對水深變化情況進行年度監測,條件允許時,進行海底地形變化的監測,可采用淺層剖面儀、旁掃、多波束、海底成相或其他有效的海底地形測量手段。
5.1.4.2 海洋水文動力參數監測
在不需要進行傾倒物遷移、擴散跟蹤監測時,鑒于傾倒區選劃時已進行了詳盡的水文動力觀測,因此應有較完整的歷史資料可供引用,若無事實表明該傾倒區的水文動力狀況發生顯著的變化時,本項調查可從簡或從略。
5.1.4.3 水質監測
必測項目:水色、透明度、葉綠素a、溶解氧、pH、營養鹽、懸浮物、COD、BOD5、銅(Cu)、鋅(Zn)、鉛(Pb)、鉻(Cr)、總汞(Hg)、鎘(Cd)、砷(As)、油類、硫化物等。
有特殊需要的,應依據具體需要增選監測內容。
5.1.4.4 沉積物(重點)
必測項目:粒度、類型組成、氧化還原電位、pH、有機質、銅(Cu)、鋅(Zn)、鉛(Pb)、總汞(Hg)、鎘(Cd)、砷(As。
選測項目包括:鋁(Al)、硼(B)、 鋇(Ba)、鈹(Be)、鈷(Co)、鐵(Fe)、鋰(Li)、錳(Mn)、鉬(Mo)、鎳(Ni)、硒(Se)、錫(Sn)、多環芳烴(PAHS)單體、多氯聯苯(PCBS)單體、有機磷農藥、有機硅、三丁基錫(TBT)、總磷、總氮等。
5.1.4.5 間隙水(選測)
含有沾污疏浚物的傾倒區和需要進行間隙水監測的建設項目,應選取溶解氧、pH、營養鹽(重點:氨鹽)、鋅、鉛、鉻、總汞、砷、油類、硫化物等作為監測項目。
5.1.4.6 生物監測(重點)
重點為底棲生物監測,需進行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項目的監測。
5.1.4.7 生物殘毒(重點)和污染物的生物效應監測
采集擬監測傾倒區的代表性底棲生物2-3種,測定其體內鋅、鉛、鉻、總汞、砷、鎘等的含量,條件允許時,應選取恰當指標,進行傾倒物中污染物的生物效應監測。
5.1.4.8 監測與檢測方法
以上各監測指標的監測或調查方法,應按照GB 12763《海洋調查規范》和GB 17378《海洋監測規范》所規定的相應方法執行。其中,油類測定應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總汞和砷的測定應選用原子熒光法。尚未列入規范中的方法,可參照國內、外其他標準方法進行,但在監測報告中應說明所選的方法及其來源。有關海洋傾倒區的必測項目及分析方法參見表1和表2,生物監測方法按照GB 17387.7《海洋監測規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監測》所規定的方法進行。
表1、海洋傾倒區監測項目水質分析方法一覽表
項目名稱
選用方法
引用標準
pH
PH計法
GB 17378.4
鹽度
鹽度計法
GB 17378.4
溶解氧
碘量法
GB 17378.4
化學需氧量
堿性高錳酸鉀法
GB 17378.4
生化需氧量
五日培養法
GB 17378.4
磷酸鹽
磷鉬藍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硅酸鹽
硅鉬黃法
GB 17378.4
亞硝酸鹽—氮、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硝酸鹽—氮、
鎘柱還原法或鋅鎘還原法
GB 17378.4
氨—氮、
次溴酸鹽氧化法
GB 17378.4
總汞
原子熒光法
銅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鎘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鉛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鋅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總鉻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砷
原子熒光法
GB 17378.7
油類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葉綠素a
分光光度法或熒光法
GB 17378.4
懸浮物
重量法
GB 17378.4
水溫
水溫表法
GB 17378.4
水色
比色法
GB 17378.4
