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作偽證的處罰是什么
犯偽證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偽證罪主體的探討
一、對合性犯罪中的偽證主體
對合性犯罪是指基于雙方的對向行為合力才能完成的犯罪。賄賂犯罪即是典型的對合性犯罪。這種犯罪形式決定了行賄人和受賄人無論哪一方以證人的角色出現,其在證明對方犯罪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犯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取不自我歸罪的原則,除非對其作證內容所涉及的罪行給予豁免,否則任何人均享有不自證其罪的特權。因此,在行賄受賄犯罪中,如果行賄人作虛假陳述,要么追究其偽證罪責,要么追究其行賄罪責,不會發生兩罪同時追訴的情形。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不自證其罪權未作規定,筆者認為不能同時以兩罪追究行賄人的刑事責任,理由是:行賄人的行為既已構成行賄罪,檢察機關就應將其與受賄人一并起訴。在這種情況下,行賄人作為同案被告人不構成偽證罪,因為被告人對自己的罪行不負證明責任,不能將行賄人的翻供認定為偽證行為;如果檢察機關認為行賄人的行賄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可以免除刑罰的,則應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行賄人在受賄案件中是以證人的身份作證,如其作偽證則應追究其犯偽證罪的責任。
二、被害人能否構成偽證罪
針對被害人的偽證行為,我國刑法規定有誣告陷害罪,但此罪只適用于被害人在向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告發他人有罪時作偽證的行為。而對一般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接受司法機關調查時作偽證的行為能否以偽證罪追究刑事責任,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證人不包括被害人,另一種觀點認為對證人應作廣義理解,被害人包括在內。筆者認為,被害人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成為偽證罪的主體,理由是:(1)僅以誣告陷害罪不足以完全懲治被害人的偽證行為。誣告陷害的行為只發生在刑事訴訟開始前,通常是捏造整個犯罪事實,犯罪目的是陷害;而偽證罪中的偽證行為則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通常捏造的只是案件事實的一部分,犯罪目的既有陷害也有包庇。實踐中,不僅存在被害人誣告陷害的情況,也存在被害人在訴訟過程中故意擴大或縮小案件事實的情況,這兩種行為均對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和公民的人身權利造成了侵害,均應追究刑事責任。(2)證人有廣義、狹義之分,西方國家一般將被害人納入證人范疇。我國刑事訴訟法在規定證據種類時雖然將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分列,但第四十八條在確定證人范圍時卻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該條規定并未將被害人排除在證人之外,而是表明證人的實質條件是“知道案件情況”,就此而言,被害人和證人并無本質的區別。
偽證行為中的“虛假”的判斷
我國新刑法將偽證罪的犯罪行為具體規定為“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究竟此處的“虛假”作何理解?外國刑法理論界中對此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客觀說,一種主觀說。客觀說以陳述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真實性為標準,認為本罪的設立在于保障司法活動的正確性,陳述的內容與客觀事實有出入,那么陳述就是虛假的,即使陳述人主觀上故意作虛假陳述,但只要不違反客觀真實性,沒有實際危害結果,陳述就是真實的。主觀說則認為判斷陳述內容是否虛假,并不取決于陳述內容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而決定于陳述者主觀上是否將他所經歷的事實作準確無誤的陳述,如果這樣則認為陳述是真實的,即使與客觀事實不符,也是真實的。反之,如果陳述是違反所經歷的事實的,即使陳述內容符合客觀事實,也是虛假的。
比較分析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說,客觀說將客觀真實性作為唯一的標準不符合刑法理論的基本原則。假如陳述人的陳述與客觀真實并不一致,但是是其所了解的情況與本身理解的真實反映,這一情況下陳述人沒有作虛假陳述的故意,不可能構成偽證罪的。而主觀說在陳述人的陳述違反其經歷事實的情況下,即使其陳述與客觀事實相一致,陳述人之陳述也是虛假。但在這一種情況下,陳述人之行為客觀上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也就不具有可懲罰性。因此,判斷偽證行為虛假,應該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即行為人主觀上有虛假的故意,客觀上也進行了虛假的陳述,只有這樣才能認定行為人之行為是虛假的。
