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6日 中銀研[1999]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
深圳市分行:
根據《中國銀行一級分行和直屬分行內部處室設置方案》(中銀管[1999]40號)文和《總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職能配置、內設處室和人員編制規定》(中銀發[1999]4號)文的精神,將中國銀行國內系統調研工作管理辦法發給各行,請各行遵照執行。
附: 中國銀行國內系統調研工作管理辦法
一、中國銀行系統調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亞洲金融危機的出現及其深化對調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展與深化,使得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矚目,也給調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江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深入研究今明兩年的國際金融形勢,也強調了要研究國內經濟金融形勢,這給經濟工作者、研究人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二)調研工作要為中國銀行迎接挑戰發揮重要作用。毫無疑問,去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動蕩局勢已經影響到了我國的外貿和經濟增長。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作為國際性大銀行的中國銀行將如何迎接挑戰是我們必須研究的課題,行領導也對調研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結合中國銀行業務發展的研究方面我們將肩負起重大責任。
(三)在知識經濟時代調研工作將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看,我們已經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來源更加豐富,挖掘和管理信息已成為每個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因此,做好國際金融的調研也自然成為我們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中國銀行系統調研工作的定位
(一)調研工作的服務對象。作為中國銀行的調研部門要面對四個服務對象:中行各級領導、行內業務部門、政府部門和我行客戶,這些服務對象偏一不可,但比例、側重點可視具體情況確定。對總行、分行的各級領導及中央、地方政府,要提供經濟、金融背景材料及決策建議;對我行業務部門要提供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客戶則不僅要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還要作好“知識營銷”工作。
(二)總分行調研工作的職責分工。調查研究是我們所提供的服務的載體。不同的調研機構可以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確定調研重點。總行調研工作主要從事國際國內宏觀經濟金融動態分析和研究;國內產業狀況調研和分析;國際國內銀行業務發展研究;金融產品介紹和開發等研究。分行調研工作主要從事對所在地區的經濟金融狀況、銀行同業經營狀況、行業狀況的研究;負責新產品開發、市場開發的調研;結合我行業務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調研;以及對客戶的信息咨詢服務。
(三)分行調研工作的職能定位。分行調研部門的工作職能,是遵照我行“研究市場、研究同業、研究客戶、研究自我”的四調研方針,結合我行的發展,以實際業務調研為出發點,以開拓新業務、反映我行經營的外部經濟環境以及主要行業發展新情況、研究國內銀行業務現狀為主要方向,以為我行重點客戶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為主要手段,組織和開展調研工作,為行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為行內業務發展服務。
分行調研工作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
廣東省、
江蘇省、
上海市、
山東省、
遼寧省、
天津市、
湖北省、
四川省、
陜西省、
河南省、
福建省、深圳市等12家分行的調研工作方向是:所在地區經濟金融的研究;銀行同業分析;地區主要行業分析;新產品開發的調研和協助總行新產品的開發;對客戶的信息咨詢服務;結合行內業務發展的實際調研;根據需要適當進行一些國際金融的專題研究。
第二類:
浙江省、
河北省、
黑龍江省、
山西省、
安徽省、
湖南省、
江西省、
吉林省、
重慶市、
廣西區、
海南省、
內蒙古區、
甘肅省、
寧夏區、
青海省、
新疆區、
云南省、
貴州省、
西藏區等分行調研工作的方向是:所在地區經濟金融研究;銀行同業分析;對客戶的信息咨詢服務;結合行內業務發展的實際調研。
三、中國銀行系統調研的組織框架
為保證中國銀行調研工作的發展,調研系統的組織框架包括以下構成:
(一)總行調研機構設置。總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設歐美研究室(含西歐、中歐、東歐、北美、南美研究)、亞太研究室(亞洲、非洲、環太平洋地區及港澳臺研究)、國內金融研究室(國內貨幣、財政、市場、行業研究)、銀行業務室(國際及國內銀行業動態、中國的銀行改革、新產品開發等)、信息資料室、期刊處、行史研究處和綜合處8個處室;其中國內金融處與綜合處共同負責對分行調研工作的協調和管理。