透明度 目測法 GB 17378.4
水深
測探儀法
表2 海洋傾倒區監測項目沉積物分析方法一覽表
監測項目
分析方法 引用標準
粒度 沉積物粒度分析法 GB/T 13909
氧化還原電位 電位計法 GB 17378.5
汞(Hg) 原子熒光光度法 GB 17378.5
鎘(Cd)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鉛(Pb)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銅(Cu)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砷(As)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油類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碳化物 亞甲基藍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
有機質 重鉻酸鉀氧化—還原容量法 GB 17378.5
5.2 重點傾倒活動的跟蹤監測
若傾倒區單位時間的傾倒量較大,傾倒頻率較高,應針對傾倒物的理化特性和傾倒區的水文動力特點,對傾倒活動進行跟蹤監測。其監測指標(示蹤指標)的選取,應能反映出傾倒物在傾倒區的擴散范圍,反映傾倒活動對周邊生態環境的擾動范圍和影響程度。
5.3 專項監測
傾倒區的專項監測是在傾倒活動進行或常規監測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如傾倒區環境發生異常變化,傾倒區附近漁業捕撈產量和品種急劇下降,海水增養殖業發生嚴重病害時,所進行的專項監測或采取監控手段的監測。其目的是闡明上述異變化與傾倒活動的關系。為了闡明上述關系,需要開展:
—— 驗證選劃時數值分析中傾倒物擴散濃度變化及遷移歸宿,在傾倒物實際傾倒時進行的海上跟蹤監測;
—— 對傾倒頻率、單船傾倒數量、傾倒方式、傾倒潮況等對環境不同影響進行的傾倒方法研究性監測;
—— 傾倒物在海底的堆積范圍、程度的監測;
—— 航道淤積和地形變化的監測;
—— 傾倒區水深變化趨勢的監測等。
5.3.1 傾倒物的沉降、擴散和遷移:利用傾倒物傾倒作業進行海上跟蹤實驗,以確定其各項系數。其實驗方法參見附錄A。
5.3.2 傾倒物傾倒方式:分別在大、小潮、漲落潮四種情況下,觀察傾倒物傾倒后,在海洋環境中的輸運過程。其實驗手段包括:采用船舶采樣方式,一船固定,一船跟蹤主流軸方向連續采取水質懸浮物。根據懸浮物濃度變化分析不同潮況下傾倒物傾倒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5.3.3 傾倒物傾倒沉積實驗:在傾倒區進行1:5000的水深測量,輔以進行沉積物柱狀樣采集,分析計算沉積速度和堆積厚度。
5.3.4 生態敏感區影響實驗:與傾倒同步對生態敏感區進行連續水質監測,同時觀測潮汐資料。
5.3.5 根據污染事故類型確定監測項目、范圍和頻率,應注意監測的時效性;在及時分析監測數據的同時,隨時調整監測項目、范圍和頻率,并提出污染減輕對策和控制措施。
6 監測數據處理和質量控制
對監測的傾倒區取得的歷史和現場調查資料、數據,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要求具有儲存、增補、修正、檢索、游覽、科學運算、制表、成圖、共享、傳輸等功能。
應當建立海洋傾倒區監測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系統,采取全程質量控制手段,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7 監測與評價結果
綜合現場監測、調查和觀察資料,結合歷史資料,通過數據分析和處理,應對監測的傾倒區作出如下的評價結論:
—— 傾倒區和傾倒區周邊環境傾倒物的堆積情況;
—— 傾倒區中心的水深變化及趨勢預測;
—— 傾倒物在傾倒區的沉降速率;
—— 傾倒物在傾倒區的擴散范圍;
—— 傾倒區底棲環境地球化學特性時空變化的程度和趨勢;
—— 傾倒活動對傾倒區和周邊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評估。
