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2011年為農民辦實事工作方案》已經2011年農業部第1次常務會議審定?,F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附件:農業部2011年為農民辦實事工作方案。
附件:
農業部2011年為農民辦實事工作方案
(送審稿)
一、向農民群眾宣傳“三農”政策
實事內容:深入宣傳201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以及農業部1號文件有關政策精神,讓廣大農民了解2011年強農惠農政策的主要內容,推動強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調動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為堅持做到“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钡於ㄈ罕娀A。
實施方式:利用《農民日報》、中央七套農業節目、《農村工作通訊》、《農民文摘》、《農村經營管理》、《農村財務會計》和農業部網站等涉農媒體開設“三農”政策宣傳專欄。
工作進度:2月底-3月初,完成“三農”政策宣傳稿件編寫工作;3-4月,在《農民日報》、中央七套農業節目、《農村工作通訊》、《農民文摘》、《農村經營管理》和農業部網站等媒體集中刊發宣傳。
責任分工: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負責,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農民日報社、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中國農村雜志社、農業部信息中心參與。負責人張紅宇,責任人黃延信。
二、為基層組織送報20萬份
實事內容:向西部地區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東、中部地區糧食主產省的部分產糧大縣(市)村黨支部(村委會)贈訂20萬份《農民日報》。
實施方式:農業部統一組織,安排4000萬財政資金,集中訂購2011年全年的《農民日報》20萬份,農民日報社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工作進度: 2011年全年實施。
責任分工:農民日報社負責。負責人唐園結,責任人季林。
三、為農民送書送信息送廣告服務
實事內容:配合國家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在
西藏、
新疆等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鄉村以及農業部扶貧點發放適合農民閱讀的農業科普讀物;配合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書海工程”等公益活動,捐贈價值100萬元科技圖書;根據與西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聯合建立的社區書屋的需求,繼續配發圖書;完成11種維吾爾文圖書的出版,及時捐贈給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發送2000冊農村實用技術類讀物,為農民生產提供科技支撐;繼續向全國1000家規?;B殖場每月贈送1期《中國獸藥雜志》,進一步提高農民和規?;B殖場安全用藥水平,保障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發送一期《中國農民手機報》,為廣大農民和農業系統干部職工提供“三農”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應急信息等服務。繼續推進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綜合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定期發布農作物苗情長勢、土壤墑情遙感監測、跨區機收作業情況、糧棉油糖月度市場監測等信息,千方百計把農民急需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傳播到鄉鎮村屯,科學引導農業生產;在中央七套農業節目中幫助西部貧困縣市發布免費公益廣告,播出不少于2000分鐘信息扶貧廣告,協助推銷農產品。
實施方式:農業部統一組織,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農民日報社、市場與經濟信息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工作進度:2011年全年實施。
責任分工: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農民日報社、市場與經濟信息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分別負責,信息中心參與。負責人劉增勝、翟虎渠、馮忠武、唐園結、錢克明、傅玉祥,責任人陳江凡、薛亮、徐肖君、李永生、張興旺、詹新華。
四、對3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就業創業培訓
實事內容:圍繞農業農村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涉農工業、農村特色二三產業發展,開展創業農民、農機使用與維修人員、沼氣建設及后續服務人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畜禽繁殖員等農業從業人員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和農民創業,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年培訓農民 300萬人次。
