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衛生部關于下發“1996-2000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工作規劃”和“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的通知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3-24 · 331人看過

  1997年2月4日

  為進一步加強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治工作,提高監測水平,我部組織制定了“1996~2000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工作規劃”、“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及“流行性出血熱疫苗免疫接種策略(試行)”,現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計劃,認真貫徹執行。

  為方便各地組織學習、培訓專業人員,我部將“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統一印成小冊子,請各省統一訂購。具體訂購事宜,委托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另行發文辦理。

  附件:1.1996~2000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工作規劃

  2.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

  3.流行性出血熱疫苗免疫接種策略(試行)(略)

  1996~2000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規劃

  中國病毒性出血熱,主要有由鼠傳的流行性出血熱,由蚊傳的登革出血熱和由蜱傳的新疆出血熱。這類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仍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安全,對我國經濟建設和工農牧業生產,以及外貿和國際交往、旅游事業等均有嚴重影響。

  “八五”期間,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在病毒性出血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對流行性出血熱重點疫區,采取了滅鼠防鼠為主的綜合性防制措施,使疫情比“七五”期間有明顯下降。但由于流行性出血熱在全國正處于流行高峰期,新疫區不斷出現,疫情有回升趨勢。為更好效地做好流行性出血熱防治工作,控制流行,并加強登革出血熱和新疆出血熱防治工作,特制訂本防治規劃。

  一、流行性出血熱發病率和病死率控制指標

  (一)以全國為單位,發病率至2000年控制在4/10萬以下,力爭3/10萬;病死率降低到1.5%。

  (二)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九五”年平均發病率比“八五”分別下降:高發病省(發病率在10/10萬以上)下降30%,中發病省(發病率1.0~10/10萬)下降20%,低發病省(發病率在1.0/10萬以下)下降10%;至2000年姬鼠型和姬鼠型為主的高發病省、中發病省和低發病省的病死率,分別控制在1.3%、1.5%和5%;而家鼠型和家鼠型為主的發病省的病死率均控制在1%以下。

  (三)以縣(市、旗)為單位,“九五”年平均發病率比“八五”分別下降:高發病縣(發病率在30/10萬以上)下降30%,中發病縣(發病在5~30萬/10萬)下降20%,低發病縣(發病率在5/10萬以下)下降10%;至2000年高發病縣、中發病縣和低發病縣的病死率,分別控制在1.3%、1.5%和5%;而家鼠型和家鼠型為主的發病縣(市、旗)的病死率均控制在1%以下。

  二、疫區鼠密度控制指標

  (一)高發病縣(市、旗)

  1.家鼠型疫區流行高峰前一個月內,居民區內的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

  2.姬鼠型疫區流行高峰前一個月內,村周半徑5000米內的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居民區內的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

  3.混合型疫區流行高峰前一個月內,家野鼠密度均控制在2%以下

  (二)中發病縣:

  各型疫區的居民區內和村周半徑500米內的鼠密度,在流行高峰前一個月內,均要求控制在3%以下。

  (三)低發病縣:

  各型疫區的居民區內和村周半徑500米內的鼠密度,在流行高峰前一個月內,均要求控制在5%以下。

  三、防治措施與要求

  (一)各級政府要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加強對該病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動員群眾,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以科學滅鼠防鼠為主的綜合性防制措施,對高發病區和其它疫區高危人群大力推行出血熱疫苗預防接種。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基礎上,動員和鼓勵社會籌資用于當地的滅鼠防病工作。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把出血熱防治工作納入工作議事日程,負責做好出血熱防治的組織、協調和領導工作,提高專業隊伍素質,保證骨干技術人員的基本穩定。

  (二)貫徹落實各項防治措施

  1.各級衛生防疫部門要主動與愛衛會密切配合,加強對滅鼠防病工作的科學指導,要重點抓好高發縣、鄉的滅鼠和疫區處理。農田滅鼠和大規模的群眾滅鼠活動要與疫區滅鼠防病相結合。水利等大型野外工地要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做好疫源地偵察、落實滅鼠等防制措施,嚴防爆發。

  2.各級衛生防疫部門要依法加強出血熱疫情報告,按照《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要求做好人間疫情和宿主動物監測。縣級以上的醫療單位和防疫部門對臨床診斷病人和上報疫情要盡量做到血清學核實。對重發病區的高危人群要組織好出血熱疫苗的合理訂購、分發和預防接種工作。

