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產品質量條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于2012年4月1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2年4月19日
上海市產品質量條例
(2012年4月19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明確產品質量責任,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產品生產、銷售及相關活動和對產品質量實施監督,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
建設工程不適用本條例規定;但是,建設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屬于前款規定的產品范圍的,適用本條例規定。
第三條生產者、銷售者是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應當依法從事產品生產、銷售活動,誠信經營,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
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提高產品質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做好產品質量監督工作,保障本條例的施行。市人民政府設立的質量安全工作議事協調機構負責研究部署、統籌協調本市產品質量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主管本市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區、縣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產品質量監督工作。
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
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的監督部門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五條本市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提高產品質量,推動自主品牌建設。
本市加強產品質量技術基礎建設,提高計量、標準化和質量檢驗檢測等技術機構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和促進質量檢驗檢測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為產品質量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質量獎勵制度。對質量管理先進和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以及為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技術研究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六條鼓勵、支持和保護對產品質量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
對舉報屬實和協助查處違反產品質量法律、法規行為有功的單位和個人,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章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和義務
第七條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
產品質量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
(二)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生產者、銷售者和服務業經營者提供的贈品、獎品,應當符合本條第二款規定。
第八條企業在生產活動中,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已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在企業內部適用。
企業生產的產品應當符合其明示執行的標準。
第九條生產者應當建立原輔材料、零部件的進貨檢查驗收和產品出廠檢驗等產品質量管理制度,保證產品質量符合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生產者應當建立產品質量檔案,如實記錄原輔材料和零部件的進貨檢查驗收、產品出廠檢驗、銷售、回收處置等情況。
第十條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二)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
(三)根據產品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四)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六)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的產品,有生產許可證標志和編號;
(七)實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產品,有認證標志;
(八)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應當標注的其他內容。
裸裝的食品和其他根據產品的特點難以附加標識的裸裝產品,可以不附加產品標識。
第十一條銷售者銷售的進口產品,應當用中文標明產品名稱、產地以及進口商或者總經銷者名稱、地址;關系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或者對使用、維護有特殊要求的產品,應當附有中文說明書;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有中文注明的失效日期;用進口散件組裝或者分裝的產品,應當在產品或者包裝上用中文注明組裝或者分裝廠的廠名、廠址。
第十二條機器設備、儀器儀表以及結構復雜的耐用消費品,應當根據產品特點附有安裝、使用、維修、保養的說明書。
第十三條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以及儲運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產品,其包裝質量必須符合相應要求,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作出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標明儲運注意事項。
第十四條銷售者應當建立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如實記錄進貨檢查驗收情況。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實行生產許可證或者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產品,銷售者還應當查驗許可證、認證證書。
銷售者應當根據產品特點采取必要的保管措施,保持所銷售產品的質量。
第十五條禁止生產、銷售下列產品: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有關產品質量的法律、法規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
(二)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產品;
(三)超過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產品;
(四)虛假標注生產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產品;
(五)偽造、冒用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證明的產品;
(六)沒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的產品,專供出口的產品除外。
服務業經營者在經營性服務過程中,不得提供或者使用前款規定的產品。
生產者、銷售者和服務業經營者不得將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產品作為獎品、贈品。
第十六條銷售者對其售出產品的質量實行先行負責。
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的;
(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追償。
第十七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銷售者要求賠償。屬于產品生產者的責任,產品銷售者賠償的,產品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生產者或者進口產品的進口商追償。進口產品的進口商有權依法向提供進口產品者追償。屬于產品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生產者有權向產品銷售者追償。
第十八條產品投入流通后,生產者獲知其某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產品可能存在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的,應當主動開展調查。確認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應當及時采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并向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報告。鼓勵生產者對其他產品質量等問題,開展召回活動。