實施方式:農業部、財政部根據各地培訓需求和產業特色,確定并下達各省示范性培訓任務;財政部根據各省培訓任務和補助標準,以轉移支付方式將培訓資金撥付各省財政,由省財政撥付項目承擔單位。項目實施地區成立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牽頭、財政及相關行業部門參與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當地培訓工作。
進度安排:2011 年全年實施。
責任分工:科技教育司負責。負責人白金明,責任人劉艷。
五、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實事內容:全方位開展科技服務工作,確保重要季節、重點環節全過程的科技服務,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依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圍繞主導產業,加強示范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篩選與推廣,每個示范縣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5%以上;加大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培育力度,共培育80萬農業科技示范戶;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共建設示范基地8000個;加強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全年集中培訓基層農技人員8萬名,多渠道、多形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實施方式:組織全國農業科教系統的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篩選、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開展科技服務。在每個示范縣圍繞3-5個主導產業,遴選培育1000個科技示范戶和100名技術指導員。每縣建設10個左右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工作。每個示范縣每年挑選100名左右基層骨干農技人員,到農業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開展5天以上的集中培訓。在全國100個縣,對基層的農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進行現代農業技術培訓。通過采取專題講座、現場培訓、入戶指導等多種形式,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專業戶,每個縣培訓40-50人。培養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型農民。推廣作物新品種150個,畜禽新品種40個,新產品20個,新技術70項,編寫相應的技術培訓資料。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業技術培訓班、技術講座、技術咨詢,采取集中培訓和現場示范等方式,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
進度安排:1-3月,制定實施方案,分解落實工作任務;4月,下達任務;5-6月,組織督導組分赴有關省份進行督導檢查;4-12月,組織項目實施;12月,完成全年任務,進行總結宣傳。
責任分工:科技教育司負責,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負責人白金明,責任人楊雄年。
六、對1萬名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機手開展技能培訓
實事內容:以糧食作物為重點,兼顧優勢經濟作物,在
江蘇等14省選擇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100個縣(市、區)開展培訓活動,重點培訓10000名統防統治骨干機手。
實施方式:利用電視、廣播、宣傳畫、黑板報、座談會、咨詢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藥安全使用知識,并編印《科學安全用藥掛圖》;分省組織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農藥安全使用技術專項培訓活動,重點進行科學安全用藥、藥械保養維修技能等專業技術培訓,并組織統一機防現場觀摩和藥械維修現場教學;組織專家研究制定統防統治技術規程,指導機手規范操作,提高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水平,提升病蟲害綜合防控能力。
工作進度:1-2月,制訂培訓方案,落實培訓計劃;3月,編印、發送有關培訓資料;4-10月,組織各類技能培訓、現場觀摩,并制定技術規程;11-12月,進行評估和總結。
責任分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負責人夏敬源,責任人鐘天潤。
七、對100萬新購置農機具的農民開展培訓
