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關于人身損害的民法規定,《條例》明確表述了基本醫療事故的具體賠償原則,主要有下面幾點原則:
1、事故等級與具體的醫療案件相適應
根據我國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事故的等級被劃分為四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確定不同醫療事故賠償數額,這不單單要考慮事故屬于哪個級別,還需要考慮到各級別中的某個等級。不同級別的事故賠償金額當然不能是一樣的,就連同一級別中的不同等級,其賠償的費用也是不能一樣的,否則就沒有賠償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匹配醫療過失在醫療事故損傷中的責任
想要確定醫療事故的責任,必須要先明確醫療行為本身是否出現過錯,只有發生過錯才有承擔責任的可能。就算是有過錯,也不等同于要承擔全部責任,這還與錯行為對被害方的損害程度有關,共同決定責任程度大小,判斷有多大的責任就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體現了醫療事故賠償中的”。則事故等級高、賠償數就高與所發生的過錯大小有關。換一個角度說,這也更利于保護醫患的合法權利與受益。這個規定就要求了,避免在司法實踐中。直接將被確定的醫療事故判為醫療機構得的全部責任,使其承受了大于實際致害程度的賠償義務,這就損害了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同樣,這個規定也避免了不能確定的醫療事故,導致患者應當得到的補償不能得到。
3、患者原疾狀況與損害后果的相關度應該客觀考察
醫療事故損害導致的后果,追究原因時其實多重復雜因素,比如說有醫療過失的作用,也會回有患者原疾病的作用,也可能有醫療行為本身的風險作用,甚至還有局限性的作用。在這眾多的因素之中。患者原有疾病狀況可以說是相對的重要因素,因此,《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也把其列為確定醫療事故賠償金額的原則之一,也就是說在形成醫療事故之前的醫療費不算作醫療事故的責任,包括患者原有疾病在未來過程中的必然走向;患者原有疾病的基礎。
4、認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相關醫療機構沒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義務
相關機構需要對患者承擔賠償責任的唯一準則就是醫療事故。如果不是醫療事故導致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出現事故,不必承擔與醫療措施無關的其他損傷后果,換句話說就是,醫療主體只需要對因為自身過錯直接導致的患者人身損傷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不用以沒有過錯行為的公平劃分原則,從而確定醫療機構對出現的某一特定損害后果的責任承擔。不管選擇哪一種辦法去解決醫療糾紛,都不允許把不存在的醫療過錯行為與人身損失責任關聯,且由醫療機構承擔。
什么叫醫療事故責任程度?
醫療事故責任糾紛是怎樣認定的
醫療事故索賠和解的處理程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判刑三年最快多久出來
2021-03-01結算金額超出合同金額怎么辦
2021-01-27智力殘疾怎么領結婚證
2020-12-22合資轉外商獨資是否可以
2021-01-22破產財產包含抵押財產嗎
2021-01-082020供養親屬撫恤金期限如何計算
2020-11-11不予執行執行異議是什么
2021-01-06做精神司法鑒定多少錢
2021-03-26哪些證據需要保全
2020-11-27按天計算報酬是否是勞動關系
2020-12-23勞動者想離職后可否獲得經濟補償
2021-03-12保險索賠時間不可過長
2021-01-07三責險何時免賠
2021-03-07飛機延誤險的賠償標準是如何的
2020-11-24海洋貨物運輸保險
2021-03-15保險經紀人的經營業務指的是什么
2021-01-17保險賠償糾紛多,如何有效的解決保險賠償糾紛
2021-02-10買車未索保險合同保險免賠后果自擔
2021-03-07保險免責條款應該怎么樣才算有效
2020-11-22保險公司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么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