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認定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根據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普通正當防衛行為,存在著過當與否的界限。構成防衛過當標準之一的,便是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這一標準是刑法對1979年刑法關于防衛過當原標準之一的“超過必要限度”進行修改而重新作的規定。因此,正確認定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正確認定防衛過當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何謂“必要限度”?法律沒有規定具體標準。對于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理解,在刑法學界和司法實踐中主要存在基本適應說和客觀需要說兩種主張。前者認為防衛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之間,在性質、強度、手段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適應(不是完全相適應),才能成立正當防衛;后者主張以足以制止住不法侵害的客觀需要作為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我們認為,前者揭示出正當防衛的社會政治和法律內容,為確定正當防衛必要限度提供了基本原則;后者揭示出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可定指數,為確定必要限度提供了具體標準。只有將兩者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正確而又準確地把握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我們認為,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應當理解為防衛行為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程度。這一限度,一般來說包括三種情形:其一,保護較微小的合法權益,不允許防衛行為造成重大的損害。例如對于沒有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如對于一般盜竊、搶奪等,不宜采用重傷甚至殺害的手段去防衛;其二,制止強度較輕的不法侵害,一般不允許防衛行為采取過重的強度。其三,采取較緩和的防衛手段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一般不允許采取激烈的防衛手段。所謂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夠認識到其防衛強度已經超過正當防衛所必需的強度。即采取社會平均標準人認識說,既不按照防衛人的認識來把握,也不按照不法侵害人的認識來把握,而是根據社會公眾一般認識水平來確定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在具體認定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時,應以有利于鼓勵和支持公民同不法侵害行為作斗爭為出發點,同時充分考慮到防衛人實施防衛行為當時的主客觀情況,即時間、防衛地點環境和雙方的體力與能力,以及手段、強度、后果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在認定正當防衛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時,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察:其一,從正當防衛保護的權益的性質來考察。正當防衛保護的權益的性質,決定著不法侵害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不法侵害的強度和緩急,從而對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產生影響。為防衛重大的權益而將不法侵害人殺死或致其重傷的,可以認為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此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如殺死正在爆炸或者焚燒國家油庫、軍火庫的不法侵害人等。反之,為保護較輕微的合法權益而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的,由于其所保護的權益性質決定了不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此,應認定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如對盜竊槍奪少量錢財的不法侵害人進行防衛,造成其重傷、死亡的情形。其二,從不法侵害的強度來考察。不法侵害的強度是指對客體造成的損害以及造成損害的手段、工具的性質等因素的綜合指數。在防衛強度等于不法侵害強度的情況下,一般不存在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問題。在防衛強度大于不法侵害強度的情況下,要具體分析。如果大于不法侵害強度是為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強度,則該防衛行為仍屬于正當防衛,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其三,從不法侵害的緩急來考察。不法侵害的緩急,是指不法侵害的緊迫性,定形成對國家、公共利益或公民個人權益侵害的危險程度。不法侵害的緩急也影響到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如某人正準備合閘進行爆炸,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人將該人打成重傷或殺死,則這種致傷、殺死的防衛行為是在當時緊急情況下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應認定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以上三方面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融為一體的,應將它們綜合起來,全面分析判斷,從而準確地認定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質押債券是否可以拍賣變賣
2020-12-03征地一般程序
2020-12-04公司起訴股東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有多久
2021-03-22債權質押合同質押到期債權未履行怎么辦
2021-01-16如何撰寫交通事故和解賠償協議書
2021-02-14財產繼承遺囑模板
2020-11-18土地轉讓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1-01-31懷孕工傷事故怎么賠償
2020-12-19情勢變更是否屬于合同免責原因
2021-03-17集資房不補交超面積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1-02-16個體戶請幫手帶學徒需要簽訂合同嗎
2020-12-09員工調崗調薪該如何操作
2021-01-19勞動爭議能主張前幾年的年假嗎
2020-12-14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是如何的
2021-01-28人身保險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2-25扶老人險中是真撞人而不是被訛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21外資保險公司可以依法經營分出保險業務嗎
2021-02-16汽車玻璃險理賠范圍
2021-01-12保險如何避免巨災風險
2020-12-18土地承包有哪些常見問題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