實事內容:配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依托陽光工程、重大農機化技術推廣、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操作法定資格證件考試和農機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加大對新購機農民的培訓力度,顯著提高新購機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幫助農民將所購補貼機具用好、用出效益。采取政企聯動、技能競賽、現場演示等靈活方式,充分發揮社會資源開展培訓,吸引農民參加培訓,全年培訓新購機農民100萬人次以上。發揮受訓農戶的示范作用,提升購機補貼政策實施效果,為農機化快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實施方式:農業部統一制定實施方案,明確目標、工作內容和任務,組織各省(區、市)農機化主管部門按照總體目標落實好培訓任務。做好陽光工程農機培訓與農機駕駛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的結合,積極爭取對培訓實施工作的財政投入。組織重點農時專項技術培訓,辦好示范性培訓活動,帶動各地培訓活動的深入開展。充分利用現有基層農機推廣機構、農機化學校和農機企業的培訓資源,加大政企聯動、事企聯動和企校共建的力度,鼓勵相關企業、農機化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共同參與培訓活動,推進農機化教育培訓主體多元化、培訓形式多樣化,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工作進度:1-2月,編制項目實施方案,下達工作任務;3-10月,廣泛開展培訓工作,做好指導、示范和服務,組織開展項目實施;11-12月,組織開展項目檢查和總結驗收。
工作分工: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負責,科技教育司參與。負責人宗錦耀,責任人劉憲。
八、幫助農民提高安全用藥水平
實事內容:一是對6萬名農民進行選藥用藥培訓。以園藝作物為重點,兼顧糧食作物,在全國30個省(區、市)開展農藥識假辯劣培訓活動,重點培訓農藥經銷人員2000名,農民(農藥使用者)6萬名。二是幫助農民提高水產養殖安全用藥水平。以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宣傳、普及合法水產用獸藥使用知識和技術為手段,組織開展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加強科學規范用藥知識和技術的宣傳和指導,將相關知識和技術送到池邊塘頭、進村入戶,達到指導規范用藥、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目標。
實施方式: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宣傳欄、現場培訓及咨詢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藥選藥和用藥知識,并編印《識別假劣農藥》、《農藥安全使用知識》等手冊和掛圖,提高農民識別假劣農藥能力和安全用藥水平。組織編發《水產用獸藥及其使用技術》、《水產養殖規范用藥培訓教材》、《水產養殖用藥指南》、《日本水生動物疾病防治技術》和《水生動物病害防控知識宣傳資料》等系列技術資料;繼續通過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網等有關媒體公布合法水產用獸藥使用技術咨詢指導員和合法水產用獸藥使用技術咨詢專家的有關信息和聯絡方式,為廣大水產養殖者提供合法水產用獸藥相關信息、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水產用獸藥質量管理及使用的相關法規和標準等;動員水產用獸藥生產企業踴躍參與;繼續組織開展省內地(市)、縣(市)、鄉(鎮)三級的規范用藥培訓,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到池邊塘頭開展宣傳指導活動,發放宣傳資料。
工作進度:2011年全年實施。
責任分工: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分別負責,中國水產學會參與。負責人張延秋、魏寶振,責任人魏啟文、孫喜模。
九、開展村級防疫員技術培訓
實事內容:加強村級防疫員培訓,強化動物防疫政策法規和防疫技術普及,提高基層動物防疫能力和水平;為西藏、
青海、新疆的村級防疫員培訓提供教材。
實施方式:組織編印發放《村級防疫員操作手冊》培訓教材,派專家現場授課。
工作進度:4月,組織編印《村級防疫員操作手冊》;5-12月,組織專家開展培訓。
責任分工: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負責人才學鵬,責任人刁新育。
十、免費為1.7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
實事內容:以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為支撐,免費為1.7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2億畝以上,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畝均節本增效30元以上。
實施方式:農業部統一組織,各省(區、市)、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場、單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土壤肥料技術推廣單位承擔實施。有關教學科研單位專家和廣大農技人員,面向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肥料生產、經營企業生產供應配方肥。