偽證行為的目的
從我國刑法對于偽證罪的規定可以看出,行為人的行為構成偽證罪有兩種情況:一是主觀上意圖陷害他人,客觀上故意作虛假證明;二是主觀上意圖隱匿罪證,客觀上故意作虛假證明。從實踐中看來,我國刑法對于偽證罪的規定存在內在的不足。從根本而言,作偽證的目的不過是致人以罪和使犯罪人脫罪這兩種。企圖致人以罪就是前述的偽證罪的第一種情況“意圖陷害他人”,使犯罪人脫罪就是前述的偽證罪的第二種情況“隱匿罪證”。雖然這是偽證者的主觀目的,不過,如果將其作為偽證罪的主觀方面在刑法中界定出來,就會在司法認定中引起問題。例如:就偽證罪的第二種情況而言,當刑法將“隱匿罪證”作為偽證罪的主觀方面的構成來規定時,就將偽證罪與偽證人企圖證明的犯罪聯系了起來。也就是說,只有當偽證所針對的犯罪被法院認定之后,偽證罪才成立。所以,這種聯系本身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不過在某些情況中它使偽證罪難以認定。
偽證行為客觀上來說是一種妨礙司法秩序的犯罪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偽證行為人的行為只與其是否故意作偽證有關,至于這種故意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會使這種行為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如果將偽證罪的客觀方面以“對司法機關不實陳述”為要件,主觀方面只以行為人“故意”實施偽證行為為要件,應更符合偽證罪的實際。國外的一些立法提供了相應的借鑒。《法國刑法典》第434-13條規定:“向任何法院或者向任何執行另一法院之委托辦案的司法警察官員宣誓作偽證的,處5年監禁并科50萬法郎罰金。但如作偽證的人在預審法院或判決法院作出終結審判程序的裁定之前,自動撤銷其證明者,不罰”。《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31條規定:“(1)、在適用第(3)款之前提下,任何人明知其陳述不實,仍意圖誤導,以誓言或莊嚴聲明,宣誓書,莊嚴聲明或證詞或口頭形式,面對經合法授權可聽取證據者作不實陳述,為偽證罪。(2)、無論是否于司法程序中作出第(1)款述及之陳述,第(1)款均適用。(3)、對未經法律特別許可,授權或要求的作證者作出第(1)款述及之陳述,第(1)款不適用”。上述國家關于偽證罪的規定,都以偽證者“宣誓偽證”或“不實陳述”作為偽證罪的客觀方面,以偽證者故意作偽證為其主觀方面,從而不將其與偽證所針對的犯罪相聯系。法國刑法還規定偽證人自動撤銷偽證的,不罰,以鼓勵偽證者自動承認其偽證行為,免除了偽證人在作偽證之后的兩難處境。
從法理而言,偽證是妨礙司法活動的行為,在界定偽證罪時將其與偽證針對的犯罪區分開,這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于原告作偽證的處罰方式問題。證據在案件的審判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案件的審理必須要有證據來說明事實的真相,這樣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決結果,所以我們要出示合法的證據,不能做偽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給別人做擔保算負債嗎
2021-03-10滴滴拒絕接受監督的危害處罰是怎么樣的
2021-02-10合同債權質押的要點有哪些
2021-01-15足療店員工賣淫老板不知情有責任嗎
2020-11-20學生在學校被同學弄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15勞動監督與監督檢查的區別是什么,勞動監察大隊的職責有哪些
2021-02-27意外保險屬于遺產嗎
2020-11-15火災意外險如何賠償
2021-01-04團體意外傷害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14再保險合同之法理構造是怎樣的
2021-01-09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以騙取保險金為目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2021-03-08財產保險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2021-03-13保險公司為什么拒絕賠償
2021-02-06車輛被毀,保險公司按保險金額賠償
2021-02-09“快處快賠”理賠:五大流程
2021-02-20保險合同終止多久可以復效
2020-12-26保單的轉讓與質押規定
2021-01-1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利與弊
2021-01-12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年限是多久
2021-02-12誰可以申請土地出讓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