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問”與治安“傳喚”的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二條規定“需要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接受調查的,經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準,使用傳喚證傳喚。對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詢問筆錄中注明。公安機關應當將傳喚的原因和依據告知被傳喚人。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人,可以強制傳喚。”第八十三條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公安機關傳喚后應當及時詢問查證,詢問查證的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情況復雜,依照本法規定可能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詢問查證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將傳喚的原因和處所通知被傳喚人家屬。”
《人民警察法》(下稱《警察法》)第九條規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于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公安機關批準,對其繼續盤問。(1)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2)有現場作案嫌疑的。(3)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4)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對于被盤查人員的盤問,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24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準,可以延長至48小時。對于批準繼續盤問的,應當通知其家屬或單位,對于不批準盤問的,應當釋放。”
根據這兩個法律的規定,“盤問”與治安“傳喚”的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
法律行為進行的場地不同。
“盤問”必須是在違法行為發生的“當場”開始進行,并可以有條件地在公安機關“繼續”。這是因為“盤問”是在公安機關發現嫌疑人有違法行為需要立即進行盤查的情況下而立即采取的臨時強制措施,所以,必須是在當場進行。
治安傳喚一般是在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結束,當事人離開了行為發生地以后,由公安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要求當事人到公安機關接受調查和詢問。只有對當事人需要實施口頭傳喚的時候才可以當場對當事人進行傳喚。
允許實施法律行為的證件不同。
治安“傳喚”必須使用“傳喚證”,而公安機關的傳喚證是一種法定文件,由辦案人員撰寫對當事人傳喚的理由并報請公安局長簽批后,才可以對當事人進行傳喚。公安機關只有在“當場發現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可以口頭喚。”治安傳喚一般不需要上級機關批準。
“盤問”不需要使用任何法律文件,公安人員只要向當事人出示公安人員的有效證明就可以對當事人進行“盤問”。當需要對被盤查人員繼續“盤問”時,必須經過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的批準。
法律規定應具備的要件不同。
“盤問”必須具備《警察法》)第九條規定的四個條件之一者,公安人員才可以憑有效工作證件對當事人進行“盤問”。
治安傳喚則只能在當事人具有違反治安管理嫌疑行為的情況下,才可以由公安人員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出示傳喚證后對當事人進行傳喚。
實施法律行為的時間限制不同。
治安傳喚應在8小時內結束,對可能受到治安處罰的當事人傳喚最多不能超過24小時,傳喚期限屆滿,公安機關沒有任何可以延期的理由。傳喚結束后,公安機關一般也不得以同樣的事由對當事人重復傳喚。
公安機關對當事人“盤問”在達到24小時仍未結束并需要繼續“盤問”的情況時,可以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準,繼續對當事人進行“盤問”,但對當事人“盤問”最多不能超過48小時。
法律行為的性質及法律調整規定不同。
治安管理中對當事人的傳喚屬于行政管理行為,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規定和授權。如果傳喚行為給當事人造成損害或侵權后果,當事人要求司法救濟,由《行政訴訟法》調整。如當事人要求行政機關賠償,適用行政賠償法律法規和《國家賠償法》。公安人員可以行使的治安傳喚職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所規定的,它面向全民,需要人人了解和掌握。
公安人員對當事人的“盤問”行為,法律只規定是一種公安人員行使職權的行為,這種行為如果給當事人造成損害或侵權后果,沒有規定屬于哪個法規調整。原則上適用《國家賠償法》。公安人員可以行使的“盤問”職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所規定的,它面向全體警察,并不需要每一個公民都了解。
