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1、過節日全家聚會吃飯喝酒,其中一個人是開車來的也要開車回去。當他也要再宴會上喝酒時,全家人明知他酒后(沒有喝醉)開車有可能出交通事故,不但不勸阻反而放任他、跟他一起喝酒。結果此人開車回去的途中果然撞死了人。那么全家人是否都涉嫌間接故意犯罪呢?犯什么罪?全家人都要接受刑罰嗎?
2、某人為了殺丈夫換配偶,采用投毒方式。做了丈夫最喜歡喝的湯,并放了毒藥。晚上丈夫吃飯時沒想到自己的朋友也來了。丈夫喝湯時自己的朋友也跟著一起喝,明知自己的朋友喝完后也得死,但是殺丈夫的心強,于是放任了自己自己朋友喝湯,結果丈夫和自己朋友事后都死了。那么當妻子的對殺丈夫的主觀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對害了自己的朋友呢?
3、第2個案例中妻子做完湯后晚上沒在家吃飯,可是沒想到丈夫的朋友也去了。結果丈夫的朋友由于也喜歡喝此湯,(在丈夫的邀請下)把此湯都喝了,結果丈夫沒死,丈夫的朋友卻死了。由于妻子不可能知道丈夫的朋友會來,并把毒湯都喝了。那么妻子還涉嫌間接故意犯罪嗎?
律師解答:
1,不屬于犯罪最多只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對于交通肇事人之外的其他人來說,他們根本沒有實行行為,當然不可能構成犯罪,勸酒時的故意與此無關聯。
2,前者是直接故意后者是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明知可能或一定會發生危害結果,而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間接故意是明知可能會發生危害結果,而放任危害結果發生
3,此時妻子不屬于間接故意的主觀心理
相關法律知識:
在認識特征上,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態度。如果行為人明知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仍決意為之,就超過了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范圍,應屬于直接故意。在意志特征上,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是指在當時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是否發生不能肯定,危害社會的結果不是行為人實施行為的目的所在。行為人既不是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結果不發生。行為人之所以要實施犯罪行為,目的在于追求這種危害社會結果之外其他結果。因此,行為人對行為將會發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即結果發生也可以,不發生也無所謂,兩種結局都不違背行為人的意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本科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生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并獲得“西南政法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楊玲律師理論功底扎實,視野開闊、邏輯嚴密、作風穩健,擅長民商法(合同糾紛、勞動爭議、婚姻家事糾紛、人身侵權等)、刑事辯護。從業以來成功代理多起爭議標的額大、法律關系復雜、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訴訟案件。以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戰經驗、嚴謹的工作作風、嫻熟的辦案技巧深受委托人的信賴好評。楊玲律師堅持在專業領域深入研究探索,以期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房屋強拆報警有用嗎
2021-03-26行政相對方的義務是什么
2021-01-21公司法人變更的費用要多少錢
2020-11-232020年上海專利申請詳細步驟是怎樣的
2020-11-26宅基地贈與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1-03-102020交通肇事賠償標準
2021-02-26違建立案了能撤銷嗎
2021-03-06離婚協議里的賠償金多久有效
2021-02-21口頭協議和合同哪個會更好
2020-12-19違反競業限制會坐牢嗎
2020-11-10拘役是否要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1人身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0-12-09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如何確定管轄
2021-01-21新《保險法》的溯及力問題
2021-01-12超48小時報案保險公司不理賠
2021-01-13輕微傷保險公司賠付還要額外賠付嗎
2021-01-05單位沒按勞動法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0-11-08如何確定建筑工程一切險保險期限屆滿
2020-12-06保險法解釋二的出臺,對司法實踐更具有操作性了
2021-03-22土地承包的的程序是怎么進行的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