  3.各級醫療單位要不斷提高診療水平,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特異性血清學診斷。努力做到三早一就(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中西醫結合,合理進行預防性治療和抗病毒治療,加強危重病人的搶救與護理,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4.各級衛生防疫站要健全和穩定專業隊伍,加強基層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省、地級衛生防疫站要有2~5名出血熱骨干技術人員,疫區縣級衛生防疫站要有1~3名專職技術人員負責監測、防制和實驗室檢驗工作;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負責組織對省級衛生防疫站和全國出血熱監測點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各省級衛生防疫站負責對地、縣級衛生防疫站出血熱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根據需要l~2年培訓一次。

  5.進一步加強出血熱的有關防治科研工作。

  (1)繼續對流行性出血熱單價、雙價滅活疫苗在疫區大量人群中免疫效果觀察和免疫策略研究。

  (2)針對傳染源、易感人群和傳播途徑,采取不同防制策略(滅鼠防鼠、疫苗接種和講究衛生)進行成本效益及效果評價。

  (3)加快流行性出血熱疫源地分型研究。

  (4)不同類型疫區,主要流行季節,不同感染場所的主要傳播途徑研究。

  (5)加強流行性出血熱早期快速和分型實驗診斷方法與試劑標準化研究。盡快研制出適用于縣、鄉級醫院的簡單、快速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6)加速流行性出血熱發病機理和特異性治療研究。

  登革出血熱:要組織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疫區分布范圍的調查研究,抓好我國重點地區的監測防治工作。搞好早期預測,以便迅速及時地控制疫情擴大和蔓延。為此,應盡快研究解決蚊蟲抗原檢測和病人分型診斷方法問題。

  新疆出血熱:加強對疫區人群防病知識的宣傳,及時發現病人進行合理治療。加速滅活疫苗和治療血清的研制。進一步標化診斷試劑,對我國重點地區,繼續進行疫源地普查,盡快查明本底,防止本病爆發流行。

  衛生部將根據中央財政專項經費補助情況,安排適當專款做為出血熱防治工作補助,各省要有配套經費保證。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上述具體要求,制定實施計劃。每年要認真組織對本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審評檢查,并將執行情況上報衛生部。

  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熱(以下簡稱出血熱),國際上統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類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該病毒通過多種宿主攜帶及多種途徑傳播。出血熱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威脅和影響工農業生產、經濟開發、外貿及旅游事業的發展。本病在我國分布廣,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是國家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之一。在我國流行的主要是姬鼠型和家鼠型出血熱,疫區分姬鼠型、家鼠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80年代以來,姬鼠型疫區多數轉變為混合型疫區,但家鼠型疫區尚未發現此種轉變。姬鼠型出血熱的發病高峰在秋冬季,春夏間可有小峰,家鼠型出血熱主要發生在春季及夏初。姬鼠型出血熱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為黑線姬鼠;家鼠型出血熱為褐家鼠和實驗用大白鼠。漢坦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與宿主動物及其排泄物(尿、糞)和分泌物(唾液)接觸,經破傷皮膚、氣溶膠吸入或經消化道傳播,亦可能經鼠類體外寄生的革螨或恙螨叮咬傳播。人群對兩型漢坦病毒有較普遍的易感性,在人口密集,帶病毒鼠數量多的條件下(如大型水利工地、野外留宿或衛生條件差的居民區內人們與宿主動物密切接觸)容易出現爆發和流行。姬鼠型和家鼠型出血熱均可出現不同臨床型病例,其中姬鼠型臨床重型病例較多,病死率較高;家鼠型多為輕型,病死率較低。典型病例有發熱、出血、循環障礙和腎功能衰竭,具有五期臨床經過(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同時存在有大量輕型非典型病例。并可見多種非典型的特殊臨床表現,如急腹癥、急性胃腸炎、腦炎或腦膜炎、類重癥肝炎、類白血病、類敗血癥等。上述非典型病例臨床診斷困難,需要血清學檢查確診。本病發病急、進展快,早期診斷對及時搶救、合理治療,阻止病情發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措施

  90年代以來我國報告的出血熱發病數每年約5~6萬人,許多地區的發病率持續在一個較高水平,新疫區仍不斷出現。全國病死率雖有明顯降低,但在姬鼠型疫區,尤其是新疫區或低發病區仍然較高。在廣大農村、城鎮和林區部分疫點還時有爆發。由于漢坦病毒的多宿主性及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流行因素十分復雜,加之主要宿主鼠種分布廣泛、數量大,難以有效控制;在預防上,仍需采取以滅鼠防鼠為主的綜合性措施,對高發病區及其它疫區的高危人群應大力推行疫苗接種。發病地區的各級政府對出血熱的防治應當給予足夠重視,加強組織措施,農、林、水利、交通、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充分發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衛生職能部門的作用,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認真抓好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以減少發病,控制流行。

