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保障和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經國家批準設立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范圍包括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以及根據北部灣經濟區發展需要納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玉林、崇左等市所轄行政區域。
第三條 北部灣經濟區立足北部灣,面向東南亞,服務西南、華南和中南,以構建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示范區、廣西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引領區、西部陸海新通道門戶樞紐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為目標,建設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第四條 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市場導向、有序開發,科學布局、優勢互補,陸海統籌、綠色發展的原則。
第五條 北部灣經濟區開展行政體制、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的改革創新,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第六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實行嚴格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合理開發和節約資源,加強對水源林、防護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建設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居住適宜的區域。
第二章 管理體制
第七條 北部灣經濟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協調、分級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第八條 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機構負責統籌北部灣經濟區重大發展戰略、發展規劃、重大政策以及重點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的制訂和實施,統籌推進北部灣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以及北海、欽州、防城港一體化建設,組織協調北部灣經濟區內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以及需要自治區層面綜合平衡的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北部灣經濟區各設區的市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進行符合性審查,協調指導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北部灣經濟區各設區的市以及北部灣經濟區內特殊功能區域管理機構共同推進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北部灣經濟區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參照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機構的職責,確定本級設立的北部灣經濟區管理機構及其職能配置和職責分工。
第九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科學技術、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商務、衛生健康、市場監管、地方金融監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北部灣經濟區開放發展的推進工作。
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北部灣經濟區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起草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名義發布涉及北部灣經濟區的規章、規劃、政策以及辦理重大事項等,應當會同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機構聯合上報。
第十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園區管理機構下放園區履行職能所需的自治區、設區的市和縣級管理權限。對下放的權限,自治區、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履行指導、協調和監督職責。
對屬于自治區、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的管理權限,除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不能委托行使的以外,自治區、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園區管理機構行使。
園區管理機構可以根據發展需要,提出行使自治區級、設區的市級和縣級管理權限的目錄,依照法定程序報有權機關批準后實施,并向社會公布。
第三章 開放開發
第十一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等平臺,按照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要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建設,加快推進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中國-東盟信息港和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開放合作戰略。
第十二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擴大國際國內區域合作,拓展開放領域,利用國際友好城市、國際機構、外國政府領事機構、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等資源,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文化交流。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優化開放結構,創新合作機制,提升合作層次,打造國際合作平臺,擴大平臺輻射能力。
第十三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規范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培育發展新動能。
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招商引資項目代辦服務、投訴舉報等平臺,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政策咨詢、手續辦理和糾紛投訴服務。
第十四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建立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打破行政壁壘,避免同質化競爭,按照區域功能組團,實施強首府戰略,推進北海、欽州、防城港一體化發展,強化玉林、崇左等聯動發展。
第十五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依據區域總體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開發重點。
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利用沿海、沿邊優勢,發展壯大臨港、沿邊產業集群,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金屬新材料、食品、造紙、旅游、跨國物流、金融服務等產業,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產業、清潔能源、生物醫藥和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第十六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園(區)、開發開放試驗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產業合作區、海關特殊監管區、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北海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等國際國內合作平臺建設。
第十七條 北部灣經濟區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鼓勵國內外企業以北部灣經濟區為主要基地,以中國和東盟為主要市場,建設區域性國際加工制造基地。
加快構建跨境金融、跨境物流、數字經濟、機械電子、汽車、紡織和農產品食品加工等跨境產業鏈,支持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貿易。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第十八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出臺政策措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規劃實施和區域經濟合作,鼓勵并支持外國資本、港澳臺地區資本、國內民間資本以及國內外各類企業以全額投資、控股、參股、兼并重組等方式參與北部灣經濟區開發建設。
第四章 改革創新
第十九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統籌推進土地利用、公共服務、勞動就業、人力資源開發、衛生健康、教育、社會保障等綜合配套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區域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二十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原則下,在其職權范圍內可以制定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