二、“盤問”與刑事訴訟中“傳喚”的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但“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傳喚、拘傳的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根據法律規定,刑事訴訟中的“傳喚”和“盤問”行為有以下幾個不同點:
1、法律行為實施的場地不不同。
刑事傳喚一般都在刑事案件發生后的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的偵察階段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的調查或偵察措施,個別案件公安人員也可以在刑事案件現場決定對犯罪嫌疑進行傳喚,但必須及時履行相應的法律手續。
“盤問”則一般只能在案發當場進行。也就是說,“盤問”必須是在違法行為發生的“當場”由警察向當事人行使“盤問”權,并可以有條件地在公安機關對當事人繼續“盤問”。
2、允許實施法律行為的憑證不同。
刑事傳喚必需出示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批準傳喚的證明文件,由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依法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調查或偵察。如果沒有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批準批準傳喚的手續,任何人都有權拒絕傳喚。
警察對當事人“盤問”不需要任何文件,只要出示了能證明公安人員的身份證件即可以對當事人進行“盤問”。
3、法律行為的限制時間規定不同。
刑事傳喚的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并不得連續進行。
“盤問”一般不能超過24小時,需要繼續“盤問”時,須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準后可以延續到48小時。
4、法律行為的授權法規和法律行為的性質不同。
刑事傳喚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并且規定了傳喚行為屬于刑事訴訟活動的一個程序性的法律行為。當刑事傳喚給被傳喚人造成侵權后果時,由《國家賠償法》調整。
“盤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所規定的公安人員的職權性行為,并不是法律規定的必要程序。“盤問”行為一旦給被盤查人造成侵權后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屬于哪個法規調整。
三、“盤問”的法律后果
根據“盤問”的四個法律要件,被“盤問”人可能會產生三種法律后果。
1、被“盤問”人如有犯罪行為被確認,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由公安機關予以刑事拘留或報請檢察機關批準對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最后由檢察機關決定提起公訴或不起訴,由人民法院作出有罪或無罪判決。這種法律后果產生后,被盤查人可以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依法享有辯護權。
2、被“盤問”人的行為如果沒有構成犯罪,卻違反了治安管理法規,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法規對被盤查人予以治安處罰或不予處罰。如果發生這種后果,被盤查人依法享有申請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3、被“盤問”人既沒構成犯罪,也沒有違反治安管理法規,對被“盤問”人應予以釋放。這種法律后果產生后,當事人難以主張權利。因為被盤查人在接受“盤問”期間其人身自由雖然受到限制,公安機關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但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公安機關可以拒絕承擔責任,審判機關也可以不受理因“盤問”而發生的訴訟要求。
四、“盤問”職權的負影響及其引起的法律沖突
1、《警察法》授權警察可以行使”盤問”職權的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抵觸。
依照《處罰法》的規定,公民的行為如果違反了治安管理法規,人民警察只要按照《處罰法》的授權性規定就可以依法處理當事人的行為。因《處罰法》同時規定了當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警察在處理治安管理事件中如果對當事人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造成損害,當事人就可以依照《處罰法》和其他行政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使行政復議權和行政訴訟權。
《警察法》第九條的“盤問”權利是一種職務性授權,既警察可以據《警察法》的授權,以自己的個人判斷對當事人進行人身自由限制。由于這種職務性授權允許當場進行,警察行使“盤問”權最初是不受限制的,只是在需要延長時間的情況下,需要經過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批準,但可以長達48小時。
根據《處罰法》的規定,公民在治安管理行為中,被傳喚時間超過24小時,當事人可以依據行政復議法規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公安機關主張賠償權利并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而當警察依照職權對當事人行使“盤問”權利時,只要在48小時之內,均為合法。如果當事人認為“盤問”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公安機關可以“盤問”屬于刑事偵察程序為理由使法院無法判決作出有利于受害人的判決。
