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法中訴訟時效的中斷條件有哪些?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于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系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
1.起訴。即權利人依訴訟程序主張權利,請求人民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起訴行為是權利人通過人民法院向義務人行使權利的方式。故訴訟時效因此而中斷,并從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時重新起算。
2.請求。這里指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作出請求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這一行為是權利人在訴訟程序外向義務人行使請求權。改變了不行使請求權的狀態,故應中斷訴訟時效。
3.承諾。即義務人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直接向權利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基于義務人認諾所承擔的義務,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重新得以明確,訴訟時效自此中斷,并即時重新起算。認諾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部分清償、請求延期給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擔保等。
二、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
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生后,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中斷事由存續期間,時效不進行,中斷事由終止時,重新計算時效期間。但如何確認中斷事由的終止,因事由的性質有別而有所不同:
(1)因請求或同意中斷時效的,書面通知應以到達相對人時為事由終止;口頭通知應以相對人了解時為事由終止。在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后,權利人再次請求或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
(2)因提起訴訟或仲裁中斷時效的,應于訴訟終結或法院作出裁判時為事由終止;權利人申請執行程序的,應以執行程序完畢之時為事由終止。
(3)因調解中斷時效的,調處失敗的,以失敗之時為事由終止;調處成功而達成合同的,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為事由終止。
訴訟時效是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時首先要認定的事項,對于訴訟時效屆滿的情況下,司法機關是可以不予受理相關的案件的,這時原告可以就經濟財產糾紛案件中的導致訴訟時效中斷的提供給司法機關,并使得該訴訟案件重新具備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中斷司法解釋內容是什么?
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都有哪些
最新訴訟時效中斷的計算方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代持股協議需要包含哪些內容
2021-01-08土地管理法有哪些內容
2021-03-18治安處罰追訴的時效是多久
2021-02-02寬帶賬號密碼是否屬于“公民個人信息”
2021-01-11驗資戶的資金如何轉出
2021-03-09股東不配合公司如何分立
2021-03-06哪些情況下可以中止行使探望權
2020-12-29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仲裁委裁決下來養老,單位仍然不給怎么辦
2021-03-22交通肇事逃逸認定書要幾天才能出來
2021-02-27勞務派遣行政許可申請書怎么寫
2020-12-10打人沒有證據能立案嗎
2021-02-15夫妻不和想離婚怎么辦
2020-12-29集資房沒有購房合同能買嗎
2020-12-30競業限制補償金有哪些規定
2020-11-14暫時失去意識致人損害是否應當賠償
2020-11-18產品責任的成立要具備哪些要件
2021-02-12保險合同的效力變更包括哪些
2020-12-19人身保險理賠辦理步驟是什么
2021-01-09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是怎樣的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