  一、滅鼠和防鼠

  1.指標:包括鼠密度和滅鼠率兩項指標相結合。

  (1)鼠密度指標:

  ①預防性滅鼠:在愛衛會統一安排下,衛生防疫站參與技術指導。野外滅鼠后3個月內夾夜法鼠密度應低于5%;居民區鼠密度應低于3%。

  ②重點疫區和緊急疫情滅鼠:在政府領導下,由衛生防疫站組織實施,并負責質量控制。野外滅鼠后3個月內夾夜法鼠密度應低于3%;居民區鼠密度應低于1%。必要時應重復滅鼠。

  (2)效果考核的滅鼠率指標:滅鼠前、后用夾夜法(≥100夾次)調查鼠密度,滅鼠率應達到90%以上。同時要檢測鼠帶病毒率和抗體陽性率。要結合每年發病率分析,綜合評價滅鼠防病效果。

  2.重點:姬鼠型和混合型疫區應著重抓好高發病地區(省級發病率>12/10萬、縣級>30/10萬、鄉鎮>100/10萬、村街道>500/10萬)的居民區及其野外的滅鼠工作;發現病例的家鼠型疫區村、鎮,都應在居民區進行滅鼠;港口碼頭、輪船、機場、飛機、車站、列車、倉庫、食品廠、副食店、餐館、廚房等場所,發現鼠類增多和有帶病毒鼠時,應及時組織滅鼠。

  3.時機:姬鼠型及家鼠型疫區均應在本病流行高峰前一個月完成滅鼠工作,混合型疫區春季著重在居民區滅鼠,秋冬季著重在村鎮及其周圍野外滅鼠。

  4.次數:每年至少應在春季高峰前(2月)和冬季高峰前(9月)進行2次滅鼠。通過監測發現帶病毒鼠指數高于0.1的地區,應隨時組織重點滅鼠。

  5.范圍:家鼠型疫區在居民區及其附近(半徑150米)滅鼠;姬鼠型疫區及混合型疫區在居民區及其周圍半徑300~500米內滅鼠。對灶性分布的野外疫源地,也應組織重點滅鼠。

  6.方法:居民區和野外均以毒餌滅鼠為主。居民區內春季選用慢性抗凝血劑敵鼠鈉等毒餌滅家鼠;秋冬季,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區野鼠大量向居民區內遷移,在居民區及其周圍野外滅鼠時可選用磷化鋅、甘氟、溴敵隆等毒餌滅鼠。為提高滅鼠效果,應常更換毒藥、誘餌和劑型種類。為了減少禽畜中毒,節約糧食和毒餌,野外滅鼠盡量采取找洞投藥的方法。

  7.注意個人防護:滅鼠時應盡量減少人與鼠類接觸。滅家鼠后要隨時收集鼠尸深埋或焚燒,同時堵鼠洞,防止游離下來的鼠體外寄生螨類叮咬而擴大傳播。

  8.防鼠:新建和改建住宅時,必須遵照對新建房屋的防鼠要求,裝備必要的防鼠設施,防止鼠類侵入。農作物成熟后應快收快儲,堆放禾草應遠離住宅,以減少人鼠接觸機會。

  二、滅螨和防螨:根據各地具體條件,對高發病區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高發病村鎮,應采用敵敵畏等有機磷殺蟲劑進行殺蟲滅螨。同時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風和清潔。室內不堆放柴草,鏟除住房周圍雜草,以減少螨類孳生場所和叮咬機會。用禾草鋪床鋪炕時,應先將禾草用殺蟲劑處理。

  三、食品衛生及其管理:要搞好食品衛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區,特別是家鼠型疫區,除開展滅鼠工作外,要防止鼠類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餐具。剩飯菜必須加熱或蒸煮后食用。在疫區嚴禁以鼠肉為食。糧食在住室保藏時,應儲存在嚴密無縫的木箱或缸內,并加蓋,防止鼠類侵入污染。

