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
1998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工作將于3月1日開始,財政部門辦理兌付的國債品種比往年增多,計息方法比較復雜,各級財政部門要及早部署,確保還本付息工作順利進行。現根據財政部“關于下發《1998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辦法》的通知”(財國債字〔1998〕9號)文件規定,就財政部門辦理到期國債兌付的有關具體事宜規定如下:
一、1998年財政部門辦理到期國債還本付息的計息方法
1.1993年向社會發行的五年期國庫券(無記名實物券),于1998年3月1日到期還本付息。該債券計息本金不變,利息分段計付:1993年3月1日至1993年6月30日,計息期4個月,年利率15.86%,不實行保值貼補;1993年7月1日至1998年2月28日,計息期56個月,在年利率15.86%的基礎上,加人民銀行公布的1998年3月份保值貼補率計算利息。每百元本息計算公式為:100+〔100×(15.86%÷12×4)〕+100×〔(15.86%+保值貼補率)÷12×56〕。如果1998年3月份銀行保值貼補率為0%,則每百元到期國債應付本息為179.3元。
2.1995年向社會發行的三年期無記名國庫券(實物券),于1998年3月1日到期,年利率14.5%。每百元到期國債本息的計算公式為:100+100×3×14.5%=143.5(元)。
3.1995年采用填制“國庫券收款憑證”的方式向社會發行的憑證式(一期)國庫券,從1998年3月1日起陸續到期(對月對日計算)兌付,計息截止期為1998年7月31日。該債券未持滿三年的不實行保值貼補,利息按下列分檔年利率計付:不滿半年不付利息;滿半年不滿一年,年利率9.36%;滿一年不滿二年,年利率11.34%;滿二年不滿三年,年利率12.42%。1998年7月31日(含本日)以前持滿三年的,在年利率14%的基礎上加該債券到期月份的保值貼補率計付利息。
4.1995年采用填制“國庫券收款憑證”的方式向社會發行的憑證式(二期)國庫券,從1998年11月21日起陸續到期(對月對日計算)兌付,計息截止期為1998年12月16日。該債券未持滿三年的不實行保值貼補,比照上述1995年憑證式(一期)國庫券分檔年利率計付利息。1998年12月16日(含本日)以前持滿三年的,在年利率14%的基礎上加該債券到期月份的保值貼補率計付利息。
例如:投資人于1995年6月5日購買1000元憑證式國庫券,1998年6月5日到期,持有期滿三年,按年利率14%支付利息;若1998年6月份保值貼補率仍為0%,則應得利息為1000×3×14%=420(元)。
又如:投資人于1995年10月6日購買1000元憑證式國庫券(為二次賣出的憑證式一期國庫券),在1998年6月5日辦理兌取時,實際持有天數為959天(一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計),按年利率12.42%計算,應得利率為1000×959×(12.42%÷360)=330.86(元)。
以上到期國債利率均按單利計算,逾期不加計利息。對于享受保值政策的國債,按照人民銀行關于儲蓄存款保值貼補的規定,在規定的兌付期內如不公布保值貼補率,則保值貼補率為0%。
二、1998年財政部門辦理特種定向債券付息的利息計算方法
1.1996年特種定向債券(期限五年)為附息國債,9月3日(節、假日順延)支付第二年利息,年利率8.8%。
2.1997年特種定向債券(期限五年)為附息國債,9月22日開始(按交款日對月對日,節、假日順延)支付第一年利息,年利率8.8%。
三、實物國庫券兌付的具體規定
1.1993年五年期國庫券和1995年三年期國庫券的集中兌付期從1998年3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為了解掌握兌付進度,應建立必要的報告制度,3月份是兌付高峰期,各地應分別于3月13日、3月23日、4月3日以前報送旬報表;4、5、6各月月后的第三天應按時報送月報表;在集中兌付期內,根據兌付的實際情況可隨時報送資金申請報表,以保證兌付工作順利進行。從7月1日開始,轉入常年兌付期,各地仍應在各月月后的第三天按時報送國債常年兌付月報表(報表格式見附件一)。
2.集中兌付期終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以下簡稱“各省級財政部門”)應在1998年8月10日前,據實向財政部報送已兌付實物券面的銷毀申請報告,并附有相應的“已兌付實物券面匯總清單”,財政部在審核無誤后,下達委托銷毀通知書,要求對上述券面在10月31日前實施銷毀。
3.1998年度國債兌付資金結算的截止期為11月30日,從1998年12月1日(含本日)起發生的兌付業務納入下一年度統一結算。各省級財政部門應在11月30日后盡快結清全年的兌付帳務,務必于1998年12月31日前向財政部報送“1998年國債兌付收尾報告表”(附件二)及相對應的“國債兌付券面匯總表”(附件三)。“1998年國債兌付收尾報告表”反映的是從1997年12月1日起至1998年11月30日止實際兌付的到期國債(含以前年度到期國債)和按年付息國債的資金額:“國債兌付券面匯總表”反映的是從1997年12月1日起至1998年11月30日止已兌付的實物國債券面明細,它附有兩個分表:“已銷毀券面表”和“剩余券面表”(兩個分表以附件三代用)。總表中的券面數額應等于“1998年國債兌付收尾報告表”中的本金數額(因到期的憑證式國債兌付資金為全額撥付,因此,報表中均不含該券種的兌付數額),對剩余的已兌付券面,要求在1999年一季度內報送銷毀申請報告,經批準后實施銷毀,并單獨出具銷毀公證書。
4.各地上報的各類兌付報表是落實兌付政策、進行資金管理及年終資金結算的依據,具有嚴肅性,各地要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檢查、督促和領導,規范運作,對資金運用與兌付進度不平衡的地區,要及時進行調劑;對兌付報表工作做得好的地區,要予以表揚;對虛報兌付進度的,要追究責任。
5.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全國各地托管庫托管的1993年五年期國庫券和1995年三年期國庫券的兌付、券面的清點、驗收、上報確認數及券面銷毀工作,按已下發的財國債字〔1998〕2號文件規定辦理。接收交易所的兌付券面數,不在財政部門兌付(旬)月報表及兌付收尾報告表中列報,該部分券面的兌付資金,由財政部直接向各證券交易所撥付。
四、憑證式國庫券兌付的具體規定
1.辦理憑證式國庫券兌付的程序:
(1)購買人持“憑證式國庫券收款憑證”到原經辦網點辦理兌付時,應出具證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證件,原留有印鑒的,購買人應在收款憑證(第二聯)上加蓋原留印鑒。經辦人員根據備查憑證(第三聯)對收款憑證(第二聯)的真偽進行審核并核對所記載的有關內容,核查無誤后,按本文第一條第3、4款的規定計算應付利息。
(2)經辦人將“兌付日期”、“適用年利率”、“實際持有天數”、“應付利息”等填入收款憑證第二、三聯(套寫),并加蓋“付訖”戳記,核對無誤后將應付本息交付購買者,收留收款憑證第二聯作會計原始憑證,第三聯繼續留存備查。
(3)每日營業終了,經辦單位依據收款憑證第二聯編制匯總記帳憑證,記錄有關會計科目,逐筆登記“1995年憑證式國債(第×期)兌付序時登記簿”。