第十九條本市鼓勵生產者、銷售者投保相關產品責任險,以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產品質量事故賠付能力。
第二十條組織展銷會或者為銷售者提供場地、設施的單位或者個人,在展銷會結束或者場地、設施租賃期滿后,應當依法承擔瑕疵、缺陷產品的質量責任,并可以向銷售者追償。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產品提供運輸、保管、倉儲等便利條件,發現生產者、銷售者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向有關部門舉報,不得縱容、庇護。
第二十一條產品標識的印制者在承印、制作產品標識時,應當查驗有關證明,不得印制和提供虛假的產品標識,不得向非委托人提供產品標識。
第三章行政監督
第二十二條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會同市工商行政管理、經濟信息化、商務、建設交通、公安消防、衛生、食品藥品監督、農業、財政等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編制本市重點產品質量監控目錄和全市性產品質量監督檢查計劃。
本市重點產品質量監控目錄,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三條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根據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并定期公布監督抽查結果。監督抽查的重點是:
(一)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
(二)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
(三)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產品。
第二十四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本市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需要,對流通領域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以及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實施質量監測。
第二十五條有關行政管理部門開展監督抽查和質量監測工作應當相互協調,避免重復。
監督抽查和質量監測的檢驗工作應當委托有資質的檢驗機構進行;因突發事件等特殊情況,所需檢驗項目超出檢驗機構資質范圍的,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可以臨時指定具有相應檢測能力的檢驗機構承擔檢驗工作。
第二十六條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市重大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處置預案,并組織協調事故的調查處理。
第二十七條檢驗、判定產品質量的依據包括:
(一)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
(二)產品標識、產品包裝上明示的內容,或者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三)國家和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技術規范;
(四)法律、法規的其他規定。
第二十八條產品質量檢驗機構應當依法根據標準、程序和方法進行檢驗,不得偽造檢驗數據和檢驗結論,并對其出具的檢驗報告負法律責任。
產品質量檢驗機構不得向社會推薦生產者的產品;不得以對產品進行監制、監銷等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不得利用監督抽查、質量監測的檢驗結果開展產品推薦、評比等活動牟取不正當利益。
第二十九條生產者、銷售者對檢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驗結論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國家規定提出書面復檢申請。復檢結論與原結論一致的,復檢費用由提出異議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復檢結論與原結論不一致的,復檢費用由委托檢驗的行政管理部門承擔。
生產者、銷售者逾期不提出復檢申請的,視為承認檢驗結論。
第三十條依法進行監督抽查和質量監測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對庫存產品、在售產品進行全面清理,依法處理不合格產品,并向有關部門書面報告情況。有關部門根據需要可以組織核查。
依法進行監督抽查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生產者應當按照規定整改并申請復查。生產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申請復查的,視為逾期不改正,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予以公告;公告后仍不整改并申請復查的,視為經復查產品質量仍不合格。
組織監督抽查中發現不合格產品的生產者在外省市的,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移交生產者所在地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處理。
第三十一條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對當事人涉嫌從事違反本條例的生產、銷售活動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二)對產品進行抽樣取證;
(三)向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其他有關人員調查、了解與涉嫌從事違反本條例的生產、銷售活動有關的情況;
(四)查閱、復制當事人有關的合同、發票、帳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五)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產品,或者有其他嚴重質量問題的產品,以及直接用于生產、銷售該項產品的原輔材料、包裝物、生產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第三十二條本市推進產品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實行質量信用分類管理,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增加監督檢查頻次;開展產品質量企業自我聲明工作,企業自我聲明與實際不符或者未履行自我聲明的,納入不良信用記錄并依法向社會公布。
本市有關部門應當共同加強對存在產品質量違法行為的企業的監督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經濟信息化、商務、建設交通、公安消防、衛生、食品藥品監督、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執法信息抄告制度。
對因產品質量違法行為被立案調查的企業,接到抄告信息的部門應當在年度檢查檢驗以及相關證照換發工作中予以提示,督促企業到有關部門接受處理。
第三十三條市和區、縣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會同工商行政管理、經濟信息化、商務、建設交通、公安消防、衛生、食品藥品監督、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定期發布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報告。
第四章社會監督
第三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產品質量問題。有關部門應當為舉報人保密。
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應當公布接受產品質量舉報的聯系方式;對接到的舉報信息,應當及時、完整地進行記錄并妥善保存。舉報事項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受理,并客觀、公正、及時地進行核實、處理、答復;不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移交有權處理的部門,并告知舉報人。
第三十五條消費者有權就產品質量問題,向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查詢;向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申訴,接受申訴的部門應當負責處理。
第三十六條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社會組織可以就消費者反映的產品質量問題建議有關部門負責處理,參與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支持消費者對因產品質量造成的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三十七條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和互聯網站等媒體對產品質量實行社會監督,向消費者介紹產品質量知識,宣傳有關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揭露和批評產品生產、銷售、檢驗中的違法行為。
第三十八條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督促生產者和銷售者依法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參與標準制定,及時發現并向行政管理部門報告本行業產品質量的突出問題和安全隱患,宣傳、普及產品質量知識。
