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都涉及到一個賠償的問題,有的犯罪嫌疑人能夠很好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積極進行賠償,不僅對受害者有益,同時對于自己的判決和量刑也是非常有好處。但是,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認為只要自己不承認所犯的錯誤,就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不用賠償,那么,犯人在法院不認罪是否要賠償對方?
根據法律規定,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如果被告人對一審判決不服的還可以依法提出上訴、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提出申訴。
一、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對于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第二百一十六條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中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出上訴。
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
第二百四十一條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以上就是“犯人在法院不認罪是否要賠償對方?”的具體回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判處一個人是否有罪,是否需要賠償,不是當事人決定的,也不是法官和律師決定的,是根據各種客觀證據和法律條款進行的判定,所以不認罪不是處理問題的辦法,只有積極賠償才是出路。
?
盜竊拒不認罪的認定后果是什么?
在我國關于拒不認罪是什么意思
在我國嫌疑人拒不認罪如何訊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投靠哪些親屬可以落戶
2020-11-28借款協議書有期限嗎
2021-02-27滴滴營運證2020年新規定
2021-01-09解除合同經濟補償應該如何支付
2021-01-06工作多久視為建立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4單位吊銷了勞動關系是否自動解除
2020-12-15經濟裁員能否獲得經濟補償
2021-02-24公益性崗位提前多久提出離職
2021-01-31團體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08貨車連撞3輛豪車續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
2021-03-15保險合同中無須注明的條款包括違約責任和爭議處理
2020-11-26人身保險合同主要采取的限制是怎么樣的
2020-11-08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1-03-04人身保險合同的保險利益對象是什么
2020-11-13如實告知義務對保險合同效力的影響
2020-11-22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差別有哪些
2020-11-20我國關于養老保險的規定具體是什么
2020-11-29保險拒賠怎么辦
2021-02-05保險受益人變更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19車輛索賠須注意免賠率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