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拆遷過程中的瀆職犯罪損失(一)最高人民檢察院12月31日發布的《檢察機關直接受理偵查案件數額和數量標準規定(試行)》,1997年明確了貪污賄賂、瀆職等罪名的數額和數量標準,但沒有對瀆職經濟損失案件的認定時限作出規定。(2) 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關于人民檢察院偵查直接受理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在補充規定中,明確了什么是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但沒有提及經濟損失的認定期限。(3) 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瀆職侵權案件立案標準規定》,不僅規定了各類瀆職侵權案件的立案標準,而且首次明確了經濟損失認定的期限,即:,“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立案時確實造成的經濟損失。”(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瀆職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2013年1月9日起施行的《解釋》進一步明確,第八條第一款所稱經濟損失,是指因瀆職罪或者與瀆職罪有關的犯罪實際造成的財產損失。經濟損失認定的期限從瀆職犯罪立案時延長到瀆職犯罪立案時。這篇文章有以下問題:
(1)不合邏輯。眾所周知,大多數瀆職犯罪都是結果犯。危害結果是瀆職犯罪的根源。只有抓住并鎖定損失,案件才能繼續下去。如果沒有損失,這個案子將落空。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瀆職案件損失認定問題相當于罪與非罪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瀆職罪解釋第八條第一款將損失認定(是否構成犯罪)與偵查機關立案時間混為一談,令人牽強。瀆職犯罪損失的認定時限是在立案時設定的,這又有一個隱含的含義,即在立案前追償經濟損失不視為犯罪。這會在實踐中造成一種邏輯悖論,即檢察機關與失職人員博弈。檢察機關在行為人追償損失前立案的,行為人將構成玩忽職守罪。相反,行為人在檢察機關立案前追償損失的,其行為不構成瀆職罪,檢察機關不能立案偵查。事實上,對于某一瀆職行為,檢察機關可以立案,也可以不立案,可以早立案,也可以晚立案(只要不超過追訴期限),可以是今天立案,也可以是明天立案。立案時間不確定。損失認定是犯罪構成要件中的客觀要件之一,屬于實體法范疇,而立案是訴訟程序的一部分,屬于程序法概念。瀆職是否構成犯罪,取決于偵查機關立案的時間,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合邏輯的。因為一個瀆職案件,其經濟損失有一個發生、積累、變化甚至消失的過程,行為人很可能在立案前追償經濟損失。那么,對于同一案件,可能是由于立案時間的早晚而導致定性評價的相反。(2) 違反刑法基本原則的。什么是結果犯?根據刑法教科書“結果犯只有結果發生才能構成犯罪”,筆者對該定義的理解是,在滿足其他犯罪要件的前提下,對于結果犯,一旦犯罪結果發生,即構成犯罪,而且不要求犯罪結果的狀態繼續。盜竊罪等典型案件一般都是結果犯,需要大量盜竊公私財物才能定罪(多次盜竊、入室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等都是行為犯,屬于特殊案件,與本文的研究對象無關,所以我們不會在這里重復)。假設某公司偷了某公司的5000元財物,回家后因為害怕,第二天就偷偷把錢還給了公司經理辦公室。如何確定他的行為性質?我相信所有學習過法律的人都會一致回答:這構成了盜竊,而且已經完成了。理由是,當他偷回家中5000元時,犯罪已經完成,第二天歸還的錢不會影響他的犯罪。無論是按照傳統的四要件說,還是張明凱教授等人的三要件說,所有的犯罪要件都是在經濟損失(指標數額達到立案標準)發生和確定的那一刻形成的,構成了經濟損失恢復罪損失最多只能認定為酌定量刑情節,不能否定其行為已構成犯罪的性質。但是,兩高院瀆職罪司法解釋第八條第一款將經濟損失界定為立案時已經發生的經濟損失,否認了立案前已經發生并追回的經濟損失部分的社會危害性和可罰性,將量刑情節等同于定罪要件,既違背了刑法的客觀主義原則,也違背了刑法的基本理論。筆者查閱資料后發現,早在1987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在當天印發了《關于正確認定和處理瀆職犯罪的意見(試行)》。第四條第四款明確規定,司法機關在立案前或者立案后追繳的贓款贓物,仍應當計入行為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以從輕處理。解釋明確規定,司法機關立案前追繳的經濟損失,應當認定為瀆職犯罪損失,不得扣除。該規定雖已廢止,但符合法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三是違背中央精神和刑事政策。瀆職犯罪不僅給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損失,而且極大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其對社會的危害甚至比貪污受賄罪更為嚴重。嚴厲打擊瀆職犯罪,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反瀆職司法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審議了兩次反瀆職工作。2010年12月,中央辦公廳、國辦等九部門聯合轉發了《關于加強懲治和預防瀆職侵權行為的若干意見》,包括中央紀委、中央政法委在內的“失敗”命題,要求把反瀆職犯罪作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內容,作為反瀆職犯罪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把侵權問題納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整體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罪司法解釋第八條第一款規定了立案時因瀆職造成經濟損失的認定期限,使檢察機關無法立案偵查對一些實際已構成犯罪但因各種原因在立案前已被追繳的瀆職行為進行處理,客觀上制約了檢察機關的手腳,削弱了打擊力度,而與中央關系密切的加強對瀆職犯罪懲治的精神不符合甚至與刑事政策背道而馳。瀆職罪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簽訂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5丈夫意外身亡公婆捏著賠償款不放
2021-02-02外匯保證金交易是怎樣的
2021-02-17母親的欠條以子女的名義起訴可以嗎
2020-12-17放棄繼承權將不會產生代位繼承
2021-01-01未婚同居多久算事實婚姻
2021-03-10離婚需要冷靜嗎,2020離婚冷靜期開始實施了嗎
2021-03-05勞務關系九級受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18商業銀行擅自縮短營業時間如何處罰
2021-02-09補償款提存程序
2021-03-17待崗要待多久解除合同
2020-11-23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0間隔多久才算勞動關系中斷
2020-11-14對方不履行勞動仲裁裁定該怎么辦
2020-12-24投連險有什么風險
2021-02-19保險的作用具體有哪些
2021-02-11人生不同階段保險如何規定
2020-12-28保險應當依法繳未簽合同應該怎么樣的
2020-12-20財險理賠計入什么科目
2021-02-05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改草案都有哪些增改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