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條 交付船舶裝運污染危害性貨物的單證、包裝、標志、數量限制等,必須符合對所裝貨物的有關規定。
需要船舶裝運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貨物,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事先進行評估。
裝卸油類及有毒有害貨物的作業,船岸雙方必須遵守安全防污操作規程。
【釋義】 本條是關于污染危害性貨物的單證、包裝、標志、數量限制,污染危害性不明貨物的評估以及裝卸油類和有毒有害貨物作業的規定。
一、本條第一款是關于交付船舶裝運污染危害性貨物的單證、包裝、標志、數量限制等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凡交付船舶裝運具有污染危害性的貨物,其包裝、標志、相關單證以及特定貨物的數量限制,均應符合有關規定的要求,否則,海事行政主管部門有權禁止此類貨物裝船運輸。本款規定的目的在于從技術方面保障污染危害性貨物的海運安全,防止因貨物包裝的破損、貨物泄漏、混裝、不當積載、超量運輸等原因引發各類事故而導致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和我國的《水路危險貨物運輸規則》均對每類危險貨物(含污染危害性貨物)的包裝、標志、運載以及對裝運過危險貨物而未徹底清洗或消除危害的“空包裝”處理作了具體詳細的規定,水路危險貨物運輸的各有關方均應嚴格遵守。
二、本條第二款是關于污染危害不明的貨物的評估規定。根據本款規定,凡性質不明確、是否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以及損害程度未確定的貨物,應事先按照《73/78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和我國水路運輸危險貨物規則規定的程序進行評估,性質確定后方可按照正常程序辦理各項船運手續。
三、本條第三款是關于油類及有毒有害貨物裝卸作業的規定。根據本款規定,在進行油類及有毒有害貨物裝卸作業時,船岸雙方、海上過駁作業的船舶雙方以及船舶與海上裝卸設施雙方都必須遵守安全和防污染的操作規程。在油類及有毒有害貨物裝卸作業過程中,由于疏忽、操作失誤、意外事故等引發的貨物泄漏、溢出會造成人員傷害和海洋環境污染,為避免裝卸作業過程中發生人員傷亡和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特別是營運操作性污染事故,在科學研究和多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國內外都形成了一整套具備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規范、程序及技術操作指南等,作業船舶和岸上相關作業單位都應嚴格遵守這些安全與防污染操作規程,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應對此類作業進行重點監督檢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
2013-03-1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秘魯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9-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決定
1993-07-0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8-06-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領事協定》的決定
2000-07-0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2004)
200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2001-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決定
2000-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1987-09-0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83-09-0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80-09-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由對外經濟貿易部行使原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的批準權的決定
1983-03-05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
2019-03-01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
2016-03-10青島市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規定
1970-01-01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3-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湖南望城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23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2011-06-13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辦法
2010-05-24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的決定
2010-04-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
2010-03-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