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2003年7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2年3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規定(五)》修正)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地質環境評價與監測
第三章 地質災害防治
第四章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第五章 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與地質環境有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地質環境管理堅持積極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的原則。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地質環境的義務,有權對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進行制止、檢舉和控告。
第四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制定地質環境保護與利用規劃,并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有關地質環境保護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質環境評價與監測
第五條 制定區域國土綜合開發規劃必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對可能造成地質環境破壞的項目建設,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編制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列為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區域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建立和完善地質環境監測網絡以及地質災害預警系統,設置相應的監測設施,對地質環境實行動態監測、監督。
第七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區地質環境監測站網發展規劃,統一協調區域性和專門性地質環境監測站網的部署,統一制定技術要求,組織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工作。
第八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全區地質環境狀況公報。
第三章 地質災害防治
第九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調查,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年度防災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排必要的防治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的監測、應急調查和防治。
第十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并予以公告。
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應當設立明顯標志。
第十一條 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進行采礦、建筑、削坡和開采、抽取地下水等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活動。
第十二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在項目選址階段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結果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 源行政主管部門聘請有資格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審查認定,并作為該建設項目用地審查報批的必備條件之一。未經認定的,不予辦理建設用地預審及審批手續。
第十三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可能造成地質環境破壞、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接受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并按要求提供有關資料。
第十四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和預報制度,對地質災害及時做出預測,并會同有關部門采取必要的避險措施。
地質災害長期預報和重要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地質災害臨災預報、短期預報以及 一般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本級人民政府發布,同時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 不得發布地質災害預報。
第十五條 地質災害發生后,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組織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勘查界定。跨區域的地質災害的成因和治理責任,由其共同的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勘查界定。
屬于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其界定工作費用和治理責任均由誘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承擔;屬于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組織治理。
第十六條 誘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提出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案,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地質災害治理設計規范,經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后實施。治理責任人應當按批準的治理方案施工。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竣工后,應當經治理方案的審批機關組織驗收。
第四章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第十七條 采礦權人新建、改建、擴建礦山要嚴格執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礦山設計或者開發利用方案,應當包括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內容。
第十八條 采礦權人應當按照批準的礦山設計或者開發利用方案和施工規范進行建設、開采,防止因采礦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第十九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的,應當及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采取必要的恢復和治理措施,防止災害擴大。
采礦權人向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年度報告,應當如實反映地質環境保護情況,并接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條 采礦權人停辦或者關閉礦山,應當按期完成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和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一條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行保證金制度。采礦權人應當繳納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專戶管理。地質環境保證金歸采礦權人所有,專項用于該采礦權人采礦破壞地質環境的治理。保證金收取、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二十二條 地質遺跡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開發利用地質遺跡,應當進行地質調查與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第二十三條 下列地質遺跡應當予以保護,并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一)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
(二)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和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三)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火山、奇峰、瀑布、鳴沙、冰川遺跡等奇特地質景觀;
(四)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價值的巖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五)具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者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
(六)典型地質災害遺跡;
(七)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的報批、建設、保護等,按照國家和自治區自然保護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對有保護價值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應當采取措施加以保護。
第二十四條 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或者未建立保護區的地質遺跡,可以建立地質公園。地質公園的建立和管理,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國家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執行。自治區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其他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由其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對分布在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由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審批機關提出的保護要求,在原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協助下,對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實施管理。
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權限予以安排。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挖掘、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被保護的地質遺跡。
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和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保護的范圍內,禁止從事采石、開礦、取土、墾荒、砍伐等活動,禁止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筑設施。對已建成并對地質遺跡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或者外遷。
第二十七條 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和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保護的范圍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以及采集、挖掘標本和古生 物化石等活動,應當事先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批準設立該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方可從事相應活動。
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在采集、挖掘活動結束后三十日內,將采集、挖掘的所有標本和古生物化石清單報采集、挖掘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 部門備案;采集、挖掘獲得的重要標本和古生物化石應當交由符合規定保存條件的館藏機構保存,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也可以由有關科學 研究機構或者高等院校保存。
第二十八條 在國家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開辟旅游景點、興建旅游設施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在其他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開辟旅游景點、興建旅游設施的,報批準設立該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開展旅游活動,應當服從所在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恢復、治理;逾期不 治理的,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事工程建設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恢復、治理;逾期不治理的,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從事采礦、建筑、削坡和開采、抽取地下水等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活動的;
(二)未按照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治理方案治理地質災害的;
(三)未按照批準的礦山設計或者開發利用方案和施工規范進行建設、開采,造成地質災害的。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保護的范圍內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可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破壞、挖掘、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被保護的地質遺跡的;
(二)進行采石、開礦、取土、墾荒、砍伐以及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筑設施的;
(三)擅自采集、挖掘標本和古生物化石的。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發布地質災害預報的,或者不具備規定的資質條件,從事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者地質災害工程 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拒不接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拒報、謊報有關資料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四條 接受委托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機構,在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地質災害 危險性評估結果失實的,根據有關規定,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并處所收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照要求定期公布地質環境狀況公報的;
(二)對已經發現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未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的;
(三)對已經發現應當保護的地質遺跡沒有采取必要保護措施的;
(四)擅自批準或者超越管理權限批準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獨立存在的地質遺跡保護的范圍內進行采集、挖掘或者旅游活動的;
(五)對檢舉和控告的違法行為應當查處而未予查處的;
(六)貪污、挪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的;
(七)對不符合資質條件的評估機構提交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或者專家評審的條件和程序不合法,而對評審結果予以認定的;
(八)違反本條例的其他行為。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中有關用語的含義:
(一)地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地質體和地質作用的總和;
(二)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三)本條例所稱古生物化石是指除文物部門管理的古猿、古人類化石及其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四紀古脊椎化石之外的所有古生物化石;
(四)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
(五)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六)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將可能造成較多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的地區。
第三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2018修正)
2018-04-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聯合實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建立國際聚變能組織的協定》、《聯合實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聚變能組織特權和豁免協定》的決定
2007-08-30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的決議
1980-09-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失效]
1982-03-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2001修訂)
2001-06-3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決定
2006-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
2000-12-28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 附:修正本
1982-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已修改]
1990-09-07導游人員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2018年修訂)
2018-06-30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
2016-11-30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6年)
2016-02-0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天津東麗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因公臨時出國經費管理辦法
2013-12-30國務院關于同意將江蘇省泰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3-02-10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2-12-29國務院關于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1-01國務院關于表揚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的通報
2012-09-05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意見的通知
2012-07-19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7-08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
2011-03-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1-02-2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于加快轉變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11-30關于開展土地治理項目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
2010-08-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
2010-02-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0-01-2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