(二)分行的調研機構設置。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山東省、遼寧省、天津市、湖北省、四川省、陜西省、河南省、福建省、深圳市等12個家分行可設處級調研室(對外擬可保留國際金融研究所的名稱),其他省市分行可在辦公室下設調研職能科室或指定專人負責,形成我行國內的調研系統網絡。各行應根據工作的需要,給調研部門配備稱職人員和必要的電腦等設備,以利于調研工作的開展。
(三)海外調研機構的設置。恢復、加強、調整海外調研系統,在所有海外行都派駐專職或兼職調研人員,利用我海外行的優勢形成我行的海外調研系統網絡(另發文)。
(四)調研系統調整計劃時間表。總行研究所的機構調整已于1998年年內完成,國內分行調研部門的調整和海外行調研系統的確立,也將逐步明確定位,明確功能,明確權責,明確人員素質要求。
四、中國銀行調研工作的組織實施
在調研系統的機構設置逐步落實到位的同時,總行將加強對分行的領導、指導、管理和支持,同時加強與分行之間的協調和分工協作,使調研工作在各個層次上都得到發展,滿足需要。
(一)總行的管理職能。
1.總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加強對常規性調研工作的領導、管理和協調,把分行的調研產品固定化、標準化,形成常規性調研產品系列,主要包括:常規性地區經濟金融分析;常規性銀行同業分析;常規性地區內主要行業動態分析。
--地區經濟分析主要側重于對當地的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外貿、外資、當地政府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分析;
--銀行同業分析主要側重于對當地銀行同業(包括外資銀行)之間的各項業務競爭狀況(市場份額、變動情況)、競爭目標和方向、競爭手段等方面的分析;
--地區行業分析主要側重于對當地經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和我行
貸款主要支持的行業經營狀況、經營效益、資金營運狀況等方面的分析。
2.中期調研課題方面,總分行之間加強合作,協調選題。總行將不定期地組織有關分行進行專題調研,內容包括:我行業務發展中的重要問題調研、銀行業務新產品開發、金融服務質量調查等。分行根據自身情況每年自主選擇3-5個中期研究課題,重點放在與我行業務發展有關的課題研究上。
3.長期調研課題方面,總行每年根據全轄情況和各分行擬的題目選定1-2個大課題,與分行共同合作完成研究。某些比較成熟的課題研究成果將集結成書出版。
(二)調研的交流、合作形式。
調研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與行外研究機構合作、總分行之間和跨分行合作等,有關行內的調研還可與我行業務部門合作。
總行每半年一次,召開部分分行調研科處室負責人交流討論調研工作的情況,制訂下一階段的課題內容。
(三)調研成果的交流。
在分行調研工作的發展上,總行給予分行充分的支持。現總行研究所共有8個產品:《國際金融市場快訊》、《國際金融動態》、《國內金融動態》、《港澳金融動態》、《經濟金融數據摘要》、《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分析》及《國際金融研究》和《國際金融》兩個刊物。這些產品都將視具體情況按不同方式逐步下發到分行領導和調研人員手中,實現總分行之間的信息交流。分行調研科處室應及時將常規的和專題調研報告上報總行,總行將有選擇地在《國內金融動態》上轉發。分行之間的調研成果交流,可以通過行內電子信箱或國際互聯網等手段實現。
(四)有關部門要支持調研工作,提供信息資料。
分行調研人員應參加行內一些主要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參加行內主要業務工作會議和傳閱行內業務文件,及時了解行內業務發展動向和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調研。
五、中國銀行系統調研工作考核
(一)總行定期對32家省分行的調研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分類指導,年終進行總結表彰,采取激勵機制,獎勵先進,鞭策后進。分行業績的檢查評比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內容包括:完成總行布置的市場調研工作情況;完成分行專題調研的內容和質量。
(二)考核指標。根據分行調研部門的工作方向二級分類,考核指標如下:
第一類考核指標:每季度必報的常規性調研產品有地區經濟分析、銀行同業分析各一篇;專題性調研報告1-2篇。
第二類考核指標:每季度必報的常規性調研產品--銀行同業分析一篇;每半年可報專題性調研報告1篇。
(三)考核及獎勵辦法。總行研究所將組織專門人員對分行調研工作進行評比,年終將對全年評此優秀分行予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并對總、分行經營管理決策產生較大影響和積極作用的調研報告、優秀論文給予獎勵。
六、中國銀行系統調研人員的培訓和發展
研究工作的開展實際上也是一個對研究人員的培訓過程。為了提高全系統調研工作的水平,總行將從以下幾方面定期解決調研人員的培訓和發展問題。
1.加強培訓--重視海外培訓和市場調研的培訓,今后每年總行都要舉辦調研人員培訓,重點將是調研理論、方法和能力的培訓,同時也要進行信息交流。
2.總分行之間實行人員對流制,主要是抽調分行人員到總行研究所邊工作邊培訓,總行研究人員也可到分行去共同進行課題研究。
3.總、分行實行人員定崗定責制,明確每個調研人員的研究重點,使調研人員都能夠成為某一方面的研究專家,改變應急式的工作方法,從根本上提高我行調研工作的水平。
4.給調研人員創造培訓機會,除總行舉辦培訓班外,分行每年須給調研人員提供1-2次培訓機會。
5.調研人員的發展問題包括:技術職稱評定。在幫助調研人員提高素質和水平的同時,嚴把質量關,按需進行調研人員的中、高級技術職稱的評定;總行不定期地與分行的行領導進行交流,及時反映調研人員的情況和要求;在向我行海外機構派駐調研人員時,也將考慮從分行表現突出的調研人員中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