工作進度:1-2月,積極爭取財政部門支持,研究制定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印發2011年工作方案,完成各項準備工作;3-11月,安排部署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分解為農民辦實事的指標任務。組織開展野外調查、采樣分析、試驗示范,科學制定并發布肥料配方,引導企業生產供應配方肥。在春耕、三夏、秋冬種等關鍵農時季節,組織開展面向農民科學施肥指導服務和技術培訓。同時,加強監督檢查和輿論宣傳;12月,調度匯總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全面總結。
責任分工:種植業管理司負責,財務司、農墾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參與。負責人葉貞琴,責任人胡元坤。
十一、幫助農民提高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
實事內容:18個玉米生產省(區、市)建立37個玉米生產機械化示范縣,每個縣設3個示范點,主要以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為主,重點示范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與宣傳。在示范縣完成玉米收獲機械化示范面積14萬畝,培訓1.2萬名玉米收獲機駕駛操作手。通過示范引導,大力推進全國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力爭2011年全國玉米機收水平比上年提升5個百分點,達到30%。
實施方式:選擇37個農機化工作基礎較好、地方政府重視、農民積極性較高的玉米生產大縣,分別安排補助資金10萬元,主要用于開展示范推廣、宣傳培訓、作業補助和組織社會化服務等。組織專家加強技術指導,各有關省農機管理部門負責項目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將玉米收獲機械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對購買玉米收獲機械的農民予以優先補貼。
工作進度:3-4月,確定示范縣名單,下達實施方案;5-10月,各示范縣開展項目示范點建設,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工作;8-10月,部署做好全國玉米機收工作,組織有關專家及各地技術人員巡回指導服務;11月,進行項目檢查和驗收工作。
責任分工: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負責。負責人宗錦耀,責任人劉恒新。
十二、幫助農牧民提高動物健康水平
實事內容:指導養殖戶和獸藥經銷戶科學選購、合理使用獸藥產品,向全國部分規模養殖場和屠宰廠發放各類雜志、手冊、掛圖等。
實施方式:免費向全國500家大型養殖場和500家獸藥經銷戶贈送《獸藥安全使用知識500問》等宣傳材料。向全國500家規模養殖場和500家屠宰廠各發放6期《中國動物檢疫》雜志和1份豬、牛、羊、家禽《動物產地檢疫掛圖》及1份《動物屠宰檢疫掛圖》。向1000戶散養戶和1000名基層檢疫員(協檢員)發放《動物衛生監督知識宣傳手冊》。
工作進程:2011年全年實施。
責任分工:獸醫局負責。負責人張仲秋,責任人黃偉忠。
十三、向丘陵山區農民示范推廣適用農機新技術
實事內容:依托各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以農機具購置補貼和重點農機化示范推廣項目為帶動,通過示范基地建設、示范戶培訓、展覽展示國外和
臺灣地區先進適用機具等形式,向廣大丘陵山區農民示范推廣糧油、茶葉、煙草、蔬菜、林果等作物及農產品加工等環節的適用、可靠、安全的中小型農機具,提高當地農民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興機富民。
實施方式:在我國丘陵山區南方的11個省(市、區),在已有水稻、馬鈴薯、甘蔗等農機化示范推廣項目縣中有針對性的選擇22個縣作為示范聯系點,每個示范聯系點建設1-2個示范基地,每個示范基地培育1-2個農機示范戶或示范合作組織。在春耕生產前或秋節收獲后組織舉辦1-2期丘陵山區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展覽展示活動。充分發揮省、市、縣、鄉四級農機推廣機構的作用,以項目實施為帶動,組織農機示范戶或示范合作組織參加展覽展示活動,協助并引導農機示范戶或示范合作組織利用補貼政策選購一批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的中小型農機具,并通過現場培訓、分戶指導、操作演示等方式,指導農機示范戶或合作組織正確使用機具和投入生產運用。同時,通過組織專家對點上示范效果的總結、評估和效果評價,開展有關丘陵山區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和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示范推廣項目儲備工作,并積極爭取立項。通過示范合作組織和示范戶使用新機具、新技術的效果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加入示范推廣活動和購置新機具,以點帶面,逐步推進我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民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工作進度:1-2月,制定實施方案;3月,下達任務;4月,組織召開春季丘陵山區農機具展覽展示活動;5-6月,全面開展培訓、指導、演示、推介等各項工作;7-9月,由部、省兩級農機推廣機構組織對各示范聯系點開展技術指導;10月,組織開展秋季丘陵山區農機具展覽展示活動;11-12月,組織有關專家開展效果評估,做好宣傳和項目儲備工作;2012年2月,完成有關工作總結驗收,提出新一輪實施計劃。
責任分工: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負責。負責人丁翔文,責任人郭建輝、徐振興。
