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最高人民法院9日下午對外發布《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司法解釋對如贈品不合格能否索賠,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承擔何種責任,網購遭受損失網絡交易平臺如何擔責,如何認定“霸王條款”等諸多司法審判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總共18條的司法解釋將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消費者“知假買假”
不影響維權
在最高法院9日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一位購買者明知超市出售的香腸過了保質期而購買,法院最終判決支持購買者退貨并取得十倍價款賠償金。
司法解釋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對于‘知假買假’請求懲罰性賠償是否予以支持的問題,無論法學界還是審判實踐中都存在不同認識。有的法院支持,有的法院不予支持。這次發布的司法解釋支持了‘知假買假’的索賠,對于統一司法尺度、打擊無良商家、維護消費者權益、凈化食品藥品市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新說。
“但是對于所謂職業打假人,甚至形成的一些公司‘知假買假’,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庭長張*健說,“職業打假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對假冒偽劣行為起到制約、遏制作用,但也可能產生一些道德風險或者市場秩序上的問題。”
商家贈品侵權
擔責“沒商量”
“買一贈一”“有獎銷售”……在市場競爭中,商家經常通過贈送禮品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
楊*新介紹,司法實踐中,贈品因質量問題造成受贈人損害,受贈人往往因為無償取得贈品,沒有支付對價,不作為消費者對待,在賠償問題上通常是減輕生產者、銷售者責任,而不是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對此,司法解釋規定:“食品、藥品生產者、銷售者提供給消費者的食品或者藥品的贈品發生質量安全問題,造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消費者未對贈品支付對價為由進行免責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食品、藥品事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即使是贈品,也必須保證質量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工說,贈品的成本實際上已經分攤到付費商品中,因質量問題造成消費者權益損害的,生產者與銷售者也應承擔賠償責任。
但考慮到消費者獲贈食品、藥品在實質上屬于商家讓利性質,因此司法解釋對于生產者、銷售者承擔責任的條件作了限定,即贈品必須實際出現了質量安全問題,造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才能主張權利。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
明星代言了虛假廣告是否應該承擔責任,一直廣受社會關注。2013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決定,修改后法律就明確規定了虛假廣告代言人的責任。此次發布的司法解釋對此進一步予以明確。
司法解釋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藥品,使消費者遭受損害,消費者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相關規定請求其與食品、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食品藥品是特殊商品,與人民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無論是明星代言人、廣告經營者都有義務去了解其安全問題。而且這也是一種推銷行為,是流通環節的一部分,因此幾方都有責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光說。
那么“連帶責任”應該如何承擔?孫*工解釋,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精神,在連帶責任中,消費者既可一并起訴食品、藥品的生產商、銷售商、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請求其共同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起訴其中一個或者幾個作為被告,由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然后再由這些被告向其他責任主體行使追償權。
網購利益受損
交易平臺或擔責
近年來,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食品、藥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為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司法解釋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食品、藥品遭受損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藥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的真實名稱、地址與有效聯系方式,消費者請求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同時還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食品、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要求其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孫*工解釋,商家入駐網絡交易平臺通常要支付不菲的入場費,具備先行賠付的條件,在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藥品生產者、銷售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時,其應當承擔責任。如果明知侵權而放任自流,網絡交易平臺的提供者則構成共同侵權。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明認為,這樣規定一方面適度分擔了行政監管機關的執法壓力;另一方面也給廣大網購者提供了一條更為便利和有效的救濟途徑。“畢竟相較于向網絡上的侵權商戶索賠,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是更為現實的選擇。”王*明說。
認證機構虛假認證
應承擔連帶責任
孫*工表示,實踐中,消費者與食品、藥品的經營者相比,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一些食品、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以“霸王條款”對消費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此,《規定》第16條規定:“食品、藥品的生產者與銷售者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消費者依法請求認定該內容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請求人民法院認定“霸王條款”內容無效。
此外,司法解釋為遏制食品認證機構進行虛假認證,規定“食品認證機構故意出具虛假認證,造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請求其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食品認證機構因過失出具不實認證,造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請求其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有限合伙持有的股票能否質押
2021-01-07監護制度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26勞動關系轉移函
2021-02-17離職之后三個月才給工資合法嗎
2021-01-21僅約定試用期的勞動合同期滿終止要怎么處理
2020-12-25了解人壽保險的受益人的知識
2021-03-11什么是壽險投保十項須知?
2021-03-02飛機延誤在哪拿賠償
2020-12-13保險經紀人具有哪幾種組織方式
2021-02-28人身保險受益人需要承擔義務嗎
2021-02-25失業保險基金情況是誰監督
2020-11-13保險合同的含義與特征有哪些
2021-03-04在哪些情況下保險責任可以免除
2021-01-22保險投保人與受益人有什么異同點嗎
2020-11-24事故責任認定以后保險公司拒賠怎么辦
2021-03-19保險合同盡到說明義務是否就可以免責
2021-01-26石泉地方政策對土地林地流轉侵權行為有哪些規定
2021-02-13公司拆遷補償申請書
2020-12-06一書四方案到底是主動公開,還是依申請公開
2021-01-04國有土地拆遷中獲得拆遷補償方法是什么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