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定構成侵犯名譽權行為?
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
2、行為人行為違法。侵權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形式是將現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擴散、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可以稱之為“以事生非”。
3、存在損害后果。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侵犯名譽權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該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與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酌定。
綜上所述,名譽權是公民的重要權利,如果被人侵犯,要從構成要件看行為是否違法。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具體表現是通過誹謗,侮辱等,主觀上存在過錯,可以是故意也可以過失。侵犯名譽權一般涉及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得到賠償,包括賠禮道歉及精神損失賠償等。
新聞報道侵犯他人名譽權
侵犯名譽權的證據有哪些
名譽權糾紛開庭后裁決時間多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買學區房有哪些風險
2020-11-09欠款合同幾年失效
2021-02-15合作關系是否可以有競業限制
2021-01-25代位繼承的取得要求是什么
2020-11-07撫恤金的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02治安案件金額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1-12崗位變動員工是否要簽字
2021-01-23勞動合同終止包括幾種情況
2021-01-11什么樣的公司不簽勞務合同
2021-03-13勞務外包的好處有哪些
2021-01-06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規定
2021-02-23從本案談保險合同中格式條款的規范和認定
2021-02-15賠償案件審理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2021-03-10交通事故訴訟費保險公司會承擔嗎
2020-11-22買二手車保險沒轉怎么辦
2021-02-03關于取消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名稱變更審批規定的通知內容是什么
2021-01-12個人承包合同
2021-01-29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轉包合同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1-03-18營業房遇拆遷,租戶怎么補償
2021-01-03舊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是一樣的嗎,應當如何補償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