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
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環評環境保護措施任務分解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是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工程的重要措施。我省人口密度大,土地開發強度高,水資源短缺,糧食增產很大程度上依賴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實施將影響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情勢,存在農業面源污染加重、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質量下降等潛在風險。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站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高度,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政府決策過程,認真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妥善處理項目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努力從源頭預防、控制《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實施可能帶來的不良環境影響,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同步,保障糧食安全和環境安全,走出一條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糧食增產道路。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環評環境保護措施任務分解方案
《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務院批準。根據《環保部關于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環審[2008]490號)和《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結合各部門職能,制定本方案。
一、環保目標和環境敏感區
(一)環保目標。
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的環境保護目標如下:到2020年,高產田每季糧食作物每畝氮肥使用總量控制在12—14公斤,中低產田控制在10—12公斤;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村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村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地表水質量達到水體功能區劃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農村地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
(二)環境敏感區。
自然保護區: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鄭州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飲用水源: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總干渠、南灣水庫、板橋水庫、黃河、北汝河、澧河。
地下水: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淺層地下水超采區。
二、環保措施和責任分工
(一)資源節約保護。
1.節約水資源。按照“先節水、后引水”的原則,通過實施節水工程、加強農藝管理等措施,2020年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7,灌溉定額達到205立方米/畝,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河庫灌區和平原井灌區,科學聯合調度地下水和地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達到灌溉與補源的雙重效果。
責任單位:省水利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環保廳、農業廳。
2.節約化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爭取2012年配方施肥面積達50%以上,2020年配方施肥面積達95%以上;高產田每季糧食作物每畝氮肥使用總量控制在12—14公斤,中低產田控制在10—12公斤;改進施肥技術,推廣水肥耦合一體化施肥、化肥深施技術,爭取2012年化肥深施面積達到50%以上,2020年普及化肥深施技術;推廣緩控釋肥料和高效復
合肥料,利用畜禽養殖廢物及沼氣副產物增施有機肥等。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3.節約農藥。強化病蟲害農業綜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發展生物農藥;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物理誘控和生態調控技術,將三項技術普及率從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加快更新和淘汰老式施藥機械,推廣新型施藥設備,力爭到2012年更新植保機械總量的30%,2020年大型藥械設備使用率達到50%以上;加強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研究,提高病蟲害專業化、機械化防治水平等。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4.節約能源。加快農業機械更新換代,加強水利工程節能工作,加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和產品,大力發展新能源。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水利廳、農機局。
(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
1.畜禽養殖規模控制及廢物處理控制。適度控制畜禽養殖規模,提高規模化養殖比重。主要畜禽規模養殖(集中養殖)比重達到90%以上。一是堅持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處置原則,從源頭減少排放,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二是遵照“以地定畜、種養結合”的原則,合理規劃,保證有足夠的土地消納畜禽養殖廢棄物。三是大力推廣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厭氧處理、耗氧發酵、沼氣等清潔生產技術,提高畜禽養殖污水處理利用率。四是分類指導,規范生產行為。對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保證糞污無害化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對現有規模化養殖場,加快標準化改造,配套建設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提高廢棄物綜合處理水平;采取政策引導、龍頭帶動的辦法,引導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場戶向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集中,逐步解決養殖規模小、經營單元多、規劃不合理的問題,努力減少面源污染,實現生產與生態的融合統一。
責任單位:省畜牧局,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環保廳、農業廳。
2.秸稈利用及處置。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建設青貯池、生物飼料加工廠、秸稈生物氣化工程和秸稈固化成型工程等秸桿綜合利用工程,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3.農膜污染控制。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易收集、耐老化、厚度在0.012毫米以上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通過糧棉、菜棉輪作倒茬,降低單位面積地膜平均覆蓋率;大力推廣收獲前作物適期揭膜技術;制定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收費標準,建立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機制。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三)水資源保護。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調度各項引水工程調水量和放流量,保證規劃區域主要河流的生態用水;河口村水庫、出山店水庫等水利工程建設應充分考慮下游河道的生態用水,按有關規定預留下游河道的生態流量,并作為連續下泄流量予以控制;制定特殊干旱條件下重要水庫、供水工程等的水量分配方案及應急調度預案,建立流域水生態風險預警機制,保證河道生態流量不被擠占,保持流域生態平衡的穩定性;提高灌溉系數,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有節制地開采地下水;加強對糧食生產核心區排污企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管理;合理規劃新建機井,避開地下水超采嚴重地區,加大地下水超采區的限采、禁采、壓采力度,落實各項灌溉節水、雨洪補源等措施,防止水位持續下降和超采區范圍擴大;加強地下水開采監測,掌握超采區地下水動態信息;建立合理的水價機制,促進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用水的科學配置,實現地下水的采補平衡。
責任單位:省水利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環保廳、農業廳、河南黃河河務局。
(四)環境敏感區域保護。
1.自然保護區。河口村水庫項目建設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務院令第167號)的相關規定;小浪底北岸灌區南邊界、南岸灌區北邊界均應控制在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邊界外;水利工程建設不得侵占濕地范圍或改變濕地用地功能;采取科學的施工方式和必要的管理措施,將工程建設對保護區的影響降到最低;合理調配水資源使用量并適當為濕地保護區補充生態用水。
責任單位:省水利廳,
洛陽市、
焦作市、
濟源市和孟州市、孟津縣、偃師市、洛陽市洛龍區、沁陽市政府。
協辦單位:省財政廳、環保廳、林業廳。
2.飲用水源。
(1)丹江口庫區。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實施無公害生產,嚴格控制庫濱區化肥、農藥施用量;加大對入庫河流斷面、庫區控制點位水質的監測監控力度,定期進行生態安全評估,建立預警機制,隨時調整區域生產結構及管理措施,確保庫區水質及生態安全;對近期難以退耕還林的坡地,采取生物及工程措施,逐年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和降低流失率;優先安排淅川縣規模化養殖小區發展小型沼氣工程,使畜禽糞便無公害有效處理率達到100%;優先安排淅川縣鄉鎮污水處理廠、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項目的建設;對丹江口水庫匯水區上游的
南陽市及相關地區,加大生態補償資金投入及管理力度。
責任單位:省水利廳,南陽市、淅川縣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環保廳、農業廳、林業廳。
(2)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前坪水庫的建設應在不改變
