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逃逸構成的要件是什么
時間上當事人知道已經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主觀上是為逃避法律責任;已經離開交通事故現場。只有具備上述三個條件,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否則,認定當事人離開事故現場就是逃逸難免過于嚴格,同時于法無據,于情不合。
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2、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觀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從刑法理論來看,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對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認定。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是最高院的《解釋》中規定了在五種情形的基礎上而逃跑的行為。
如果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雖有交通違規行為但該違規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或者行為人在交通事故中僅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或者交通行為在所造成的結果尚未達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標準的,或者在負事故全部責任或主責的情況下僅致1人重傷,但又不具備酒后駕駛、無執照駕車、無牌照駕車《解釋》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為人事后有逃逸行為,也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
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
什么叫交通肇事行為
交通肇事行為是指交通事故當事人在交通事故中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力,造成死亡,或侵犯公私財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不構成交通肇事罪,尚不夠刑事處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等應當給以交通管理處罰的行為。
綜上所述,在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同時也會被認定為違法犯罪的行為,會承擔更嚴重的討厭后果,但是在認定的時候會肇事者其主觀方面的動機,滿足主觀肇事逃逸的條件才會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賠償
肇事逃逸審車不過應該如何處理?
交通肇事逃逸罪判刑幾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作社債務誰承擔責任
2021-03-20字體二次創作算侵權嗎
2021-01-28什么是商標變更
2021-02-09反擔保成立要什么條件
2021-03-25刑期執行過半就能申請假釋嗎
2021-01-30精神暴力犯罪嗎
2021-01-16是否能索要以往的贍養費
2021-01-17火化證是否屬于死亡證明
2020-12-08離婚調解收取財產分割費嗎
2020-11-10微信聊天記錄能否作為證據
2021-02-28離職補償金標準按照應發嗎
2021-02-15長時間拖欠工資可否追償利息
2021-02-19外貿合同怎么認定簽字效力
2021-01-31什么是保險理財
2021-03-05法律是如何規定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的
2021-03-11在哪些情況下保險責任可以免除
2021-01-22保險公司定損太低,該怎么辦
2020-12-06保險受益人能否更改
2021-02-14可以提前取出養老保險金嗎
2021-01-26保險原則包含哪些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