  四、加強消毒工作:在病家及醫院對發熱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動物的血液、唾液、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鼠尸等,均應及時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五、加強個人衛生和個人防護:疫區居民及進入疫區活動或參加野外勞動的人員,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不坐臥草地或草堆,勞動時注意防止皮膚破傷,如有破傷,應及時用碘酒消毒處理。

  六、預防實驗室感染:要嚴格執行《流行性出血熱實驗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規程)。操作帶有病毒且容易產生氣溶膠的材料時應在負壓安全超凈工作臺內進行;感染動物必須放在負壓安全飼養柜內飼養。對實驗動物應定期監測和加強管理。

  七、野外作業工地的預防措施:水利、農墾、林墾、礦產、國防、橋梁、鐵路等野外作業工地,在人群進入前均應進行認真的流行病學偵察和疫源地監測。如屬出血熱疫區或疫源地,必須采取預防性措施:

  1.施工前對施工、宿營地區及其周圍應做好滅鼠工作,將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同時應采取殺蟲滅螨措施。

  2.野外施工時,盡可能不住工棚,利用可用的交通工具,盡量住在居民家里或較近的居民區內。必須搭工棚住宿時,應選擇地勢高、干燥和向陽的地方,工棚要搭成“介”字形,糧倉、廚房與工棚分開搭蓋。不準睡地鋪,要建高鋪,鋪面距地面不應低于1米,鋪不靠墻,鋪下禁放雜物和食品。工棚周圍盡量挖防鼠溝、放鼠夾或毒餌,防止鼠類竄入棚內。在林區野營時應選擇有針葉林地段活動和休息。

  3.搞好工地環境衛生、食品衛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工作。尤其是糧菜倉庫要防止鼠類竄入;剩飯剩菜要放在防鼠容器內,防止鼠竊食和污染。應在遠離食堂和宿舍的地方建廁所和挖垃圾坑,做好垃圾處理,保護好水源,制訂衛生管理制度。

  八、搞好宣傳和培訓:對基層衛生人員應定期培訓,掌握防治知識,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在疫區的醫療防疫部門應做好本病的防治宣傳工作,使人人皆知流行性出血熱的癥狀和預防辦法,重視滅鼠防鼠,抓好“三早一就”(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措施,以減少發病和死亡。

  九、預防接種:在各級衛生防疫部門統一組織下,按衛生部《預防用生物制品生產供應管理辦法》歸口管理,在出血熱高發病區和其它疫區高危人群中接種出血熱疫苗。對高發病區的青壯年(家鼠型疫區不分年齡)及其它疫區與鼠類及野外疫源地接觸機會多的人群要接種出血熱疫苗。疫苗接種應在流行高峰季節開始前一個月內完成,初次免疫一年后應加強接種一次。接種時要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書進行,有禁忌癥者嚴禁接種,過期疫苗不能使用。疫苗供應應由各級衛生防疫站統一渠道訂購和分發。

  十、監測

  出血熱的疫情監測是衛生防疫部門及時掌握鼠間帶病毒狀況與人間疫情動態的一項常規工作,應列入單位目標責任管理。各地衛生行政、防疫部門應將監測經費預算列入年度計劃,按時撥給。監測為手段,防制是目的,監測與防制要緊密結合。各高發病縣、市應堅持有計劃地開展人間疫情監測和主要宿主動物(密度、種類構成、鼠感染情況)監測。

  1.人間疫情監測:主要由各級衛生防疫站承擔。要及時掌握確實的疫情,分析疫情動態和發展趨勢,為制訂防制策略和及時采取防制措施提供依據。疫情登記要詳細,及時進行個案調查和采取血標本檢測抗體,以核實疫情。每年在年底前進行疫情漏報、誤報調查一次,發現漏報和誤報及時補報和更正。

  (1)新發、偶發和散發地區:對每個病例均須及時進行個案調查,根據各地條件選適當血清學方法檢測血清抗體,以核實疫情。爭取用適當血清學方法進行分型檢測,以明確病人感染及當地流行的病毒型別,為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2)高發病地區:每年應抽樣50~100個臨床診斷病例進行血清學核實。

  (3)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流行高峰期對臨床診斷病例和可疑的發熱病人,抽樣檢測血清抗體,了解誤診和漏報情況。還應進行人群隱性感染血清學調查及分型檢測,此項工作每隔3~5年應復查一次。

  (4)疫情統計分析:每年要畫出一張以縣為單位結合地理景觀的疫情分布地圖。要按月統計發病數和病死數,并計算出當年的發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明確發病高峰季節,掌握流行因素。監測點應按時作好疫情月報。