許昌市原有城市供水規模的基礎上,充分論證對潁汝干渠輸水量的影響;位于調水干渠沿線兩側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的部分耕地,不得使用不符合國家有關農藥安全使用和環保標準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在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使用農藥化肥,其他類別水源保護區農田應盡量減少施肥;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相關配套工程如沼氣工程、畜禽養殖項目等均不得布置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編制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規劃,制定并頒布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東中線沿線等水環境敏感地區的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術標準。
責任單位:省水利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環保廳、農業廳、畜牧局、南水北調辦公室。
(五)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1.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相關制度。制定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制度;制定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及設施建設的政策、標準和規范;加快制定農村環境質量、人體健康危害和突發污染事故相關監測、評價標準和方法。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農業廳、畜牧局、省政府法制辦。
2.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組織體系。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組織編制和實施農村環境保護相關規劃;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組織機構,鄉鎮政府要明確一名班子成員分管環保工作,逐步配備環保專職人員;建立完善鄉鎮環保監管制度,在重點村設立環保專干,形成縣、鄉、村三級環境監管體系。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廳、林業廳、衛生廳。
3.加大縣級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農村環境監測機制;將土壤環境、水環境質量、重點農村空氣污染源監測等納入環境保護常規監測體系;對局部重污染土壤實施治理和修復;定期向社會公布重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財政廳、農業廳。
4.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根據農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飲用水水源保護措施。建立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保護區。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開展地下水污染跟蹤調查和監測,開展地下水水功能區劃工作,制定保護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
責任單位:省水利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環保廳、衛生廳。
5.強化農村污染防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設備,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依法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等環境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防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減少農用化學品使用,扶持有機肥、生物農藥、秸稈綜合利用生產示范項目;建設不同類型的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農業廳、畜牧局。
6.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建設重點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逐步形成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加強糞便無害化處理,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準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工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示范工程。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衛生廳。
7.加大農村地區環保宣傳教育力度。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使農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對重點鄉鎮,定期開辦農民環境保護培訓班,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能力。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文化廳、廣電局。
8.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和技術開發。著力開展農田面源污染解析與控制關鍵技術、養殖污染成因與監控監管體系建設等研究;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
責任單位:省科技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財政廳、環保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廳。
(六)清潔農業與循環農業。
采用清潔施肥方式,施用清潔肥料,推廣使用生物農藥、低毒農藥;改進農膜的生產與使用方式,盡可能回收農業生產中的殘膜;加強對污水灌溉的管理力度,農業灌溉用水必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畜禽養殖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要求,妥善處理、處置和綜合利用養殖業廢物,創建環境友好型養殖小區,從源頭預防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避免因肆意焚燒及濫堆、濫放導致環境污染。發展以養殖業為基礎,集畜禽養殖、產品精深加工和清潔生產為一體的循環農業。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環保廳、畜牧局。
(七)生態風險防范。
1.土壤鹽漬化風險防范。低洼易澇區治理應按照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有關規定,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并按要求進行施工期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竣工驗收;按照“宜澇則澇、宜排則排”的原則,合理控制地下水水位,除澇并防鹽漬化。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財政廳、水利廳。
2.土壤沙化風險防范。全面落實《規劃》關于農田林網建設的內容,加大防護林保護力度,嚴厲打擊濫挖、濫采行為,實現林網樹種多樣化、鄉土化,逐步建立穩固的農林復合生態系統,農田林網、農林間作控制率達到95%以上,提高農田防護林的綜合防護能力,防止土壤沙化現象發生。
責任單位:省林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水利廳、農業廳。
3.土壤退化風險防范。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處理好糧食生產和畜禽養殖等相關產業的關系;適當調低部分耕地的復種指數,避免加重對分布于山坡、丘陵等敏感地區農田的土地擾動;堅持耕地用養結合,合理增施有機肥,防止土壤退化。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水利廳。
4.氣象災害預防與控制。做好全省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全力推進河南省人工增雨消雹減災工程建設,組織實施開發空中云水資源工程;完善全省雷達監測網、雷電監測網、鄉鎮自動氣象觀測網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系統;建設全省土壤水分觀測網;構建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積極開發和完善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釋用技術,重點開發突發氣象災害潛勢和落區天氣預報技術,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
責任單位:省氣象局,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八)監測與跟蹤評價。
自2008年起,每五年左右組織開展一次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
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畜牧局。
(九)《規劃》確定的近期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確定的近期建設項目應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深入論證項目建設對區域水資源、水環境、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進一步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責任單位:各項目實施單位,有關省轄市和縣(市、區)政府。
協辦單位:省環保廳。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視,強化組織保障。各有關單位要依據職責,做好各項環保任務落實的協調、指導、監督和檢查工作。各省轄市、縣(市、區)要將各項環保措施細化分解到有關部門,建立工作臺賬,健全考核體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強監管,嚴格責任追究。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強對《規劃》確定的建設項目實施過程的環境影響監管,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環境違法行為,要及時制止,嚴厲查處;對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要嚴格追究責任。
(三)大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落實環保措施的重要意義、工作內容,引導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及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宣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督促企業守法排污,自覺履行環保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