2、“盤問”與《刑事訴訟法》相抵觸。
《刑事訴訟法》規定對犯罪嫌疑人傳喚拘傳的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由于有了這樣一個限制性規定,公安機關及其檢察機關在行使刑事偵察權利的時候,必須及早查明事實并做出下一程序的處理決定。如果在刑事偵察過程的傳喚中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未能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查明事實,必須結束傳喚,或者對犯罪嫌疑人做出刑事拘留的決定,或者放人,否則就將因超過法律規定的限制時間因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而承擔國家賠償的責任。
《警察法》對警察所授權的“盤問”職能,卻可以使警察享有了超越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權利,即超期限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而不受法律追究。顯然《警察法》所規定的這一權利與《刑事訴訟法》相抵觸、相沖突。
3、“盤問”權利容易使公安人員擅自利用“盤問”權利,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
由于《警察法》對警察限制人身自由享有超越《處罰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間權利,往往可以使一些公安人員在辦理一些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中故意侵犯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如在治安案件中,辦案警察在當事人的一些行為在沒有定性或者身份尚未查明的時候,便可以利用《警察法》第九條的規定,以“盤問”為名將當事人帶至公安機關。警察在這種情況下以“盤問”為名,行使拘留之實,可以使當事人暫時失去人身自由卻不受追究。在特殊情況下,警察還可以相應的理由向上一級機關報告要求延長“盤問”時間,使當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達到48小時。而上級公安機關的領導一般是不去查明被”盤問”的當事人是否確實符合“盤問”的要件,往往會徑直批準延長“盤問”時間。對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如果辦案警察沒有在法定時間內取得有效的口供,往往也會向上級報告要求延長“盤問”時間而獲得批準。其實當事人是否符合被“盤問”的要件,辦案人和上級公安機關一般是不考慮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警察法》第九條規定的“盤問”權利不僅與基本法相沖突,而且容易成為警察違法辦案故意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法律依據。
五、對警察“盤問”職權的思考與對策
“盤問”是公安人員在履行警察職務過程中可以限制當事人人身自由的職務性權利,這種權利的行使既可以產生刑事法律后果,也可以產生行政法律后果。因此,警察的“盤問”職權具有法律上的二重性,并因其產生的不同法律后果接受不同法律的調整,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情況。
1、當“盤問”產生了刑事法律后果時,其法律行為首先應受《刑事訴訟法》的調整。
第一,公安人員應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被“盤問”人進行詢問和偵察。第二,應允許被“盤問”人員依法享有聘請律師提前介入及在訴訟中辯護的權利。第三,被“盤問”人如果最終被確定有罪,對其應該計算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應從被“盤問”行為發生時開始計算。而現在一般的做法是從刑事拘留時開始計算實際發生的刑期,顯然忽視了“盤問”期間人身自由被限制的事實,這樣計算是不公平的。第四、如果公安人員以刑事偵察為由在盤查過程中侵犯了被盤查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它權利,應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由公安機關依法履行國家賠償責任。
2、當“盤問”產生的是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后果時,“盤問”行為應受行政訴訟法規的調整。
第一,被盤查人被確認有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并被批準予以治安處罰時,被“盤問”人應有權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第二,被“盤問”人的人身權利和其它權利被侵犯的時間應從盤查行為發生時計算。第三,在行政訴訟中如果公安人員對被“盤問”人的侵權事實與行為被法律確認,公安機關應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履行行政賠償的責任。
3、應認真分析警察對當事人實施“盤問”的理由及根據。
