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是一個法治社會,如今法制化程度在不斷的增強,法制教育也是從小抓起,在中小學教育中法制教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是近幾年出現的大學生犯罪行為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同時也給與了很多家長一些啟示與思考,那大學生死刑事件的啟示是什么?下面就詳細介紹。
1、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的行為。法律賦予我們的生命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非經人民法院判處死刑而剝奪他人的生命就屬于非法。故意殺人的,最高是可以處以死刑。所以,縱觀這兩起惡性事件,倘若拋開當事人的身份標簽,人們就會發現,在這兩個犯下惡行的年輕人身上,存在著一種共性的東西:那就是他們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缺乏敬畏就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在他倆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視的,生命甚至是可以隨意剝奪的。缺乏最起碼的“敬畏生命”觀念,也許,這才是社會真正的可怕之處。悲劇不止,源于“敬畏生命”缺失,我們整個社會應該來反思這種缺失。應當看到的是,造成這種缺失的根源,不僅在于書本上讀不到“敬畏生命”的文字,更在于現實中到處是“漠視生命”的事實。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現實。不能忽視對青少年的感恩與敬畏教育。正因為缺乏了感恩與敬畏教育,今天的很多青少年對父母和對社會都不懂得珍惜,對生命更不懂得珍惜。這也是青少年殺人、傷人事件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
接二連三的悲劇告訴我們,是到了該對此徹底反思的時候了。懇求政府、受害人給自己一個重新改過的機會的悔過書、道歉信也好,最后陳述也罷,都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為時已晚。請求的也許根本不可能給予自己的原諒。不得不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來賠罪,人生就這樣無價值的落幕了。另外,一些孩子在做出極端選擇之后,很容易傷害到父母甚至危害到社會。父母、家人的傷害永遠也無法撫平。這些,都是因為從小就缺少一種“敬畏”教育,不知道自己應該敬什么,應該畏什么。知道社會上有些事情是需要去畏懼的,不能觸碰,否則就會觸碰到法律。
2、道德意識淡薄。
西安音樂學院的高材生藥家鑫因故意殺人被執行死刑后余波未平,緊接著復旦大學的兩名高材生,一個因毒誘發重癥而撒手人寰,另一個因投毒淪為階下囚,等待著他的很可能是極刑。藥家鑫、林森浩他倆都是在校大學生,在校大學生本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驕子,心靈應當是純潔無暇的,但是藥家鑫在面對一個被自己撞的奄奄一息的弱女子時卻沒有半點憐憫之心,反而為了解除麻煩向她連捅八刀,其喪心病狂可見一斑;林森浩竟因與室友關系不和、生活瑣事,不滿平攤桶裝水費與室友起爭執下毒,尤其是當黃洋中毒后又故意隱瞞黃洋的病因,最終導致黃洋因中毒而死亡。二人都既缺乏“情商”又缺乏“法商”和“德商”。
在追究藥家鑫、林森浩刑事責任的同時,我們不僅要拷問,我們的教育怎么了。藥家鑫、林森浩兩人缺乏最基本的處事能力,法律觀念在哪里?他的道德觀念在哪里?當藥家鑫舉起手中刀行兇的那一刻,當林森浩向飲水機注入毒物的那一刻,他們兩人已經泯滅了良心和人性,已經失去了對現階段殺人償命這個最基本的常識判斷,究其整個兩起事件的發生,諸多深層原因需要大到整個社會,次到每個學校,小到每個家庭成員,包括青少年們進行認真反思。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少家長和學校恰恰忽視了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教育。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專門給孩子從小灌輸自私、貪婪、睚眥必報、揮金如土的可能毀掉孩子一生的惡劣習性。殊不知,如此的惡性教育,最終首先受到傷害的就是孩子和家長。同時,有些學校背離了教書育人這一的基本教育理念,唯成績論孩子的高下,放松甚至忽略了對孩子們的品德和人格教育。從林森浩投毒和黃洋中毒身亡事件表象的背后,以及林森浩供述中,大概可以窺探到兩個年輕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存在的芥蒂。兩個年輕人所謂的矛盾,其實僅僅緣于互相看不上對方的言語以及日常學習和生活習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祈求整個社會、各所學校、每個家庭都能幡然悔悟,深刻認識到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教育實為教育之本源,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了孩子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踏踏實實地盡到自己的本份。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教育已刻不容緩!
