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是一種故意犯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合同詐騙罪主觀方面的必要要件,對合同詐騙罪與非罪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以合同詐騙罪為目的的“非法占有”,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意圖完全剝奪他人的財產所有權,或者剝奪他人對財產的控制權、使用權和受益權。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主觀目的,但由于各種客觀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者所欠債務不能清償的,不能以合同詐騙罪論處。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認定合同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理論和實務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學術界普遍認為,任何人使用刑法規定的欺詐手段,原則上應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當然,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幾種客觀行為都離不開“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觀要件。但是,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中的某一欺詐行為是否為客觀行為,取決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斷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時,不僅要看行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條規定的行為類型,還要看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因此,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
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認定行為人的“非法占有”主觀故意。由于偵查技術和偵查人員能力的限制,許多欺詐案件難以核實犯罪人的主觀目的,無法追究刑事責任。那么,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合同詐騙罪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呢?人的主觀心理活動雖然是無形的、不可觸及的,但也不是完全不確定的。目的,作為行為人達到一定結果的心理態度,只有當其外在化為客觀行為時,才能成為法律評價的對象。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理性人,他的主觀心理決定了他的客觀行為,他的客觀行為反映了他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行為人的行為特征,主觀上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目的,并以此來表征其行為。然而,僅僅從客觀表現的一個方面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不夠的。應當根據行為人的履行能力、簽訂合同時擔保的真實性、合同履行中是否存在實際履行行為、標的物的處置等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不履行合同的原因及行為人事后的態度綜合考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有哪些法律責任
2021-02-17出國簽證辦理步驟有哪些
2021-02-01錄音錄像侵權的賠償原則是什么
2020-11-17商標所有權與使用權能分離嗎
2020-12-05抵押
2021-03-17對帳單可以當欠條嗎
2020-12-12欠條、借條和收條的法律效力
2020-11-08交通事故搶救費用不足怎么辦
2021-02-09沒有要約的合同是否要執行
2021-01-19顧客在商場因地面有水而摔倒受傷,商場是否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21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方式是如何的
2021-01-31提供虛假學歷,入職近10年還能解雇嗎
2021-02-28實習協議期是多久
2021-03-18勞動爭議案中的管轄法院是如何確定的
2021-01-27以房養老和養兒防老哪個更告譜
2020-11-26海洋貨物運輸保險索賠期限
2021-01-18保險合同生效后十日內可以取消嗎
2021-01-18保險合同變更條款及事項的變更是如何的
2021-02-28扶老人險怎么買,扶老人險賠什么
2020-12-12購車保險合同約定不明確的,對合同條款應如何解釋?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