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我國規定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為了響應國家城市規劃區域的需要,對于占用村里土地的會給予征地補償款,但是征地補償款是發放到農村的集體組織手中,因此就有很多村民有疑問,是不是村里不分征地補償款?
一、村里不分征地補償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實踐中,農民的土地被征用后,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都是支付給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組)。而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組)通常將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揉在一塊,分配給村民,后再統一調整本村(組)農業承包地。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性質,決定了農村集體土地征地補償款是對全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補償,土地共有人應共同享有,土地征地補償款的分配,就應由全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共同參與分配,這與法律規定的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性質是相一致的。那么,依何標準來確定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資格呢?
在實踐中,一般有以下幾種主張:
①戶口說,認為只要戶口在該村(組),就享有該村征地補償費用的分配權。
②事實主義說,認為只要是長期在本村(組)生活,就應當享有征地補償費用的分配權
。③生活來源說,認為只要是以土地耕作收益作為個人主要生活來源,就享有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既要反映征地補償費的本質,又要有利于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由于很多農村沒有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財產由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進行管理,這種情況下,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也就是本村(組)的村民。筆者主張,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依據一般應以戶籍為原則,但戶籍又不是唯一依據,還應結合地權進行考慮。如果某人戶口在本村(組),只要他(她)的農民身份沒有改變,依附于村(組)集體土地,他(她)必然享有集體土地的地權,他(她)就是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團體里的一分子,他(她)就和其他集體成員一起,成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他項權主體的一部分,就應該成為征地補償費的受益權主體。
二、怎么解決農村征地補償款的分配糾紛
當前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突出表現、處理原則、解決辦法:
當前,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突出表現在于村委會或村民小組擅自決定分配事務,對出嫁女、招婿、喪偶、離異及繼子女、大中專在校生、義務兵等處理不當。筆者認為,處理此類案件時既要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權,也不能剝奪公民的財產權,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村民的自治權并不能對抗公民的生存權和財產權,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土地補償款既具有生存利益性質又具有財產權性質,該權利非法律不得剝奪。因此,村委會、村民小組在決策時必須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七條所規定的程序提請村民會議討論,其無權擅自作主。村民會議作出的決策亦必須符合該法第十九條所規定的民主原則和第二十條規定的合法原則,應明確村民享有同等待遇。具體地說,應該遵守以下原則:
1、民主議定原則和合法性原則。村民自治必須是真正的大多數村民的集體意志,而不是某個人或某些少數人的意志,且該意志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一些農村部分村民的土地收益權得不到保護,與人們對村民自治的模糊認識有很大的關系,其所依仗的就是村民自治制度所賦予的一些權力,其實這是對村民自治權力的濫用。在一個民主和法治的國家,任何形式的自治都不能同國家的依法行政相違抗,任何形式的自治章程都不能同國家的法律相抵觸,任何形式的社區民主決定都不能損害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那些同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相抵觸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民主決定都是自然無效的。村民自治必須在民主和法治的軌道上才能獲得健康發展,必須做到既要充分發揚民主又要遵守法律。
2、平等原則。在進行征地補償款分配中,要充分保障每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村民享有平等的待遇,正確地處理利益關系。之所以會出現剝奪少數成員或村民征地補償款分配的收益權,主要受經濟利益驅動的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每次的收益和征地款分配總量是恒定的,為了更多的分配集體收益,惟有通過減少應分款人數來實現多數村民的最大利益化,因此,公正、公平地分配征地款是保障每個成員或村民享有土地收益權的前提。
3、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集體成員在享有分配利益的同時要考慮其對集體所盡義務的大小,做到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公平合理地分配征地款。
在明確了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受益主體和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處理原則后,對當前農村征地補償款分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合理的予以解決:
1、關于嫁城女及所生子女的問題。與城鎮職工、居民結婚的農村婦女(嫁城姑娘),由于政策規定不能到男方落戶的,且居住地也未遷離、享有地權的,應當保證其享有村民同等待遇。其所生子女是農村戶口的,屬有地權主體,應與其母等額分配。
2、關于入贅婿的問題。對于入贅婿及其所帶的子女,只要戶口已遷入,且居住在當地,其遷出地已不享有地權的,應保證其享有村民同等待遇。
3、關于離婚或喪偶的婦女的問題。婦女離婚或喪偶后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戶籍仍在當地,且原居住地村(組)保留其原有地權的,應與本村村民等額分配土地收益;若不在原居住地生活、其新居住地地權尚未落實的,原居住地所在村(組)應保留其地權,并與村民等額分配收益。
4、關于農村五保戶收養子女的問題。對依據《收養法》辦理了相關手續,已在當地村組落戶的養子女,也應與村民等額分配。
5、關于農業戶口入學的大、中專在校學生的問題。農業戶口入學的大、中專學生以及畢業后未就業前,因就學已將戶口從農村遷出,但從經濟來源看,家鄉地權仍是他們主要的依賴條件,為確保學生能完成學業,可當有地權看待,應與村民等額分配或適當分配。
6、關于進城打工人員的問題。進城打工人員,戶籍仍在當地,仍依附于村集體土地,而不是對地權的放棄,打工是為了掙錢彌補生產和生活所需,不能取消村民待遇,必須與本村村民等額分配。
7、關于超生子女的問題。對于違反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的子女,如已接受處罰,并已執行到位、戶口已登記的,應當給予地權,與村民等額分配
8、關于服現役的義務兵的問題。凡農業戶口的服現役的義務兵,不能停止其受益分配;如在部隊一旦提干或轉志愿兵,有了固定工資,應停止其受益分配。
根據律霸小編了解到村里不分征地補償款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實際這是按照具體情況去分析的,一般征地補償款和安置補助費是一起發放到農村集體組織管理,接著由農村集體組織根據村里農民被占用土地的實際畝數分配到相應的補償款和補助費用的,所以大家不需要擔心不分征地補償款這一情況。
政府征地程序的最新規定有哪些?
征地補償費發放時間是多久
關于征地拆遷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察在實習期的能不能給處分
2021-02-19網吧單位違法如何處罰
2020-11-147萬的車輛的保全費收取多少
2021-01-21怎么限制探望權的時間
2021-03-09對強制執行費用不服的如何確定管轄
2021-03-15有關產品質量責任保險的爭議處理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4人身保險合同保險利益有怎樣的特征
2021-01-07在被保險人同意的視角下談贈與人身保險合同
2021-02-27保險合同生效 意味著保險責任的開始嗎
2020-11-18保單是假的,由誰負責
2021-01-14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1-02-02責任無法認定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1-03-12車禍后的賠償是不是保險公司決定的
2021-03-08保險經紀人的民事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2-13在房子上刮下來一板磚把車砸了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18如何確定保險價值
2020-12-24承包合同約定安全事故由一方承擔是否有效
2021-03-25內部承包合同具備哪些效力
2021-01-31土地轉讓合同需要批準嗎
2020-11-17養殖場關閉禁養的拆遷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