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詆毀是什么
(一)其行為主體必須是經營者行為人具有經營者的身份是認定侵犯商譽權行為的重要條件之一。即只有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的行為才構成該類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非經營者實施的侮辱、誹謗、詆毀的行為則以一般侵權論。這一構成要件反映了現代各國主要是從競爭法的角度來保護商譽權。《巴黎公約》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示范法草案》,均將商譽侵害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英美法系國家為商譽權提供仿冒訴訟與其他特殊訴訟的救濟方式,其主體指向概為經營者。
大陸法系國家更是主要適用競爭法保護商譽權,因此要求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必須存在競爭關系。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于1998年作出司法解釋,從主體要件方面明確了商業詆毀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區別,并且具體指出,新聞單位或者消費者因為對經營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失當,甚至借機誹謗、詆毀、損害經營者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由此可見,新聞單位、消費者與商譽權的主體之間沒有競爭關系,不互為競爭對手,所以不能作為商業詆毀行為的主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情況下經營者是自己實施對競爭對手的商業詆毀行為,但有時經營者也可能不是自己實施此種行為,而是利用他人加以實施。他人既可能是其他同業經營者,也可能是非同業經營者或非經營者的社會組織或個人。例如,會計、審計、質量檢驗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及消費者個人等等。如果這些組織或個人與經營者之間就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有過共謀,即存在主觀上的共同故意,他們就應與該經營者一起對該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二)其行為的主觀方面為故意而不是過失行為人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是以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競爭能力,并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為目的,通過捏造、散布虛偽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惡意的詆毀、貶低,因此,故意行為才構成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從過錯心理方面來分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商譽的結果(認識因素),但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商譽毀損的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因素),行為人的這種主觀故意性是明顯而確定的。當然,經營者也可能因過失造成對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損害,并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但這種行為并不構成商業詆毀,這是基于不構成競爭法體系中規定的侵犯商譽權之行為的條件所決定的。
以上便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您問題復雜,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中侵權人應當怎樣賠償被侵權人
2020-12-29未約定保證方式保證人要還錢嗎
2021-01-28租房合同和收據都丟了怎么辦押金
2021-01-23中國公民能不能在外國結婚
2021-03-02子女死亡父母能領到贍養費嗎
2021-01-30南京辦理勞動關系轉移的備案新政是怎樣的
2021-02-09賣車合同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1如何證明員工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13競業限制協議效力無效的規定是啥
2021-02-19《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后人民法院受理 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新
2020-11-19離職后利用公司的商業機密合法嗎
2021-02-01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種類
2020-12-11從本案談保險合同中格式條款的規范和認定
2021-02-15學生溜出校園被車撞身亡 “校方責任保險”應否理賠?
2021-02-03火災保險賠償賠償標準
2020-12-25保險合同采取的形式包括什么
2021-03-15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的索賠方式有哪些
2021-02-08保險合同的有效條件是什么
2021-02-26保險代理人可以全權代理保險人嗎
2021-02-09集體林權流轉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