十四、為農民免費提供網上音視頻培訓節目
實事內容:完善網上學習培訓平臺,提供農業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資源;采集、處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節目,繼續豐富網上音視頻培訓資源;舉辦網絡大講堂,開展政策宣傳解讀、專家指導和技術推廣;通過“農廣在線”網站,實現農民網上免費收聽收看、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和就業技能。網上音視頻節目總量達到4000個以上。
實施方式: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進行資源的數字化加工處理,將節目發布到“農廣在線”網站,供廣大農民免費點播收聽收看;完善網上學習培訓平臺,開發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農業中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在線學習;利用衛星網、互聯網組織舉辦網絡大講堂,開展政策宣傳解讀、專家指導和技術推廣。
工作進度:每月定期采集、發布2011年新制作的音視頻培訓節目;12月底前,舉辦10期不同選題的網絡大講堂;3-12月,組織完善網上學習培訓平臺,開發多媒體課件,分專業逐步提供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的在線學習。
責任分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負責。負責人曾一春,責任人劉永泉。
十五、為鄉鎮企業職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考核鑒定服務工作
實事內容:依托“藍色證書”培訓工程,以提高在崗職工職業素質為核心,增加農民穩定就業的能力,全年培訓鄉鎮企業職工30萬人次。開展鄉鎮企業職工職業技能鑒定,使3萬人次鄉鎮企業職工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實施方式:結合企業生產旺淡季周期,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鄉鎮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和考核鑒定。
工作進度:1-2月,編制全年培訓和考核鑒定計劃;3-11月,開展培訓和考核鑒定;12月底前,完成全年任務。
責任分工:鄉鎮企業局負責,鄉鎮企業發展中心參與。負責人張天佐,責任人王秀忠。
十六、為牧民提供牧草良種補貼
實事內容:在
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西藏、青海、
四川、
甘肅、
寧夏和
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實施人工種植牧草良種補貼。對8省(區)9000萬畝的人工草場,按照每畝1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共補助牧草良種補貼9億元。
實施方式:一是組織編制審批實施方案。配合財政部,組織8省(區)調查掌握人工種草基本情況并編制省級實施方案,明確補貼規模及補貼方式,對各省(區)上報方案進行審核批準。二是做好輿論宣傳。組織8省(區)大力宣傳牧草良種補貼政策,使廣大農牧民群眾充分了解政策內容,增強因地制宜發展人工種草、轉變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三是加強監督指導。比照農區農作物良種補貼辦法,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并下發實施;與財政部組織聯合督查,確保補貼資金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如實發放。
工作進度:1-3月,下發工作通知,建立電子檔案管理系統;4-6月,下發實施牧草良種補貼管理辦法,對各省(區)上報實施方案進行審核批復;7-10月,召開有關省(區)落實牧草良種補貼政策工作會,與財政部聯合赴各有關省(區)檢查督促工作開展情況;11-12月,總結補貼工作開展情況,提出下一年度牧草良種補貼實施建議。
責任分工:畜牧業司負責。負責人王智才,責任人楊振海。
十七、開展5次農產品加工重大技術推廣和對接活動
實事內容:針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征集、篩選成熟的技術、工藝和生產設備,在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推廣,以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達到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提高原料綜合利用率和產品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的目的。全年示范推廣5項農產品加工重大技術,開展5次技術對接活動。
實施方式:面向廣大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需求調研,組織專家提出解決方案,征集技術成果信息并編印技術成果手冊,以省為單位舉辦4次大型技術對接活動。組織專家與企業進行面對面交流,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并建立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長期合作機制。在征集、篩選成熟實用技術項目的基礎上,選擇部分農產品重點產區,示范推廣玉米產后干燥、果蔬采后保鮮及脫水加工等技術。
