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付”一詞本身存有疑義,是實際給付抑或是確認給付,有權機關一直沒有給予明確的解釋,以至一審法院在判決書中使用“給付”一詞時多未考慮在實際執行中可能引起的爭議。
其次,雙方當事人基于各自利益而對“給付”持不同的理解。要求對方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的一方(通常是原告)認為逾期付款違約金帶有懲罰的性質,如果對方一直不付就應該一直懲罰下去,直到他付款為止。因此,該方認為“到給付之日”為“到實際給付之日”;而違約方則認為,違約金應該支付到判決書生效之日。
盡管在實踐中大多數律師、法官采“實際給付”之解釋并按此去執行,但律師認為,判決書中確認違約金的支付應以判決生效之日(或給違約方一定履行寬限期,即判決生效后十日內)為底限。因為法官的作用就是對雙方的糾紛作出一個評斷,在確定一方違約后依法可以要求違約方按法定或約定比例支付違約金,但在作出判決時應該推定違約方能夠在規定期限內履行本判決。如果在作出判決時就考慮違約方可能不履行判決而將違約金一直算到實際支付止,確實可能杜絕當事人的任意違約,但對法律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法院依法作出的判決書的拘束力何在?
如果違約方確實不履行判決,我國民事訴訟法也是有懲罰措施的,民訴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明確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換言之,如果違約方未在法定期限內履行判決,在強制執行階段可以要求其支付相當于幾倍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罰息。總之,在判決書生效之后仍不履行的行為已不是違約行為,而是拒不履行法院判決的行為。相應地,要求其支付的也不是逾期付款違約金而是罰息。
另外,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實踐中,當事人為防止違約都約定了較高的比例,而按照法院慣例,一般對違約金也都規定了千分之一的比例,這與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現在是萬分之二點一)相差甚遠,所以,如果認定逾期付款違約金要算到實際支付時止,固然可以督促違約方盡早付款,但對其而言也是顯失公平,有違公平合理的民法精神。
為保證法院判決的穩定性、強制力和可執行性,在有關機關作出有權解釋或規定之前,在判決書中不宜出現類似“給付”的含義模糊的字眼,而以“至本判決生效之日(或判決生效后十日內)止”代替為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故意傷人立案后要怎么處理
2020-11-22涉外離婚子女撫養權如何確定歸屬
2021-02-15交通事故鑒定費是不是保險公司出的
2021-01-23形式發票要列舉清楚哪些內容
2021-03-18退伍軍人跟沒當過兵的人犯法怎樣判刑
2020-11-21贈與合同可撤銷的情形
2020-12-10物業收取電損費合理嗎
2020-12-04勞動仲裁可以索要名譽賠償嗎
2021-03-15要約失效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10收費停車場內車輛被盜,商場能否擔責
2020-12-26什么是是人壽保險的受益人及怎樣指定人壽保險的受益人
2021-02-14什么是傷殘鑒定費
2021-03-15保險條款不符合《道法》 法院判無效
2021-02-08保了車上(貨物)責任險后,貨物掉落導致他人受損是否因該賠償?
2021-01-10對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不服怎么辦
2021-01-06在辦保險之前開過三高的藥物,會影響理賠嗎
2020-12-07買了不計免賠為什么不能全賠
2021-03-24保險法有哪些法律責任
2021-03-03什么時候保險理賠不需要保單
2020-11-26保險法修訂擬擴大保險公司經營范圍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