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商業詆毀行為
(一)其行為主體必須是經營者行為人具有經營者的身份是認定侵犯商譽權行為的重要條件之一。
即只有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的行為才構成該類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非經營者實施的侮辱、誹謗、詆毀的行為則以一般侵權論。這一構成要件反映了現代各國主要是從競爭法的角度來保護商譽權。《巴黎公約》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示范法草案》,均將商譽侵害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英美法系國家為商譽權提供仿冒訴訟與其他特殊訴訟的救濟方式,其主體指向概為經營者。
(二)其行為的主觀方面為故意而不是過失行為人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是以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競爭能力,并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為目的,通過捏造、散布虛偽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惡意的詆毀、貶低,因此,故意行為才構成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從過錯心理方面來分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商譽的結果(認識因素),但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商譽毀損的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因素),行為人的這種主觀故意性是明顯而確定的。當然,經營者也可能因過失造成對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損害,并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但這種行為并不構成商業詆毀,這是基于不構成競爭法體系中規定的侵犯商譽權之行為的條件所決定的。
(三)其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或者對真實的事件采用不正當的說法,對競爭對手的商譽進行詆毀、貶低,給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后果。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關于反不正當競爭示范法所作的概括,侵犯商譽權的行為分為兩種:一是采取虛假說法的行為,即憑空捏造或散布有關他人商譽的、與其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事情,包括無中生有的編造,也包括對真實情況的惡意歪曲。另一種是采取不當說法的行為,即不公正、不準確、不全面地陳述客觀事實,意在貶低、詆毀競爭對手的商譽。
以上便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您問題復雜,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財產保全對被告影響大嗎
2021-02-27“對賬單”的法律效力如何
2021-01-30單方簽名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26全款公寓房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1-24婚姻自由原則的內容
2021-01-18欠款房咋交易律師為你支招
2021-01-13民間房產抵押借貸流程
2021-01-03未取得預售許可時簽訂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13公司必須要和員工簽勞動合同嗎
2021-03-23公司注銷勞動合同是否自動終止
2020-12-28認定勞動關系的存在可依據哪些憑證
2021-03-14工程承包人自行投保的范圍怎樣確定
2021-03-12佛山市某宗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27出車禍對方跑了保險可以拒賠嗎
2021-01-27保險代理人跑了如何要回保險費
2021-03-23選擇保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2020-11-29海上貨運保險利益案例
2021-03-01新農村建設拆遷的主體是誰
2021-01-03公司注冊地拆遷有否賠償
2020-12-07外嫁女、外來媳婦應不應該得到拆遷補償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