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回避
司法人員因與案件或案件當事人有某種特殊關系而不得辦理該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發生偏見,以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審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檢察、審判人員,以及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自行回避:①是本案的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②本人或本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③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④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未自行回避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他們回避。司法人員未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未申請回避時,司法機關有權決定其回避。偵查人員在回避的決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當事人在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均可申請回避,如回避的申請被駁回,可申請復議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回避也有專門規定。關于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自行回避和當事人申請回避的理由,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本相同。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的緊急措施除外。法院應在回避申請提出的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法院應在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如果檢察人員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應當自行回避”;根據這一法定原則,《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十條進一步明確規定,檢察人員在受理舉報和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有前述情形的,“應當自行提出回避;沒有自行提出回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本規則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決定其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其回避”;對于應當回避而沒有回避的現象和人員,2000年7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65次會議通過的《檢察人員任職回避和公務回避暫行辦法》第十六條規定:要“視情節予以批評教育、組織調整或者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
更大的問題還在于,根據法律和最高檢的規定,回避的情形分為三種:主動申請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上級領導和機關要求回避,其中,辦案機關和人員的主動回避被法律置于第一位,也就是說,法律是將這一點作為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的義務來強調規范,意圖約束司法機關自避嫌疑,以確保程序公正。
理由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和勘驗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本案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當事人是實體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只能以當事人的身份參加訴訟,而不能以當事人和辦案人員的雙重身份出現,所以必須回避。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是指本案當事人或訴訟代理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所謂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是指案件的處理結果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審判人員自身的利益。這種利害關系,既可能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也可能是事實上的利害關系。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其他關系,指除上述關系以外的其他關系。比如,與當事私交甚篤的同學、朋友或與當事人積怨很深的仇人、對手,等等。這些關系,只要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就應當回避。
上述三個條件,只要具有其中之一,審判人員即應自動回避,當事人也有權申請他們回避。
以上關于審判人員回避的規定,同樣適用于本案的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從理論上說,適用回避制度的人員是在審判活動中具有一定審判職能或代行某種職能的人,上述人員雖非審判人員,但都擔當或執行本案有關任務,參與案件審判,為確保審判公正,具有法定情形的,亦應回避。
時間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當事人只要在限定時間內提出回避申請并說明理由,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即應暫時停止審理或參與本案的工作,以待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案件正需要采取緊急措施,若因當事人申請回避而停止執行職務,勢必給案件的審理和執行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仍應及時采取措施,但本案其他工作必須暫停。比如有的財產案件,當事人要轉移爭議的標的物,急需采取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即使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審判人員仍應履行職責,迅速果斷地采取措施。
申請回避是當事人享有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應切實保障當事人行使這一權利。法律規定回避制度,是法律的嚴肅性和法制的民主精神的體現,它可以避免案件承辦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偏袒親友,減少徇情枉法現象,保證案件得以公正處理,從而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以保護。
申請書
首部
寫明文書名稱“回避申請書”。
正文
1.申請人的基本情況。填寫申請人基本情況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申請人是自然人的,寫明其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或工作
回避申請書格式
單位和職務、住所。住所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寫經常居住地;申請人是法人的,寫明法人名稱和住所,并另起一行寫明法定代表人及其姓名和職務;申請人是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組織或起字號的個人合伙的,寫明其名稱或字號和住所,并另起一行寫明主要負責人及其姓名和職務;申請人是個體工商戶的,寫明業主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住所;起有字號的,在其姓名之后用括號注明“系……(字號)業主”。
(2)有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的,應列項寫明其姓名、性別、職業或工作單位和職務、住所,并在姓名后括注其與申請人的關系。
(3)有委托代理人的,應列項寫明姓名、性別、職業或工作單位和職務、住所,如果委托人系律師,只寫明其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
2.請求事項
在這一欄內,寫明請求申請回避的人員的姓名,在本案中所擔負的職責。例如負責審查起訴、負責審理工作等,或者在本案中擔任記錄、翻譯或鑒定工作等。明確提出更換該審判人員或鑒定、翻譯、書記人員的要求。
3.事實與理由
在這一欄內,主要寫明其為什么應當回避。
首先,根據有關事實,說明該案的審判人員或者是某個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是曾經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者與本案的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某種恩怨關系等,因此不得參與本案的處理。
其次,應當列舉有關的證據,說明所舉事實是正確的,不是虛構的。
再次,應當引用有關法律條文,說明申請回避書中所闡述的理由是有法律依據的。法律依據的引用,應當具體、全面、準確。引用的法律應寫全稱,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不能寫簡稱,有失嚴肅。引用的法律條文,應當具體到條款項。
尾部
1.寫明致送的人民法院名稱,即分二行列寫“此致”、“人民法院”。
2.在正文的右下方,由申請人簽名或蓋章,申請人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寫明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稱,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亦應簽字。
3.注明具文的年、月、日。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案件審理的審判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在案件當中有存在利益關系的,當事人可以書寫申請回避的申請書,要求法院對相關人員進行回避,以便案件的正確審理。若您的情況比較復雜或是有其他相關問題也可以咨詢律霸網在線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1-01-30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有什么區別?
2021-01-15刑罰轉變為無期是否還能執行
2021-03-01一稿多投的行為違法嗎
2021-01-01債務清償后抵押失效嗎
2021-02-27船舶未解除抵押可以轉讓嗎
2021-02-18不可抗力及違約責任的免除
2020-11-14合同撤銷的條件
2021-02-17外企存在勞務派遣關系是否合法
2021-01-07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包括哪些
2021-02-02老人購買壽險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1-03-06人身保險投保人對哪些人具有保險利益
2020-12-03被保險人過錯的免責條款有哪些
2021-03-21保險合同的除斥期間規定是怎么樣的
2021-01-02投保人因不明白保險合同簽錯了怎么辦
2020-11-26自然災害致人死亡保險公司賠償標準
2020-11-14公眾責任險費率
2021-01-26保險代理人簽訂假合同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16土地承包合同訴狀范本格式是什么
2020-11-25承包集體林地遇拆遷補償款歸誰?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