7.1 水質質量評價
按單因子污染指數法計算質量指數,與選劃時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結果進行比較,作出水質監測評價結果。如有可能應與鄰近海域的水質進行比較,以評估傾倒對水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7.2 沉積物質量評價
按單因子污染指數法計算質量指數,以選劃前所進行的沉積物環境質量現狀作為參照,對其環境變化及現狀、沉積層厚及類型組成變化進行詳實的分析和評估,對間隙水中的污染要素與上覆水進行比較,了解傾倒物在傾倒區的溶出情況,并評估其向上覆水的轉移趨勢。
7.3 海洋生物評價
對傾倒區生物種類的組成、特別是優勢種分布、種類多樣性、均勻度和豐度以及棲息密度等,進行傾倒前后的對比評價和對照區的對比評價。
7.4 生物殘毒和生物效應評估
按單因子污染指數法計算質量指數,與選劃時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結果進行比較,作出生物殘毒評價結果。如有可能應與清潔對照區進行比較,以評估傾倒對水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7.5 水深影響評估
通過水深測量和海底地形測量,結合傾倒通量,評估水深變化狀況和趨勢,評估傾倒活動對其他海洋活動的影響,對于沉降性傾倒區,應預測其使用年限。
7.6 漁業影響評估
通過社會調查,結合環境影響狀況,對漁業資源、捕撈數量、單位產量、經濟魚類數量進行傾倒前后的評估,在評估時,應正確判斷資源變遷的原因。
7.7 環境敏感區影響評估
根據傾倒區傾倒物主要遷移方向,確定評價對象,以敏感區域作為評價重點,以社會調查資料結合水質、沉積物監測數據探討海洋傾倒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程度、以及毗鄰養殖場養殖產量變化,赤潮災害、病害等與海洋傾倒的關系。
8 監測報告的編寫內容與格式
應按附錄B(規范性附錄)的要求的格式和內容編制海洋傾倒區監測報告。
附 錄 A
(資料性附錄)
傾倒物的海洋傾倒實驗
A.1 總則
傾倒物海上傾倒達到一定數量時,應當進行海上傾倒實驗。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傾倒物傾倒入海后其沉降、擴散和遷移的變化狀況,觀察其在三維空間中的變化規律,據此計算現場沉降速率,擴散系數和遷移方向和速度,為數學模型的建立提供較為準確的特征參數。同時驗證數模分析結果。
疏浚物傾倒試驗,一般是在試驗海區投放一定數量的傾倒物,在海水環境形成“云團”,進行跟蹤觀測,獲得其沉降、擴散和遷移的定量數據。對傾倒物“云團”的跟蹤觀測方法有三類:
—— 船舶直接采樣分析法;
—— 聲學或光電拖曳儀器測量法;
—— 放射性示蹤法。
A.2 船舶直接采樣分析法
對海上現場投放傾倒物,用船只直接進行采樣,分析其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試驗用船一般需三艘,一艘固定于傾倒物投放點,承擔觀測海流、風,并在傾倒船投放后用顛倒采水器連續采樣;另兩艘跟蹤“云團”運移路徑交替采樣。由于傾倒物入海后形成濃度峰值的時間僅為5分鐘左右,開始時取樣時間應盡量縮短,其后可適當延長,直至估測接近本底值為止。采樣層次開始為3層,以后可逐步減少為2層,最后可僅采集底層樣品。投放時間在高潮后開始落潮時進行。投放量不少于500t,有條件時應盡可能增加投放量,投放方式為瞬時底開門較好,投放歷時不超過5分鐘為宜。
實驗用定位可用差分GPS,定位精度≤5m。
A.3 聲學或光電拖曳儀器測量
用美國Datasonics產高頻聲學反向散射系統和國產光電式懸沙測定儀,對“云團”進行走航、連續、快速測定。
A.3.1 儀器
高頻聲學反向散射系統,利用聲波探測原理,由TTV-130水下拖體,DFT-210發射接受機和EPC-4800三通道記錄儀組成。由DFT-210發射接受機用兩個通道同時發射聲波信號測量水中目標物的回波信號以跟蹤“云團”進行測定。
光電懸沙測量儀是由水下探頭,水上控制器和記錄顯示系統組成。利用光在水中傳輸自然衰減系數和前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