工作進度:3-4月,組織開展企業技術需求調研,確定技術推廣與對接地點和單位;5-11月,在相關省市和企業進行設備改造和人員培訓,舉辦技術對接活動;12月,年終總結。
責任分工:鄉鎮企業局負責。負責人張天佐,責任人歐陽海洪。
十八、開展“送良種 惠百姓”活動
實事內容:從近年來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中,選擇一批自主培育的長毛兔和家禽優良品種(配套系)提供給養殖戶,提高養殖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方式:組織培育單位、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育種企業,向
安徽、
遼寧、江蘇等10省區的給養殖戶提供自主培育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地方良種和引進品種,共提供種雞10萬羽、豬種2000頭、種兔2000只、種鴨1000只、蜂王1000只;涉及16個畜禽良種,包括京紅1號蛋雞配套系等11個自主培育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固始雞等4個地方良種、海蘭褐蛋雞配套系1個引進品種。組織開展優良畜禽飼養技術示范培訓,計劃培訓養殖戶2萬人次;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免費贈送科普書籍、小冊子、掛圖和明白紙約10萬冊(份),預計直接受益2.5萬個養殖場、戶,示范帶動10萬個場、戶。
工作進度:8月前,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確定優良品種及選送地點、數量和方式;9-10月,完成“送良種 惠百姓”活動。
工作分工:全國畜牧總站負責。負責人李希榮,責任人鄭友民。
十九、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
實事內容:繼續爭取增殖放流財政支持,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加強增殖放流規范管理,促進漁業種群資源恢復,實現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2011年全國增殖放流的各類水生生物苗種數量達到290億尾(粒)以上。
實施方式:農業部統一組織,相關省級漁業主管部門及中央直屬單位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有關水產科研推廣單位提供相應技術支撐。
工作進度:1-4月,完成工作部署,做好增殖放流的各項前期準備;5-8月,組織各地漁業主管部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9-10月,各地漁業主管部門組織漁民對增殖資源進行回捕;11-12月,進行增殖放流效果評價和工作總結。
責任分工:漁業局負責,財務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參與。負責人趙興武,責任人李彥亮。
二十、深入開展“農超對接”及“網上產銷對接”活動
實事內容:大力開展“農超對接”等各類活動,支持引導10000家左右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各類市場主體實現產(供)銷銜接,不斷拓寬合作社產品營銷渠道。
實施方式:研究制定合作社“三品一標”認證相關政策,推動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加大蔬菜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規?;B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項目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開展“農企對接”等各類產銷對接活動和合作社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支持合作社產品直供城市社區;組織開展10期農民專業合作社鮮活農產品對接培訓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網絡信息系統實時發布產品信息,逐步開展網上簽約和交易試點;采取與
北京市城鄉信息中心和平谷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服務中心合作的方式,以平谷區6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服務對象,共同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用網絡營銷促銷服務的方式進行調研、規劃和實施,并開展“綠谷農合”品牌專網的設計、開發、運行和服務。
工作進度:1-4月,制定方案,進行“綠谷農合”品牌試運行;1-7月,開展調研,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和合作社宣傳推介服務工作;7-8月,在一站通、網上展廳和“綠谷農合”品牌專網上分別開設鏈接互動宣傳;3-12月,指導組織合作社發布產品信息,開展網上產銷對接,與有關超市共同組織舉辦10期合作社培訓;6-12月,舉辦“農企對接”活動;9-12月,評估“辦實事”帶來的成效和農民信息服務的需求;12月,總結宣傳 “農超對接”活動。
責任分工: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農業部信息中心分別負責,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參與。負責人孫中華、郭作玉,責任人趙鐵橋、吳秀媛。
二十一、開展鮮活農產品應急促銷活動