2.發行期內購買的憑證式國債,到期兌付時(對月對日)不收取手續費;發行期后購買的憑證式國債,在該債券兌付期開始(1995年憑證式一期國庫券為1998年3月1日、1995年憑證式二期國庫券為1998年11月21日)后,不收取手續費。
3.財政部依據各地憑證式國庫券發行時分月繳款記錄,將1995年憑證式國庫券兌付的應撥資金分月足額撥付各省級財政部門。鑒于該項資金中央對各省級財政部門采取全額兌付方式,年終不辦理資金結算,因此,1995年憑證式國庫券的兌付情況,不在兌付報表中列報,該債券的債權償付,中央財政不再承擔,由各省級財政部門全權負責。為此,要求各省級財政部門加強對該項兌付資金的管理,今年是財政部門辦理憑證式國庫券兌付的第一年,要建章建制,為今后該項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各省級財政部門可比照本辦法,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省的具體管理辦法。
4.憑證式國庫券計息較為復雜,各地在兌付前要認真做好基層經辦人員的崗前培訓工作,達到柜臺操作熟練,辦理手續準確無誤,各項備案記錄完整、準確。
五、特種定向債券的付息手續,由經辦該項業務的各級財政部門辦理。各級財政部門應在規定的付息之日(節、假日順延),根據與購買單位簽訂的委托轉帳協議,將應付利息款一次全額劃撥至購買單位指定帳戶。特種定向債券的付息資金,財政部于付息日前全額核定給各省級財政部門,年終根據實際付息情況統一結算。為掌握特種定向債券的付息情況,各地應按報表制度的有關要求,按時報送特種定向債券的實際付息進度。
六、以前年度到期應兌未兌的各類國債,仍可繼續辦理兌付手續,計息辦法按原規定執行,逾期不加計利息。為方便群眾兌付,在集中兌付期截止后,各縣級以上城市的財政部門和銀行均應設立常年兌付點,辦理各年度到期國債的常年兌付業務。1989年至1991年發行的特種國債,目前仍有一部分未辦理兌付手續,各級財政部門的經辦單位要繼續做好催兌工作。
1992年三年期國庫券的兌付,仍按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財國債字〔1995〕43號文件規定,到當地財政部門指定的國債服務部辦理兌付,未設立國債服務部的地方,可由當地人民銀行指定網點辦理。對于收繳封存的1992年三年期變造國庫券,暫不辦理兌付,另案處理。
七、各級財政部門應加強對國債兌付資金的管理,兌付資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用。各地要合理調度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并隨時掌握兌付資金的使用情況,使兌付資金落到實處,保證兌付工作的順利開展。
八、憑證式國庫券的兌付手續費為兌付本金的3‰,財政部在分月撥付憑證式國庫券兌付資金時一并撥付各省級財政部門;特種定向債券的付息手續費為實付利息資金額的0.6‰,待全年國債兌付工作結束后,與其他國債的兌付手續費一同撥付;其他國債的兌付費及撥付辦法仍按原規定辦理。
附件:
一、省(市)財政部門1998年 月 (旬)國債兌付 報表
二、省(市)財政部門1998年國債兌付收尾報告表
三、省(市)財政部門1998年國債兌付券面匯總表
點擊查看以上附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失效]
1981-12-1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決定
2006-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2001)
2001-10-27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的辦法
2005-03-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
1978-05-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由對外經濟貿易部行使原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的批準權的決定
1983-03-05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3-03-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提出的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決議
1998-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補選出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決定
1998-10-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于中吉國界的補充協定》的決定
2000-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虛開、偽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決定
1995-10-30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修訂)
2014-04-29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17-08-02宗教事務條例(2017修訂)
2017-08-26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2014-04-2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4-29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不動產登記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2014-02-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湖南望城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4-29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決定
2013-01-30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2012修訂)
2012-11-09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2-11-09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
2012-09-05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意見的通知
2012-07-19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2011)
2011-07-19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廣東省中山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