  2.主要宿主動物監測:疫區縣級衛生防疫站,應與植保部門合作掌握當地居民區和野外鼠種構成,春秋兩季的鼠密度、帶病毒率及抗體陽性率,并在預計可能出現爆發疫情的地區進行主要宿主動物密度、種類構成和感染情況的動態監測,以便及時發現隱患。在帶病毒鼠聚集場所或病例較為集中的居民點,應在其半徑300~500米范圍內進行滅鼠和疫區處理。

  (1)監測地區:在完成定點監測的情況下,提倡多做不定點調查。不定點調查地區應選擇可能發生疫情的地區和重要城鎮、港口碼頭、交通樞紐、糧倉及飲食行業分布多的地區。高度散發地區,可采取多點調查,以利發現灶性疫源地。

  (2)監測時間:在家鼠型和姬鼠型出血熱發病高峰前一個月內進行。室內和野外監測要在同一地區同時進行。不定點的調查可在全年任何時間進行。

  (3)監測對象和數量:1個監測點每次室內和野外應各捕鼠100只以上;室內和野外鼠密度調查每次不應少于100(室內)和300(野外)鋏次。對捕到的鼠類應在分類后檢測其肺抗原及血清抗體。實驗用大白鼠、小白鼠和家兔感染情況也要定期(至少半年一次)抽血檢查抗體。

  (4)方法:應用免疫熒光等方法檢測小型哺乳動物特異性抗原和抗體,計算其帶病毒和抗體陽性率。

  (5)監測結果上報:監測結果應及時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為其制訂防制對策和及時采取有針對性措施提供參考。并應同時報告有關業務指導單位。

  診斷和治療

  臨床上本病是一種癥狀復雜,而又具有特殊經過的急性傳染病,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存在著許多特殊點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為促進患者順利康復,降低病死率,應充分利用各地總結出來的臨床診治經驗。

  診斷要點

  一、臨床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資料:患者發病在流行季節、流行地區,或病前2月內曾到過疫區,有與鼠類接觸史、食過鼠類污染或啃咬的食物。

  2.臨床特征

  (1)突然起病,發熱,體溫急劇上升,多在39℃以上,一般3~7天降退。熱退后,其他癥狀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癥狀: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全身酸痛,腎區有叩擊痛。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

  (3)毛細血管損傷征象:面、頸、上胸部皮膚充血潮紅(“三紅”),眼結合膜充血水腫,眼瞼、面部浮腫,呈酒醉貌。軟腭粘膜呈網狀充血及點狀出血。腋下皮膚有線形或簇狀排列的細小出血點。束臂試驗多呈陽性。

  (4)腎臟損傷表現:有腰痛及腎區扣痛,出現少尿、血尿、尿中膜狀物或多尿及尿毒癥表現。

  (5)五期病程經過:典型病例具有一五期臨床經過。重癥病例病期可有重疊,輕型病例或經合理治療者可出現越期現象(即越過低血壓期、少尿期或多尿期)。但多數患者具有發熱期、多尿期及恢復期。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第3~4病日后多明顯增高,有時呈類白血病樣表現。桿狀核白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增多。血小板多數明顯下降。

  (2)尿常規:尿中出現蛋白,且迅速增多;出現紅細胞、白細胞、管型,有時見膜狀物。

  (3)血生化檢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上升,血漿蛋白下降。

  (4)血清學檢查:早期患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雙份血清(發病4天以內和間隔一周以上)特異性IgG抗體4倍以上增高,可以確診為現癥或近期感染。5病日后單份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高達1:320以上時,結合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史亦可診斷。

  (5)病原學檢查:從血清、白細胞或尿沉渣細胞查到漢坦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二、早期診斷:指發病后4天內作出診斷。早期診斷,盡早按出血熱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在疫區流行季節,遇到下列情況時,應首先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并根據本病與其它發熱性疾病的不同點作鑒別。

  1.急性發熱,全身無力,伴有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2.發熱伴有頭痛、眼眶痛、腰痛、腎區叩擊痛或全身痛。

  3.發熱伴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咽部、眼結膜充血、水腫。

  4.發熱伴有咽部、軟腭、球結膜出血點及腋下細小出血點,束臂試驗陽性。

  5.發熱,實驗室檢查見血小板減少,桿狀核白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增多。

  6.發熱,尿蛋白陽性,且迅速增加。

  7.發熱伴血清ALT增高,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釋。對以上患者應及時取血,檢測特異性抗原、病毒RNA、特異性IgM陽性或雙份血清IgG抗體夠4倍增高,即可確診。

