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與教唆犯的界定
一、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如果二人以上事先同謀,事中有人沒去實行犯罪,也按共犯處罰。
二、教唆犯
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
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間接正犯。例如,乙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且精神正常,如果甲教唆乙殺人,甲便是教唆犯;如果甲教唆乙盜竊,甲則是間接正犯(刑法第17條第2款)。
2、必須有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實質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為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進而實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為,則教唆行為與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構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實施了教唆行為,但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則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不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教唆行為的形式沒有限制,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示意性的動作(手勢、眼神等)。教唆行為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勸告、囑托、哀求、指示、利誘、慫恿、命令、威脅、強迫,等等。但如果威脅、強迫達到了使被教唆人喪失意志自由的程度,則成立間接正犯。教唆行為必須是唆使他人實施較為特定的犯罪的行為,讓他人實施完全不特定的犯罪的,難以認定為教唆行為。但是,只要所教唆的是較為特定的犯罪,即使該犯罪的對象還不存在,而是以出現對象為條件的,也不失為教唆行為。例如,教唆懷孕的婦女在分娩后殺死嬰兒的,也成立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成立不要求行為人就具體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
3、必須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來說,教唆犯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故意進而實施犯罪,認識到被教唆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實施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發生。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所介紹的相關內容,如果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或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不妨向律霸網進行在線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概述
2021-03-01行政處罰多久可以取
2020-12-18商業銀行可以轉讓經營許可證嗎
2021-01-17無合同用工超過多久不能追訴
2021-01-23抵押貸款要壓房產證原件嗎
2020-11-13房產證抵押給銀行可以轉賣嗎
2020-12-13終止勞動合同時需注意什么
2021-01-13事業單位勞動糾紛是否可仲裁
2021-01-02商業、供銷系統投保貨物運輸保險若干試行規定是怎樣的
2021-02-06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2-24船舶觸碰碼頭設施的侵權責任和損害數額確認的新思路
2021-01-30惡意重復保險該不該賠
2021-03-23不給臨時工買保險合法嗎
2021-03-19在哪些情況下保險責任可以免除
2021-01-22保險代理人的代理權是如何產生的
2021-02-03保險代理人的不受歡迎型有哪些類型呢
2021-03-11保險欺詐全方位解析
2020-12-30果樹承包合同怎么寫
2020-12-26國有土地出讓后可以增加面積嗎
2020-11-24土地轉讓的稅費都包括什么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