實事內容:舉辦第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農業部名義支持地方舉辦30場農業會展,組織開展優勢產區特色農產品專項產銷對接活動,搭建國內貿易平臺。組團參加10個海外大型農業展會,拓展國際市場。在10省(區)組織對3000名重點農村經紀人進行培訓,提高農產品經紀能力。
實施方式:加強鮮活農產品市場運行監測和形勢研判,密切關注價格變化和市場異動,及時啟動應急促銷預案。由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負責廣泛邀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經銷大戶等流通主體,由產區農業部門負責組織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生產主體,推動產銷雙方進行“面對面”對接。同時邀請主流媒體對產區的產地環境、產品品質等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優勢產品的市場知名度。
工作進度:1-11月,開展鮮活農產品市場監測研判,及時組織應急促銷活動;9月下旬,舉辦全國優質農產品展銷周;12月,總結工作。
責任分工: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負責,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參與,負責人錢克明,責任人隋鵬飛。
二十二、為農民免費發放20萬份卷簾機安全使用掛圖
實事內容:針對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卷簾機安全隱患大量存在,傷亡事故易發多發的情況,在重點區域廣泛宣傳卷簾機安全操作知識,向農民免費發放20萬份卷簾機安全使用掛圖,使農民掌握安全操作知識,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水平。根據質量投訴情況和安全生產實際,組織各地有針對性地對卷簾機等設施農業裝備開展專項治理,進行重點檢查、安全檢驗、排查安全隱患,提高設施農業裝備安全使用水平,努力避免人身
安全事故的發生。
實施方式:印制20萬份卷簾機安全使用掛圖。組織各地開展以卷簾機為主要內容的設施農業裝備安全專項治理,免費向農民發放掛圖。
工作進度:3月,印制并發放10萬份掛圖;3-10月,組織各地開展設施農業裝備安全專項治理,進行重點檢查、排查安全隱患;10月,發放10萬份掛圖;12月,對辦實事情況及全年設施農業裝備安全專項治理工作進行總結。
責任分工: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負責,負責人宗錦耀,責任人劉憲。
二十三、對貧困地區實施認證及標志使用收費優惠政策
實事內容: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繼續實施認證及標志使用收費優惠政策,促進貧困地區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發展;充分利用貧困地區資源環境優勢,結合當地特色,在貧困地區建設10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8個農業部“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探索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對接的方式和途徑;繼續支持農業部對口扶貧地區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設綠色食品試驗區。
實施方式:對貧困地區申請認證企業,建立“優先受理、優先培訓、優先審核、優先頒證”的工作機制,加快企業認證進程,提高企業認證效率。貧困地區申報初級產品的綠色食品企業減免標志使用費,對申報加工產品的綠色食品企業減半收取標志使用費。對國家級貧困縣申報有機食品認證的企業繼續實施優惠政策,減收1/3認證費。對農業部對口扶貧地區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繼續實施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即對初次申請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實施標志使用費免收的優惠政策;對續展企業實施認證費減半、標志使用費免收的優惠政策。
工作進度:2011年全年實施。
責任分工: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負責人王運浩,責任人王建平。
二十四、為3700艘漁船補貼配備新型漁用對講機
實事內容:在2007-2010年連續4年為漁船配備新型漁用對講機提供補貼的基礎上,2011年繼續加大補貼力度,以遼寧、江蘇、
廣西為重點,選擇3700艘漁船補貼配備新型對講機。提高漁船安全通信的裝備水平,發揮全國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的安全保障作用,推動構建“平安漁業”,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實施方式:由農業部統一組織,項目省(市)漁業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
工作進度:4月前,完成項目申報并部署2011年補貼配備新型漁用對講機各項準備工作;5月前,選定符合條件的漁船,編制具體實施方案;6-7月,開展設備采購工作;8-10月,通信設備安裝到位并開展培訓工作;11月底前,各地總結配備工作情況并組織驗收。
責任分工:漁政指揮中心負責,負責人陳毅德,責任人張銘羽。
二十五、新增320萬沼氣用戶
