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贈與合同后受贈人是否可以要求賠償
看合同具體規定是怎樣的。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法發〔2009〕40號)中第九條規定,在當前市場主體違約情形比較突出的情況下,違約行為通常導致可得利益損失。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損失主要分為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由上述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基礎是合同當事人違約,賠償主體是違約的市場主體,賠償范圍限定在可預見規則內。
贈與合同
贈與合同是典型的無償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贈與合同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合同。”贈與合同關系導致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嚴重違反公平和等價有償的交易原則。因此,為均衡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贈與合同的立法中,立法者都盡可能采取措施優遇贈與人,贈與人的撤銷權正是法律為保護贈與人的權利而設定的。基于贈與人的法定任意撤銷權,只要符合該權利的法定行使條件,贈與人撤銷贈與合同就不構成違約。沒有這個前提條件,可得利益損失就喪失了其賠償基礎,此其一。其二,法律規制主體不同。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是當前我國市場誠信缺失環境下的產物,其立法本意在于規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主體,保護誠信交易的守約方的利益。而贈與合同的當事人通常不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買賣雙方,而是具有一定身份或其他密切關系的特定對象。其三,從可預見性的角度來看,可得利益損失通常也會超出贈與人最初贈與標的物時的物質價值范疇,從而可能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綜上所述,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要件在贈與合同關系中均不成立,故不能適用。
當然,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是法定的,就必須符合法定的行使條件,主要是時間條件和范圍條件。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的時間進行了規定,即只能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款則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的范圍進行了限制,即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得行使任意撤銷權。
此外,非因受贈人的原因導致的贈與合同被撤銷情形下,民法通則關于民事行為被撤銷后返還財產的原則性規定當然適用。因為受贈人可能為接受贈與而作出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或者附義務的贈與合同受贈人履行了一定義務,從而支出了相應費用,此時贈與人不得因其撤銷行為而享有受贈人付出的利益,即無過錯受贈人的實際損失應由贈與人來承擔。
以上便是關于贈與合同在撤銷后,受贈人到底可不可以進行索賠的相關知識,相信了解了這些,以后受贈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也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損失。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律規定分居多久可以自動解除婚姻關系
2020-12-13農村搬遷每人補償多少
2021-01-20行政訴訟如何收費
2020-12-31經濟補償金的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06離婚律師可以查對方哪些東西
2021-03-02清算前規定債權債務由原股東承擔是否有效
2020-12-18留置物如何確定價格
2021-03-07支票保證與支票付款保證的不同之處
2021-01-17要怎么寫追討個人債務授權委托書
2021-02-28親子關系如何確認或否認
2020-11-28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附帶民事訴訟
2020-11-30擔保合同法律效力該如何確定
2021-03-16商標委托代理合同要約定期限嗎
2021-03-11房子70年產權到期后怎么辦?民法典草案規定:自動續期,可免費?
2020-11-07未取得預售許可時簽訂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13停薪留職員工還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勞動者如何協商調崗保證自身權益
2020-12-15正式入職和外聘的區別有哪些
2020-11-25勞動關系長期中止能否解除
2020-12-23違反壽險免責條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