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送達形式及程序
公證送達有各種形式,如何送達要看具體情況。
1、郵寄公證:一般只需要公證員隨當事人共同到郵局把要送達的文件遞交給郵局辦理郵寄手續即可。
2、直接送達:一般是由送達人和公證人員一起到向受送達的送達。
公證送達是一種有效的辦案手段。目前,在基層質監部門執法辦案中,執法文書送達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送達難嚴重影響了執法工作的開展,因此,解決送達難問題對執法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采用公證送達可較好地解決送達難這一問題,公證送達是不能取消的。
公證送達實際上是留置送達的一種方式。留置送達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法定的送達方式,既然公安干警、群眾或基層組織等都可以作為證人在送達回證上簽字作證,那么,由公證處的工作人員簽字作證同樣符合法律所規定的證人身份的要求,即只要證人與執法機關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如上、下級關系等都可以作證。所以,一般意義上的留置送達是可由公安干警、群眾或基層組織等作為證人做證,而公證送達是由公證人員作為證人作證,二者性質是一樣的,只是證人身份不同而己,因此,公證送達是留置送達的一種方式。
相關知識: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需要辦理公證的,應當向公證機構提出申請,或者委托他人代為申請。但委托、聲明、贈與、遺囑扶養協議、遺囑、收養等與公民人身有密切關系的事項,不得委托他人代為申請。
2、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對申請人的身份、民事行為能力以及申請公證的事項、申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審查。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備或者對申請人提供的材料有疑義的,公證機構應當要求申請人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舉證有困難的,公證機構可以接受申請人的委托,調查取證。
3、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公證事項,公證機構應當在受理公證申請之日起15日內出證。疑難復雜、申請人舉證不足需要調查核實的公證事項,出證期限最長不得超60日。
因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公證機構無法工作的時間,不計入前款規定的期限。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證機構應當拒絕公證,并書面通知申請人:
(一)申請公證的事項不真實、不合法;
(二)申請人提供虛假材料或者隱瞞事實。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證機構應當終止辦理公證:
(一)因申請人的原因致使公證機構在本條例規定的期限內無法出證;
(二)公證文書生效前,申請人撤回公證申請;
(三)申請人死亡或者申請公證的法人、其他組織終止,繼續辦理已無意義。
6、公證機構負責公證審批的人員批準公證文書的日期為出證日期。公證文書自出證之日起生效。
7、公證文書由申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到公證機構領取;到公證機構領取有困難的,可以由公證機構郵寄送達。
申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領取公證文書,應當在公證文書送達回執上簽名或者蓋章。郵寄送達的,以郵寄回執上注明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8、公證機構發現出具的公證文書不真實、不合法的,應當予以撤銷。
司法行政部門發現本行政區域的公證機構出具的公證文書不真實、不合法的,應當責成公證機構撤銷,并書面通知申請人。
9、申請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撤銷公證文書的,公證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撤銷或者不予撤銷的決定。
10、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機構作出的不予受理公證申請、拒絕公證、撤銷公證文書或者不予撤銷公證文書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司法行政部門提出申訴,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訴之日起30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以上是對公證送達程序等問題的詳細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不管是直接送達還是郵寄公證,都具體法律效力。司法行政部門發現本行政區域的公證機構出具的公證文書不真實、不合法的,應當責成公證機構撤銷,并書面通知申請人。如果您或者家人、親友的情況比較復雜,需要法律服務,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多少分貝為噪音擾民
2021-02-16公司法和企業法有什么區別
2021-02-06離婚協議的內容有哪些?離婚協議怎么寫
2021-01-31仲裁協議應當具備什么內容
2021-01-24長沙市住房公積金最低標準是什么
2021-02-07遺囑可以寫進離婚協議嗎
2021-01-04房屋產權辦理手續是怎樣的
2021-02-10怎么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29臨時搬運是否構成勞動關系
2021-03-25上傳侵權的網絡視頻由誰擔責
2020-11-21公司是否可以單方面給員工降薪
2020-11-12人壽險的投保額怎么計算
2020-12-27保險金賠付可否根據約定由第三人代為履行
2020-11-12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具體是指誰
2020-11-15最高法院出臺司法解釋規范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內容是什么
2021-01-03車險理賠的程序怎么走
2021-02-19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會被公布嗎
2021-03-14保險公司免責情形要如何適用
2021-02-24保險公司可以以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拒賠嗎
2021-02-09最高法民二庭負責人解讀保險法解釋(二)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