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斗毆其實完全就是當事人將自己心目當中積壓的怨氣通過這種較為沖動的行為宣泄了出來,可是打完了以后,施暴者就很有可能從原來的受害者轉換成為被告方,這種角色的變換完全是由于施暴者本人特別不理智的行為造成的。而且有很多人都特別好奇的一個問題是在我國一般斗毆拘留在哪?
一、在我國一般斗毆拘留在哪?
治安拘留畢竟是一種行政處罰,不會象犯罪嫌疑人關押在看守所一樣嚴格。
2、涉嫌犯罪應該關押在當地看守所。刑事拘留最長是37天。在這期間不逮捕的會變更強制措施或者放人。
法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在特殊情況下,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
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
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書后的七日以內,作出批準逮捕或者不批準逮捕的決定。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釋放,并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于需要繼續偵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二、打架斗毆的法律責任
如果是輕微傷,不會面臨刑事處罰;如果造成輕傷,你有可能面臨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規定:“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如果造成輕傷以上,就構成故意傷害罪,要判刑的。按照下面的條款判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對本罪的認定和處罰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行為人有非法故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是構成本罪的關鍵。對此應注意以下兩點:
(1)傷害行為的非法性是構成本罪的前提。如果傷害行為是合法的,如正當防衛或者緊急避險過程中造成一定傷害的,則不構成犯罪;
(2)本罪故意傷害的必須是他人的身體健康。自傷行為不能構成本罪,特殊情況下可能構成其他罪,如軍人戰時為逃避軍事義務自傷身體的,應按照刑法第434條的規定,以戰時自傷罪論處。
2、構成本罪的傷害程度限于輕傷、重傷、傷害致死三種情況。輕傷以下的輕微傷和一般的毆打行為,不能構成本罪。至于重傷、輕傷、輕微傷區分的標準,應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人體重傷鑒定標準》和《人體輕傷鑒定標準(試行)》的規定為.
3、 本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因傷害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致人重傷或者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年齡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致人輕傷的,則須已滿16周歲才能構成本罪。
4、 對于刑法明確規定以其他罪論處的故意傷害行為,應按照刑法有關條款定罪處罰,而不能以本罪論處。
5、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另外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犯本罪的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因為斗毆被拘留是分為治安拘留跟刑事拘留這兩種情況的。如果斗毆是被按照一般的治安拘留給處置了的話,那么會關押在當地縣城的拘留所之內,可是斗毆如果是被刑事拘留的話,那就是拘留在看守所的,拘留在看守所的這段期間家屬不能探視,等到將來判刑了以后要關押在監獄當中。
最新打架斗毆的處罰規定
聚眾斗毆罪辯護詞
對打架斗毆處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肇事罪可不可以要求取保候審
2020-11-17明星cos經典形象被告侵權,如何界定侵權
2020-11-14沒有責任認定書能起訴嗎
2021-03-25沒有辦理離婚登記簽訂的離婚協議財產分配有效嗎
2020-12-06傷殘鑒定費用是由誰支付
2020-11-19公司賬戶可以上個人名下嗎
2020-11-10自動順延的合同如何終止
2021-03-15什么是回購房
2021-02-20光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10勞動合同終止爭議的解決方式是什么
2020-12-29競業限制單方簽字生效嗎
2021-03-05如果企業沒有參保,發生工傷事故農民工該怎么辦?
2020-12-11應屆生實習期簽什么合同
2021-03-03實習期獨自駕車上高速發生追尾
2021-03-16投保一定能獲得賠償嗎
2020-11-08交通肇事跑路保險能賠嗎
2020-12-29建立保險保障基金的管理方法
2021-01-01保險合同無效有什么原因和后果
2021-02-06保險合同成立后誰有權解除合同
2021-03-01保險公估人的職能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