因改革創新需要暫時調整或者停止適用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部門規章的部分規定的,自治區、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提出意見,依照法定程序爭取國家支持先行先試。
因改革創新需要暫時調整或者停止適用本自治區、設區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自治區、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提請自治區、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需要暫時調整或者停止適用本自治區、設區的市制定的規章的,自治區、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作出有關決定。
第二十一條 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在行政管理、市場準入、項目建設、土地使用、投融資、涉外經濟、人事人才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
自治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北部灣經濟區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健全與海關、海事、稅務、郵政、金融監管等中央駐桂單位的溝通協調機制,主動研究提出推進投資開放、貿易便利和金融創新等方面的改革創新措施,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在北部灣經濟區先行先試。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為中央駐桂單位履行職責和落實國家支持先行先試政策提供便利和協助,并創造條件使北部灣經濟區成為中央駐桂單位推進改革試驗的重要平臺。
第二十二條 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創新創業特區,聚集高水平創新創業資源,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建立北部灣經濟區與國家、自治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聯動機制,利用國家、自治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輻射政策,聚集高端科技要素,探索區域科技合作新模式,建設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臺。
第二十三條 北部灣經濟區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開展人才引進、人才管理和人才福利制度改革創新,實施緊缺人才清單管理制度,建立與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多渠道人才交流模式和機制,對境外人才在北部灣經濟區內出入境、工作學習、創新創業、停留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二十四條 北部灣經濟區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實施管理。對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不涉及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實行信息報告制度。
第二十五條 北部灣經濟區簡化企業名稱登記程序,除涉及前置審批事項的以外,企業名稱不再實行預先核準,實行企業名稱自主申報。
企業登記機關應當開放企業名稱數據庫,建立企業名稱申請查詢比對系統。申請人可以自行登錄查詢比對系統,確認其擬使用的名稱不違反企業名稱登記規則,即可自主申報,并對申報的名稱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違反企業名稱登記規則的企業名稱,登記機關不予登記;對已登記的不適宜名稱,登記機關有權糾正,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代替。
第二十六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推行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容缺受理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信用監管為核心,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為主的動態監管體制機制。
第二十七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不斷創新與東盟國家園區合作新模式,積極推進與國內其他省區市、港澳臺地區和大型企業共建跨區域園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合作建設飛地園區,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園區開發和運營管理,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合作各方良性互動、互利共贏。
第二十八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創新口岸管理體制,全面整合口岸功能,優化口岸通關環境,實行口岸信息共享,統籌北部灣經濟區內各通關口岸實現聯動。
加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動“單一窗口”功能覆蓋國際貿易管理全鏈條。北部灣經濟區內口岸和國際貿易領域相關業務,統一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辦理,形成跨部門的貿易、運輸、加工、倉儲等業務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實現部門之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第二十九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按照風險可控、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穩步開展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促進投融資業務發展等試點工作。
支持北部灣經濟區探索推進中國-東盟金融城、設立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支持與東盟國家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合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境內外金融機構在北部灣經濟區設立總部或者分支機構,引導金融產業聚集發展。
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探索以市場化方式設立各類產業投資基金、打造基金(管理)企業集聚區。
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等融資方式。
第三十條 北部灣經濟區加快建設欽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強現代物流服務體系規劃和建設,發展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多式聯運體系。
加強與北部灣經濟區外物流企業、物流企業集聚區協同發展,探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服務體系和協同運作模式,完善北部灣國際門戶港服務機制。
簡化國際船舶進出北部灣經濟區港口手續,優化國際船舶營運檢驗、登記、備案(許可)業務流程,建立高效率的船舶登記制度,發展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管理、國際船員服務、國際航運經紀、國際船舶租賃、國際郵輪和游艇經營、國際海事咨詢、國際航運保險等國際航運現代服務業。
鼓勵北部灣經濟區物流企業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第三十一條 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嚴格保護耕地的原則下,創新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資產資本運作機制,實行差別化土地供應模式。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交易、征地制度改革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第三十二條 北部灣經濟區實行沿海岸線和涉海規劃協調會商制度,創新海域使用審批、海域使用權市場化配置、閑置用海盤活以及海洋自然保護區、漁業資源保護區和近岸海域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
自治區建立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補償修復制度。
第三十三條 北部灣經濟區支持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支持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對于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載體,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
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建設專業團隊、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等方式開展技術轉移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第五章 北海、欽州、防城港一體化發展
第三十四條 充分發揮北部灣經濟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按照北海、欽州、防城港一體化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要求,加快建立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在空間布局、臨港產業、交通物流、開放合作、公共服務、沿海生態屏障建設等領域推行一體化發展政策措施,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