第三十九條司法機關、仲裁機構、行政管理部門、處理產品質量糾紛的有關社會團體以及產品質量爭議雙方當事人需要進行產品質量鑒定的,應當委托產品質量鑒定組織單位進行。鑒定組織單位名錄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產品標識不符合要求,或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未按照規定附有說明書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予以責令改正;情節嚴重或者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
第四十二條生產者、銷售者和服務業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予以處罰: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產品,下同)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
(二)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銷售超過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產品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二條關于銷售失效、變質的產品的處罰規定處罰。
(三)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生產、銷售虛假標注生產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產品,或者偽造、冒用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證明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
(四)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生產、銷售沒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的產品的,責令生產者改正、銷售者停止銷售;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停止銷售的,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
(五)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在經營性服務過程中提供或者使用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的,責令停止使用;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所使用的產品屬于本條例規定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的,按照違法使用的產品(包括已使用和尚未使用的產品)的貨值金額,依照本條第二項至第四項對銷售者的處罰規定處罰。
(六)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將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作為贈品、獎品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的獎品或者贈品,并處獎品或者贈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屬于本條例規定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而為其提供運輸、保管、倉儲等便利條件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范圍予以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的,標識的印制者在承印、制作產品標識時不查驗有關證明,印制、提供虛假的產品標識,或者向非委托人提供產品標識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予以責令停止印制、提供,沒收非法印制或者提供的產品標識和銷售收入,可以并處銷售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檢驗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予以處罰:
(一)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偽造檢驗數據和檢驗結論的,責令改正,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取消其檢驗資格。
(二)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向社會推薦生產者的產品,以監制和監銷等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或者利用監督抽查、質量監測的檢驗結果開展產品推薦、評比等活動牟取不正當利益的,責令改正,消除影響,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可以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取消其檢驗資格。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生產者、銷售者未按規定清理、處理不合格產品,或者未向有關部門書面報告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范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七條有本條例所列違法行為,無銷售收入、違法所得或者因不如實提供有關資料,致使銷售收入、違法所得、貨值金額難以確認的,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八條因產品質量發生民事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愿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當事人各方的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九條國家工作人員在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條本條例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1994年8月26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1998年6月24日上海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修正的《上海市產品質量監督條例》同時廢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2011修訂)
2011-10-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十四號
2010-02-2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失效]
1978-03-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臨時立法會在1997年6月30日前工作決定
1997-02-01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2003-06-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的決定
1993-07-0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已修正)
1991-09-04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失效]
1986-12-0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建立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的決議
1996-05-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6-05-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1999)
1999-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11-27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2014-08-0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1修正)
2011-01-0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事務擔保條例
2010-09-14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4-02-26廣告管理條例
1987-10-26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1-09-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
2010-12-10國務院關于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0-08-16國務院關于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0-08-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有序做好支援甘肅舟曲災區有關工作的通知
2010-08-10關于開展土地治理項目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
201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