  三、臨床分型:確診為出血熱的病例,根據其病情輕重可劃分為輕、中、重及危重四型。隨病程的發展,臨床型可發生轉化。

  1.輕型:(1)體溫在39℃以下,全身中毒癥狀輕;(2)血壓及脈壓差均在正常范圍;(3)皮膚、粘膜有細小出血點,其他部位無明顯出血現象;(4)腎臟損害輕,尿蛋白“+一”;有少尿傾向,無少尿期,但有多尿期表現。

  2.中型:(1)體溫在30~40℃,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眼結膜水腫明顯;(2)病程中收縮壓曾小于12kPa,或脈壓差小于3.47kPa;(3)皮膚粘膜或其他部位有出血現象;(4)腎臟損害明顯,尿蛋白達“+++”以上,有明顯少尿期。

  3.重型:(1)體溫≥40℃,全身中毒癥狀及滲出現象嚴重;(2)病程中收縮壓低于9.3kPa,或脈壓差小于2.7kPa,并呈休克過程者;(3)出血現象嚴重,如皮膚瘀斑,腔道出血等;(4)腎臟損害嚴重,尿蛋白達“++++”或出現膜狀物,少尿不超過5天或無尿2天以內,或有病期重疊。以上1、2、3型,各具備其2項或2項以上表現者,方可診斷。

  4.危重型:在重型的基礎上,出現以下任何一種嚴重癥候群者;(1)難治性休克;(2)出血現象嚴重,有重要臟器明顯出血;(3)腎臟損害極為嚴重,少尿超過5天,或尿閉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過42.84mmol/L(120(mg/dl)以上;(4)心力衰竭,肺水腫;(5)呼吸窘迫綜合征;(6)中樞神經系統合并癥,如腦水腫、腦出血、腦疝形成者;(7)嚴重繼發感染;(8)低血壓與少尿期重疊出現;(9)其他嚴重合并癥。

  四、家鼠型出血熱的診斷,應注意以下特征:

  1.流行特征:流行高峰在每年春夏間(3~6月份),發病率的高低與當地褐家鼠密度和帶病毒率高低密切相關,感染場所主要在居民區內。老年及兒童患者占一定比例。可見一家多發。

  2.臨床特征:一般病情較輕,“三大主癥”(發熱、發血、腎臟損害)可不全,具有五期經過者少。早期接受治療者預后多良好,病死率1%左右。熱程較長(約6~10天),病情與熱度不完全平行,以不規則熱居多。肝臟損害普遍且突出(出血熱病毒性肝炎),多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少數有黃疸。

  治療方法

  目前仍然要采用綜合性治療。首先應抓好“三早一就”(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和就近治療)、針對各期的病理生理改變,采取預防性治療及防治合并癥的治療措施,特別應早期抓好抗病毒治療及液體療法。對重癥患者要及時抓緊抗休克、預防出血及腎功能衰竭的治療。

  一、發熱期的治療: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抗滲出,抗出血。預防低血壓休克及腎功能衰竭。

  1.盡早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對因嘔吐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補充平衡鹽和葡萄糖液。

  2.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及血漿滲透壓平衡:發熱早期,成人補液量一般約為每日1500ml對有嘔吐、腹瀉者應酌情增加;補液可經口服,不足部分靜脈補充。發熱后期,多有血液濃縮,應靜脈補液,采取以平衡鹽液為主的晶膠結合的液體療法。同時注意熱量攝取(可用高滲葡萄糖液)并給予大劑量(5克)維生素C和維生素B.部分病人發熱后期中毒癥狀嚴重,有惡心、嘔吐;應按照病情調整酸堿平穩。對外滲現象明顯者可適量靜脈補充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或人血白蛋白。

  3.抗病毒治療:5日內應用效果好。病毒唑成人一般每天lg分二次靜脈滴注,療程5~7天。在病程早期,有條件者可試用干擾素及免疫血清。

  4.發熱后期,每日尿量少于1000ml或每小時平均尿量少于40ml時為少尿傾向,應及時采取預防性治療。在補足血容量的基礎上,可酌情應用利尿劑及腎血管擴張藥。

  5.對高熱、中毒癥狀嚴重者,可選用氫化可地松(成人每次100~200mg)或地塞米松(每次5~10mg),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