第三十五條 自治區建立北海、欽州、防城港經濟社會發展、國土空間、重大專項規劃等一體化統籌機制,協調重大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引進。對石化、冶金等資源消耗量大和環境容量占用大的重大產業項目統籌布局,統一調劑土地、產能、能耗、環保等指標。
第三十六條 統籌北部灣經濟區的港口建設、產業發展和城鎮布局,加強港口分工協作和交通互聯互通,推動產業集聚、園區互動、港產城融合,加強城市功能、產業布局、旅游互動等協作。
第三十七條 優化臨港優勢產業布局,統籌北海、欽州、防城港產業協同發展,加快發展臨港優勢產業集群、臨港新興產業集群、臨港現代服務業、旅游和康養產業、醫學醫藥產業。
第三十八條 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加強港航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鐵海聯運自動化碼頭,積極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相銜接,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門戶港。
第三十九條 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合作核心平臺,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強區域聯動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和協同聯動發展,建設加工制造、研發設計、物流分撥、檢驗維修、銷售服務等中心。
第四十條 加強生態環境監督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統籌垃圾填埋、污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置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跨區域污染聯合會商、重點流域水環境和近岸海域污染聯合防治制度,建立健全跨區域聯合執法和專項執法機制,統籌構建沿海紅樹林濕地、海洋公園、生態旅游區以及其他自然保護區的污染防治體系,形成相互協同、陸海統籌的生態安全格局。
第四十一條 加強教育資源深度合作,統一教育發展主要指標,統籌職業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協同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強化社會保障銜接,全面增強就業和社會保障能力。統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覆蓋城鄉、方便快捷的公共法律服務。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二條 北部灣經濟區各設區的市建立區域協同立法機制,加強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和立法起草、論證、審議等環節的溝通協商,促進北部灣經濟區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協調一致,引領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十三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北部灣經濟區有關發展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選擇和安排建設項目,確保發展規劃的實施。
建立健全北部灣經濟區有關發展規劃符合性審查機制和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
自治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執行的監督檢查;對不符合發展規劃的,應當責令其改正。
第四十四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專項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園區、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使用等。
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財政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應當重點支持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
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創新專項資金使用方式,引導各類市場化方式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投入重大項目建設。
第四十五條 北部灣經濟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化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薪酬待遇、醫療和住房保障、教育培訓、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聚集。
第四十六條 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港口、航道、公路、鐵路、機場、能源、信息、通訊、水利、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推動產業和消費升級。
第四十七條 自治區優先安排北部灣經濟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統籌安排重大建設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北部灣經濟區應當充分盤活利用產業園區存量土地。產業園區對新建項目應當優先利用閑置低效土地和廠房。
優先保障北部灣經濟區重大項目產能指標、能耗指標、排放總量及用林、用海等生產要素。
第四十八條 自治區建立完善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績效管理機制和工作督查制度。
建立北部灣經濟區綜合性評估機制。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和有關部門,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開展開放開發、體制機制創新以及先行先試政策實施情況和風險防范等方面的評估,為進一步完善擴大開放領域、改革試點任務和制度創新等方面的措施提供政策建議。
第四十九條 北部灣經濟區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鼓勵探索創新、干事創業。對因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出現失誤或者偏差,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免除責任或者從輕、減輕處理。
第七章 附 則
第五十條 本條例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5-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
1983-09-02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01-2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1988-04-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決定
1990-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1989-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1994-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4-23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食鹽專營辦法(2017修訂)
2017-12-26博物館條例
2015-02-09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3-11-1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13-06-09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國務院關于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2-10-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1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1-03-15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等部門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意見的通知
2010-11-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
2010-11-16關于開展土地治理項目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
2010-08-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
2010-07-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0-07-16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
2010-04-17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1993年修訂)
1993-11-29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9-01-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的通知
2008-07-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地震災區醫療衛生防疫工作的意見
2008-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