3、唯有法治才能終結,唯有法治才能終止。
兩起案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藥家鑫、林森浩該不該判死刑既不應該由潛規則說了算,也不應該由輿論說了算,而應該由法律說了算。
藥家鑫、林森浩的冷漠不是他與生俱來的冷漠,也不是他一個人特有的冷漠。這冷漠就來源于從小所受的教育,來自于不懂底線價值只懂功利主義,來自于“只問自我,不問素質,只問高分,不問能力”的應試教育。檢驗好學校的標準是不能只為培養優秀學生,要看對學生能產生多大的改變。好學校的目標不是讓學生考上大學,而是他們走上社會后能夠堂堂正正地做人,家人對他不會頭疼。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大器,而是讓孩子能夠展示自己的長處,挖掘出他的最大潛能。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和諧。
大學生撞人補刀事件談到揮刀動機,犯罪嫌疑人藥家鑫竟稱是“怕撞到農村的人,特別難纏。”研究生投毒殺室友事件談到投毒動機,林森浩竟稱是因為他在宿舍里聽說黃洋等人說要在“愚人節整人”,覺得黃洋“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標準不一樣”,決定也要“整整他”。而且,還聽說在其他地方也有投毒事件,但最終也不了了之,查無結果。為此他從實驗室里偷取了N-二甲基亞硝胺。“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殺死他,只是想讓他難受,沒想到會這么嚴重。我之所以沒有放棄,可能還是因為性格不夠果斷。”如果林森浩說的是真實的,那么投毒整人的后果,作為一個學醫的研究生應該能想到吧。
道德、生命底線、法治教育不應該缺失;道德是一切法律、心理的底線;善良、愛心、同情是人生底線;道德教育應遠遠高于知識教育;法治教育應該深入人心。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也不只針對所謂“雙差生”進行的。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上大學不應是成材的主要標準。而這一誤區卻深深地根植于部分家長的心中。道德的缺失是子女成才的災難。法治觀念的淡薄是產生罪惡的元兇。沒有信仰支持、沒有道德標準的人,沒有法治觀念的人哪怕鋼琴彈的再好,考試分數再高也是教育的失敗。教子第一定律不是上北大、清華,而是不犯罪,不被犯罪侵害。人不必太聰明,但善惡是非,應該有個最低標準。
藥家鑫、林森浩兩起大學生殺人案件,雖然都經過了一審、二審審結,結果大家都能預料。故意殺人罪是相當惡劣的行為,是應受到法律嚴懲的,古代社會提倡“以一命抵一命”,表明古代社會對于殺人行為的刑罰也是相當嚴格的。但在如今法治社會中,應該依照法律法規定罪量刑。
4、典型的青少年犯罪范疇。
藥家鑫、林森浩案件所暴露的危險是每個青少年、家長以及全社會應該從中深刻反思的。藥家鑫自述平時父親對他要求非法嚴格,一個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會犯下殺人的重罪,在藥家鑫案發生之后,他的父親藥慶衛在微博中說,我平時管教孩子過于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后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罪。而林森浩因成績優異保送復旦大學讀研究生,其成長可謂一帆風順,兩起案件的當事人往往具有青少年叛逆期延后或隱匿的特點,通常缺乏挫折體驗,心理發育往往也不成熟。當下不少青少年的青春期被延長了,提前到來、滯后結束。從這個角度看,這兩起案件屬于典型的青少年犯罪范疇。
藥家鑫、林森浩案已經落幕了,雖然這兩起案件都可能只是個案,但我們卻不能忽視案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學校、家庭的關注和教育,不能仍停留在只關注青少年的學習,而應當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的訴求,提供更多健康的心理能量。青少年自己,所要獲取的也絕不僅是書本的內容和單一的技能,而應當學會充盈精神世界,學會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以冷靜穩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要珍惜生命,要珍愛自由,要學法、知法、懂法。更要始終牢記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而社會更要充當一個積極引導者的角色,讓他們在更為和諧優質的公共秩序中生活。
法制化社會中犯故意殺人的大學生面對的是法律的嚴厲懲罰,一般都是判處死刑,給與人們的啟示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孩子的道德已經缺失,以及缺乏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警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重視這兩個方面,避免悲劇發生。
死緩和死刑的區別有哪些?
最高法關于死刑判決的標準有什么規定?
死刑復核程序中律師有什么作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市房管局關于調整我市住房限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
2020-11-28債權被擔保有哪些數額和種類
2021-03-22法官對于不能在審限內結案的案件如何處理
2021-03-13辦酒廠需要達到什么條件
2020-11-23抽逃注冊資金罪的認定和判刑
2021-01-02違章收到信息多長時間處理
2020-12-29二手房中介要承擔哪些責任
2021-03-20兒子去世,孫子是否有代位繼承權
2021-03-07交通事故財產保全需要擔保嗎
2020-11-13怎樣成立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1-02-11房產證已過戶十年現在有效嗎
2021-02-13哪些情況下解聘職工要給補償
2021-03-18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二)
2021-01-15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生意
2020-12-09辭退職工的要求是什么
2021-01-24團體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08保險合同有效期究竟有多久
2020-11-12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無效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2021-03-03保險合同無效有什么原因和后果
2021-02-06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