因《警察法》第九條對授權警察實施“盤問”權利時有四個限制性條件,也就是說,只有被“盤問”人具備了其中條件之一的情況下,警察才有權對當事人采取“盤問”措施。所以,當事人如果認為警察行使的”盤問”權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聘請律師要求公安機關提供警察采取“盤問”措施時的原始記錄資料,如果公安機關不能提供原始記錄資料,則可以證明警察對當事人的“盤問”在程序上不符合法律規定,那么就可以確認警察“盤問”的違法性,同時也可以確認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被侵犯的事實。如果一旦發生被“盤問”人超過24小時被留滯在公安機關的情況,則必須查明公安機關是否履行了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的批準延長“盤問”時間的批準手續,如果公安機關履行延長“盤問”的申報,則程序合法,如果未有審批手續則程序違法。
4、應注意警察對當事人采取的“盤問”措施和延長“盤問”措施有無弄虛作假情況。
目前在很多地方,警察超期限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而違法可能被追究責任時,一些警察或公安機關出于逃避被追究責任的目的,往往會制造虛假“盤問”手續,以“盤問”為名掩蓋非法拘留之實。這種情況發生時一般都與侵權行為同時發生,這是一個應該注意的問題。
六、建議立法機關對警察的“盤問”職權重新規定
1、“盤問”職權因違反兩個基本法律,應該予以取消。
因為《警察法》授權的警察“盤問”職權與《刑事訴訟法》和《處罰法》的相應規定相抵觸,對于這種沖突性法律規定,應該依據基本法優于部門法的原則,確定“盤問”職權的無效性。
第一、如果“盤問”產生的是治安管理法律后果,被盤查人的人身自由限制超過了24小時,就違反了《處罰法》所規定的24小時的傳喚規定,公安機關就應對超過法律規定的時間內被“盤問”人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可見“盤問”的時間可以有條件地超過24小時的規定顯然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
第二、如果“盤問”產生的是刑事法律后果,被盤查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超過了12小時,就違反了刑事訴訟中傳喚不能超過12小時的規定。“盤問”如果作為刑事訴訟中的偵察手段,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盤問”48小時的職務性授權就與《刑事訴訟法》中的傳喚規定相沖突。顯然”盤問”的法律規定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第三、警察“盤問”的權利是由人大常委會頒布的《警察法》所確定的,這個法律規定不應與基本法相抵觸。從我國的法律體系來講,《刑事訴訟法》屬于基本法,其法律地位高于《警察法》,《警察法》所規定的警察”盤問”職權超過了基本法律的規定,顯然是不適當的。
2、應該對“盤問”職權重新作出法律規定。
首先,應將“盤問”與治安傳喚和刑事傳喚合并分為治安“盤問”和刑事“盤問”兩種不同的職務性授權行為,使其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說,對“盤問”必須限定相應的法律體系內,不應允許這種職權有超越法律規定的情況產生。公安機關對當事人在治安傳喚前可以授權警察當場實施傳喚行為,如果需要繼續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傳喚或“盤問”,最多不能超過12小時,如果在12小時內“盤問”或傳喚不能結束時,應有條件地轉為治安調查,治安調查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對于警察需要履行刑事“盤問”職權時,必須具備《警察法》中“盤問”所規定的四個條件之一者,但“盤問”最長不能超過12小時,在12小時內如果盤查沒有結束。應通過相應的批準程序將被“盤問”人轉為其他刑事限制措施,而不能以“盤問”為理由繼續限制人身自由
其次,不管是什么案件,警察有權實施“盤問”職權的法律要件應該是“被盤查人必須是當場違法或當場被發現有犯罪嫌疑。”如果不具備這個法律要件,警察無權實施“盤問”職權。
綜上所述,《警察法》第九條規定的警察“盤問”權利因與基本法的規定相沖突,一些警察經常會以“盤問”為名而超期滯留當事人,所以國家應該通過立法對此重新進行規定,以切實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營業執照吊銷職工仍可申請工傷嗎
2020-11-29經常拖工資可以離職嗎
2021-02-16遺產的范圍有哪幾種
2020-12-09關于房產繼承的問題
2020-11-18房產部門可否撤銷房屋產權證
2020-11-24山洪災害保險賠嗎
2021-03-23產品責任險與職業責任險的區別詳解
2021-01-21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時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1-03-24被保險人過錯的免責條款有哪些
2021-03-21簽訂房屋保險合同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14學生保險理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15人身保險理賠難嗎
2021-01-21投保人以賠償協議顯失公平為由要求變更是否應予以支持?
2020-12-26疲勞駕駛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1-01-29車禍撞死人保險賠多少錢
2021-03-01改裝汽車應怎樣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04車輛強制險什么時候交,交多少
2021-03-02機動車第三者責任應當怎樣認定
2020-12-09保險誤區:買熟人的保險放心
2020-12-11什么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