  6.有DIC傾向者可應用丹參、異搏停等活血化瘀藥。

  二、低血壓期治療:以積極補充血容量為主,并針對微循環功能障礙、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進行相應的治療。力爭血壓盡快回升,并維持穩定。補充血容量應早期、快速、適量。

  1.補充血容量

  (1)液體成分:以綜合性液體(如平衡鹽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等)為主。滲出嚴重者,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4小時用量不得超過1000ml.有條件者,重癥病人應用血漿或人血白蛋白等膠體溶液。

  (2)早期擴容:脈壓差小于3.4kPa(26mmHg),收縮壓低于13kPa(100mmHg),或較其本人基礎血壓低2.7kPa(20mmHg),應即補液擴容。

  (3)快速擴容:低血壓時靜脈快速滴注,100滴/分鐘左右。休克時首次300ml液體可在30分鐘內靜脈推注,隨即靜脈快速滴入(130~150滴/分)。以后根據血壓回升情況及血液濃縮改善程度調整補液速度及補液量。快速補液應注意液體溫度(適當加溫)、輸液反應及心肺情況。對老年及心肺功能不良者,補液速度應適當減慢。

  (4)適量擴容:根據達到下述五項指標后可適量補液:收縮壓達12~13kPa(90~100mmHg);脈壓差大于3.4kPa;心率100次/分左右;微循環障礙緩解;紅細胞、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接近正常。

  調整酸堿平衡:有酸中毒時,可選用5%碳酸氫鈉溶液,或3.64%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HAM)。

  2.強心劑的應用:當血容量基本補足,而心率仍在140次/分以上者,可選用西地蘭或毒毛旋花子甙K.

  3.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經快速補液及強心、糾酸等處理后,血壓回升仍不滿意者,可酌情選用血管活性藥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有些病例可選用山莨菪堿(654-2)等。

  4.皮質激素的應用:一般早期用氫化可的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每日1~2次,療程不超過3天。

  5.抗出血療法:針對凝血功能的變化,可選用潘生丁、魚精蛋白或肝素治療。基層對凝血無化驗指標,對高凝、纖溶不易掌握,采取抗凝治療應慎重。

  6.中藥應用: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可用生脈散、四逆湯或參附湯靜脈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三、少尿期治療:尿量在500~1000m1/日為少尿傾向,在500ml/日以下為少尿,50m1/日以下為閉尿。為便于早期治療,當每小時尿量少于30ml為少尿,此時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本期的治療原則為穩定機體內環境,促進腎功能恢復,防止合并癥發生。

  1.穩定體內環境

  (1)水及電解質平衡:在機能性少尿階段,每日可補充電解質溶液500~1000m1,同時應用利尿劑,使尿量保持在50m1/小時以上。進入器質性少尿階段,應限制液體量,即入量=出量+500ml液體,以高滲葡萄糖液為主。但應防止高血溶量出現而加重病情。除非確有低鉀,一般應限制鉀鹽輸入。

  (2)每日糖量應不低于200g,熱量不低于5KJ,蛋白攝入量為0.5g/kg.

  (3)維持酸堿平衡:根據酸血癥情況,給予酌情糾酸。

  (4)維持血壓及血漿滲透壓(280~320mm/L)的穩定。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時,可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漿等。

  2.促進利尿

  (1)高效利尿劑:速尿、利尿酸鈉、丁尿胺等。

  (2)血管擴張藥:可用節胺唑啉、心得安、巰甲丙脯酸等。

  3.導瀉療法:可用甘露醇、硫酸鎂、中藥大黃、芒硝等。

  4.透析方法

  (1)透析指征:①少尿超過5天或尿閉2天以上,經利尿等治療無效;②尿量增加緩慢,尿毒癥表現日趨嚴重,血尿素氮大于28.56~35.7mmol/L(80~100mg/dl);③高血容量綜合征經保守治療無效,伴肺水腫,或腦水腫、腸道大出血者,可與藥物治療同時進行;④合并高血鉀—(76.5mmol/L),心電圖出現高血鉀圖形,用一般方法不能緩解者;⑤凡進入少尿期后,病情進展迅速,早期出現嚴重意識障礙,持續性嘔吐;⑥大出血,尿素氮上升速度快,每日超過9mmol/L(高分解代謝型),可不拘于尿天數及血液生化指標,盡早透析。

  (2)透析方法: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四、多尿期治療:每日尿量增至500~2000ml,為少尿向多尿移行階段,超過2000ml,為進入多尿期,尿量超過3000ml為多尿。多尿早期按少尿期原則處理。多尿數日后按本期的治療原則: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加強支持療法。