實事內容:優化沼氣項目投資結構,穩步建設戶用沼氣,積極扶持小型沼氣,大力支持向農戶集中供氣的大中型沼氣;加大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加強網點服務規范建設,強化沼氣技術創新,提高沼氣管護服務水平和沼氣使用率。全年新增沼氣用戶320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1000處以上。
實施方式:按照“鞏固成果、優化結構,建管并重、強化服務,綜合利用、提高水平”的思路,編制并發布“十二五”農村沼氣建設規劃,加大集中供氣大中型沼氣工程和沼氣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優化沼氣項目投資結構。圍繞“抓服務、保運行、促發展”的主題,繼續深入開展后續服務管理提升行動,加強網點服務規范建設,建立激勵和退出機制,創新服務模式,著力提高沼氣使用率,促進農村沼氣發展上規模、上水平。制定并下發《農村沼氣建設和管理評價辦法》,對各類沼氣項目開展制度化的考核評價和監督檢查,依據考核評價結果安排各地項目,創新項目安排和審批下達機制。統籌安排使用中央和地方資金,逐步提高沼氣補助標準,進一步調動農民建池積極性。繼續安排沼氣科技支撐項目,加快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研發,大力推進沼氣產品更新換代。
工作進度:1-3月,召開農村沼氣建設工作會議,編制完成沼氣工程建設“十二五”規劃綱要,組織地方完成年度農村沼氣項目前期工作;4-6月,下達年度沼氣建設計劃項目;6-12月,加快建設進度,完成建設任務。
責任分工:科技教育司、發展計劃司分別負責。負責人白金明、楊紹品,責任人楊雄年、隋斌。
二十六、為農民群眾提供高清數字影視服務
實事內容: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4100萬元,在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建設高清演播廳,配備高清影視節目制作設備,為農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高清數字影視服務。實現每天制作120分鐘的農業高清電視節目和6分鐘農村數字電影、年均現場制作80期大型高清節目的能力,對現有3.26萬小時節目和未來3年日均新增4.2小時節目進行數字化保存和處理,大大提升為農民群眾提供政策宣傳、新聞信息和文化娛樂等高清影視服務的水平。
實施方式:發展計劃司負責審批項目并安排落實投資,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負責項目具體實施工作。
工作進度:3月前,落實中央投資;3-6月,審批項目,初步設計并下達中央投資計劃;6-12月,開展設備招投標,完成主要設備的采購工作。2012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項目實施,并組織竣工驗收。
責任分工:發展計劃司負責,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參與。負責人楊紹品,責任人隋斌。
二十七、開展墾區危房改造
實事內容:將
黑龍江、
海南、云南等28個墾區危房納入年度改造計劃,協調下達改造危房40萬戶以上的投資計劃。通過項目實施,使20萬戶危房戶遷入新居,墾區住房條件得到改善,職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實施方式:農業部協調組織實施,經國家有關部門確定投資規模后,下達項目建設計劃;墾區和農場按當地實際確定工作進度,組織具體項目實施;加強指導和督促,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工作進度:1-4月,商有關部門確定年度中央投資規模,編制年度投資計劃建議;5-11月,協助下達項目投資計劃,指導墾區制定危房改造項目實施方案,加強項目建設檢查指導等;12月,進行工作總結。
責任分工:農墾局負責。負責人李偉國,責任人何子陽。
二十八、開展政策性漁業互助保險保費補貼試點
實事內容:以“漁業互助保險”為基礎,在遼寧等沿海7個省的重點漁區開展政策性漁業保險試點工作,提高漁民災后恢復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水平,穩定漁區社會,促進平安漁業、和諧漁業建設。
實施方式:農業部統一組織實施,利用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對漁船漁民參加漁船全損互助保險和漁民人身平安互助保險分別給予25%和20%保費補貼,根據各地開展漁業互助保險工作情況,選擇沿海重點漁區為實施區域,積極推動漁業互助保險工作的開展,力爭2011年試點區域入保漁船超過12000 艘、入保漁民超過20000人。
工作進度:1-12月,相關漁業互保機構接受漁船漁民入保;7月,相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開展進展情況調查和上半年工作總結;2011年12月-2012年1月,對全年政策性漁業保險試點工作開展績效評價和工作總結。
責任分工:漁業局負責,財務司、政策法規司參與。負責人趙興武,責任人崔利鋒。
二十九、為牧區配置草原防火物資
實事內容:在內蒙古、新疆等5省(區)邊境建設草原防火隔離帶2944公里,中央補助1900萬元。在內蒙古、新疆等14個省(區)實施草原防火項目24個,建設土建工程10000平方米,購置風力滅火機8400臺、防火服8400套、野外生存裝備1500套、10人帳篷500頂、防火車65輛等物資裝備,切實增強各地草原火災應急救援能力。
實施方式:農業部組織做好邊境草原防火隔離帶建設項目,開展2011年草原防火物資裝備招標采購、使用培訓工作。
工作進度:6月前,下達邊境草原防火隔離帶建設項目投資計劃,督促各地按時完成項目建設任務;9月,完成防火物資招標采購和培訓;11月底前,完成發貨驗貨工作。
責任分工: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負責。負責人馬有祥,責任人劉連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