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侵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一、行為人有主觀過錯
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過錯,應當以一個“誠信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況下須盡到的注意義務為主要標準,并結合加害人的身份地位、發布內容、認知能力、事后表現等自身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二、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誹謗行為是指向第三人傳播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譽的虛假事實或者以他人傳播的虛假事實為依據進行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譽的不當評論而足以致使該特定人或特定人群社會評價降低的民事侵權行為。傳播的內容可以是“事實陳述”或“意見表達”,傳播的方式可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認定是否存在誹謗行為,應當查明該事實、評論是否客觀、真實,這就需要當事人進行舉證予以證明。
侮辱行為是指采用暴力或言語等方式欺辱特定人或特定人群,足以貶損該特定人或特定人群人格或尊嚴的民事侵權行為。認定是否存在侮辱行為,應當查明該言論是否存在暴利性或貶損性言論。應當強調的是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一些詞語的性質、含義因為互聯網而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審查中應當結合時代特點、網絡用語習慣進行綜合判斷。
三、要有名譽權損害事實
在衡量名譽權是否受損時,應主要判斷權利人的社會評價在侵權行為發生后是否降低。
對于公民個人來說,公民的社會評價降低主要體現在公民人格諸如品格、道德的評價;對于法人來說,法人的社會評價主要體現在法人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服務上,具體考量的因素包括顧客對其產品或服務的評價、公司的整體聲譽與形象、客流量或經營性收入等
四、存在因果關系
如上所述,根據案件事實以及證據能夠證實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實施了違法行為,行為具體、直接的指向了受害人,并且造成了受害人名譽權的損失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則可以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名譽權的損失具有因果關系。
法律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法律要求我們,應當以一個“誠信謹慎之人”的標準去表述和評判他人,不得侮辱、誹謗、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非法經營未上市公司證券業務有什么責任
2020-12-11土地糾紛找民政嗎
2021-02-21如何向航空公司索賠損失
2020-12-31人身保險合同終止條件是什么
2021-01-02“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是否可以作為雙方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0-12-05保險人未及時作出核定賠償要負什么責任
2020-12-29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是指什么
2021-01-02扶老人險中是真撞人而不是被訛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21車上人員險何時不賠償
2021-01-09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須抄錄風險提示嚴防銷售誤導
2021-02-11保險保全業務流程是什么
2021-03-01財產保險中出現施救費用怎么賠
2020-11-24快速理賠需要帶什么,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6保險合同采取的形式包括什么
2021-03-15出租車全責拒賠應該怎么處理
2020-12-08土地轉包與土地轉讓這兩者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22行政執法中哪些情形應當履行聽證程序
2021-03-13如何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2021-02-11仲裁確認工作的五個程序步驟
2020-11-18房產證按份共有拆遷的要如何處理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