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購買權在公司法中的適用a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持有B有限責任公司55%的股權,其余股權由C公司持有。a公司決定轉讓55%的股份。a公司和D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協議約定,D公司將以3億元的價格收購a公司持有的B公司55%的股權。協議簽訂后,a公司通知B公司另一股東C公司,將B公司股權以3億元出售給D公司,要求C公司在15日內決定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接到通知后,C公司立即向a公司發出通知,稱不會放棄優先購買權,并要求a公司提供股權轉讓的詳細情況。之后,a公司積極履行與D公司的股權轉讓協議,C公司向H市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購買a公司持有的B公司全部股份。H市仲裁委員會受理了該公司的仲裁申請,作出了仲裁裁決。裁定C公司必須在仲裁裁決作出之日起一個月內行使優先購買權
H市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后,D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a公司繼續履行股權轉讓協議,賠償D公司因a公司違反股權轉讓協議造成的損失如何理解《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答復”,1999年修訂的《公司法》沒有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期限,給公司法中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案子就是一個例子。a公司向C公司發出通知,要求C公司在15日內決定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a公司認為C公司在此期間未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喪失優先購買權。但仲裁裁決認為期限太短,而C公司未在該期限內行使優先購買權,并不意味著C公司已喪失優先購買權,以消除因當事人對優先購買權行使期限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不確定性,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轉讓其股權,應當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其同意。其他股東自收到書面通知之日起30日內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p>該規定的初衷是規定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期限,消除法律空白帶來的不確定性。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目標。但在接到擬轉讓股份的股東的通知后,其他股東有幾種選擇權。一是明確答復行使優先購買權;二是明確答復不行使優先購買權;三是不予答復;第四,含糊其辭。例如,在本案中,C公司答復a公司不會放棄優先購買權。對于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法律不干預,因為當事人的態度比較明確。但對于第三、四種情況,由于當事人態度模糊,法律必須作出規定,消除不確定性。現行《公司法》對第三種情形作了明確規定,規定收到通知后30日內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同意其他股東將其股份轉讓給股東以外的人,就是放棄優先購買權。但是,在第四種情況下,該規定不適用。不屬于本條“不予答復”的情形,因為這表明其不放棄優先購買權,或者需要進一步考慮是否同意向非股東轉讓股份。因此,當事人在接到通知后30日內作出上述含糊答復的,其法律后果尚不確定。對于含糊答復的法律后果,筆者認為應認定為“不予答復”,強制推定為“同意轉讓”。推定不成立的,當事人可以通過這種含糊的答復,使本條規定的期限沒有實際價值,以消除上述第四種情形造成的不確定性,筆者主張將《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的,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轉讓其股權,應當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其同意。其他股東自收到書面通知之日起30日內未表示異議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p> 我國《合同法》第121條規定:“一方因第三人原因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與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或者協議的規定解決。”本案中,C公司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a公司與D公司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屬于《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的“一方因第三人違約”情形。如果本條款嚴格適用,A公司應向D公司承擔違約責任。對于a公司和C公司之間的責任分擔問題,應根據法律或協議予以解決。鑒于a公司與C公司沒有相關約定,法律規定C公司有優先購買權,a公司不能向C公司索賠。綜上所述,如果適用《合同法》第121條,A公司應賠償D公司因實際履行合同而造成的損失
筆者不同意適用《合同法》第121條。從字面上看,該條沒有明確“第三人理由”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違約行為。也就是說,無論第三人的行為性質如何,因第三人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的一方,都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筆者認為,《合同法》第121條并不完善。當事人因第三人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的,要求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是不合理的。有學者在分析《合同法》第121條時,以“第三人原因”為例:“第三人侵害標的物,使標的物滅失,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第三人不能按約定交付標的物,導致當事各方未能將標的物交付給另一方”。例如,第三方的行為通常被視為違法或違約。在當事人因第三人的合法行為而違約的情況下,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是一種重要的“第三人合法行為”,如房屋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優先購買權一般由法律規定;(2)由于這種優先購買權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一般都知道這種優先購買權的存在,并知道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可能導致合同無法履行。標的物存在優先購買權的,擬購買標的物的合同當事人應當預見其簽訂的合同可能無法履行,并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一方當事人因第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而違約的,不應承擔全部違約責任。綜上所述,《合同法》第121條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區分由第三人造成的違約情形,根據不同情形作出不同的規定以上是小編的相關知識,我相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事業單位法律顧問聘用合同
2021-01-02成立公司是否需要實繳出資
2020-12-28交通事故精神賠償限額是什么
2021-03-16行政處罰決定書沒有按期送達可以撤銷嗎
2020-12-10附條件生效多久生效
2021-03-06如何為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
2020-11-22摘路邊芒果被行拘,民警攝影等候疑釣魚執法
2020-12-08醫療事故賠償標準
2021-01-15離婚訴訟的二審程序
2021-03-05監護人有權查看被監護人隱私嗎
2020-12-02何為婚姻自由
2020-12-30胎兒夭折遺產該如何繼承
2020-12-29疫情期間房屋過戶可以延期嗎
2020-11-27入職要提供無犯罪記錄證明嗎
2020-12-27煤礦工傷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1-24工資里包含競業限制費是否合理
2020-11-13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
2021-03-23勞動監察部門能否確立勞動關系
2021-02-10什么是投資型保險
2021-01-01旅游保險要注意六個誤區是什么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