  1.補充適量液體:補液量原則上無需限制,但又不宜輸入過多。一般多尿開始后,補液量可為尿量的三分之二(欠量補液),以免延長多尿期。要維持出入量及電解質平衡。補液以口服為主,食欲不佳者,可靜脈補液。

  2.支持療法:患者應食用營養豐富,易消化,含鉀量較高的飲食。對嚴重貧血及低蛋白血癥者,可酌情輸入新鮮血液,血漿或人血白蛋白。

  3.尿量超過3000ml日時應補鉀,以口服為主,必要時可緩慢靜脈滴入。同時注意鈉、鈣等電解質補充。

  4.對每日尿量超過5000ml尿素氮接近正常者,可試用安妥明或雙氫克尿塞、垂體后葉素、消炎痛等。

  5.中藥的應用:可選用金匱腎氣湯或六味地黃湯。

  五、恢復期的治療

  1.繼續注意休息,逐漸增加活動量。

  2.加強營養,給高糖、高蛋白、多維生素飲食。

  3.出院后可根據病情恢復情況,休息1~3個月,重型病例可適當延長。

  4.中藥應用:可選用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等。

  六、大出血治療:應針對出血原因進行治療,輸鮮血是治療出血的主要措施;輸血量根據病人出血情況,一般一次輸鮮血300~400ml.如消化道出血,可用立止血靜滴或凝血酶稀釋后口服,亦可用白藥,及試用去甲腎上腺素稀釋后口服。如有繼發性纖溶亢進者,可用6-氨基己酸或羧基節胺。如有血肝素樣物質增高者,可考慮用魚精蛋白。血中尿素氮顯著增高者,要配合透析療法,以降低血中尿素氮含量。

  七、加強護理工作:各期護理要點為:

  1.發熱期

  (1)密切觀察體溫變化,作好高熱患者護理。體溫過高時,應及時采取物理降溫,并與醫生聯系。

  (2)及時查尿,觀察尿蛋白變化。

  (3)定期測量血壓,發熱后期每天測量2~4次,以便盡早發現低血壓傾向。

  2.低血壓期

  (1)嚴密觀察血壓變化情況,在血壓不穩定時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并作好記錄。

  (2)注意補液速度,早期應快速補液,用血管活性藥物時,應根據血壓情況,調整藥物滴入速度,防止血壓驟升驟降。注意輸液反應。

  (3)注意尿量,及時發現少尿傾向。

  (4)讓患者絕對臥床,嚴禁搬動,以防血壓波動。

  3.少尿期

  (1)準確記錄出入量,入量=出量+500ml.

  (2)做好病人的清潔護理,定時幫助病人翻身,嚴防繼發感染。

  (3)密切觀察病人出血情況。

  4.多尿期加強營養。注意水和電解質平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安思語

安思語

執業證號:

15224201510458202

貴州本芳(黔西)律師事務所

簡介:

本人2011年大學本科畢業,曾就職于公司法務部門。2015年正式執業以來,主要辦理民商事案件,刑事辯護。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安思語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2017修正)

2017-11-0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埃及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府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

1970-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修訂)

1999-1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修正)

2001-10-27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決定(2005)

2005-08-28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1992)

1992-09-04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1993-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

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4-23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

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

2018-03-29

旅行社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

2014-03-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水利事業費管理辦法

2000-03-05

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

2013-04-1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消防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

2013-02-26

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

2011-03-27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安全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煙花爆竹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0-11-08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2010-09-1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

2010-02-1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強降雪防范應對工作的通知

2009-11-12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9-09-19

草原防火條例

2008-11-29

草原防火條例(2008修訂)

2008-11-29

國務院關于太湖流域防洪規劃的批復

2008-02-16

關于做好除雪破冰保障道路通行工作的公告

2008-02-02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阿克苏市| 屏东县| 永吉县| 皋兰县| 星座| 阳高县| 永定县| 麻栗坡县| 资兴市| 平舆县| 东安县| 天门市| 图片| 渝北区| 开封市| 大连市| 滦平县| 云梦县| 英吉沙县| 澎湖县| 保亭| 洞口县| 资中县| 连城县| 枝江市| 武乡县| 廊坊市| 炎陵县| 青神县| 长乐市| 鄯善县| 开远市| 宁夏| 灵丘县| 太仆寺旗| 靖安县| 灌阳县| 华容县| 会理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