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避免勞動爭議,以下四種手段將是有效的:
行政手段在企業,根據《勞動法》,我們應該把“丑聞”擺在前面:企業可以對任何損失的勞動爭議形成一個制度—“裁員、辭退、,《解除勞動合同》建議,領導或領導班子應實行可追溯的行政責任制,即誰提出、誰決策、誰承擔行政領導責任,按敗訴比例1%-10%、11%-50%、51%-90%、91%-100%追究責任給予相應的批評、記過、轉崗、辭退等行政處分;領導小組作出集體決定的,由領導小組承擔集體責任,對此,領導班子要給予批評處分。
經濟手段
企業在處理勞動爭議過程中需要花費一定的資金,因此企業可以建立單獨的賬戶,并將其轉移到企業成本中。企業敗訴的,除支付給原告的經濟補償外,發生的其他費用可稱為“勞動爭議風險費”,由提議人和決策人共同承擔,其中提議人承擔40%,決策人承擔60%,主管勞動人事的領導承擔60%領導班子集體決策關系承擔50%的決策風險費用,與其他決策領導分擔50%的決策風險費用。
法律手段
有必要對企業負責勞動人事關系的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職工和其他有關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在企業主管和從事勞動人事工作。負責處理企業勞動人事關系的職能部門和有關領導,要消除“打擦邊球”的僥幸心理,杜絕“惡意強迫員工辭職”、“計較員工”的心理,認真、嚴格按照《勞動法》辦事根據勞動法處理一切可能發生的勞動爭議。
文化手段
建立內部勞動爭議和勞動爭議的溝通和調整渠道,企業領導在處理勞資關系時,要善于識別提案人的真實動機和主管勞資關系領導的決策動機,避免個別領導干部出于私心的個人行為影響,干擾企業正常健康的決策行為。要從勞動爭議可能造成企業形象損失的角度,高度重視一切可能引發勞動爭議的事件,把勞動爭議減少到最低限度。加強思想交流溝通工作,增強企業內部勞動爭議的調處功能,把可能發生的勞動爭議消滅在萌芽狀態。
任何沒有嚴重違法違紀、嚴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不具備學習適應技能能力的員工,企業都應該從“社會員工”的角度來看待被解雇、解聘或終止的員工。企業應當設身處地考慮裁員、辭退、解除勞動合同可能給有關員工帶來的不便和生活壓力。盡可能為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提供一切有利、便利的條件。他們不應該把員工當作“負擔”扔掉。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口腔醫療事故患者如何要求索賠
2020-12-05后續治療費訴訟時效怎么算起
2020-12-112020年上海專利申請詳細步驟是怎樣的
2020-11-26房屋抵押登記手續是怎樣的
2021-03-18承兌匯票與支票有什么區別
2021-03-12婚禮上送花圈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2021-01-15婚前隱瞞家族有精神病史能成為離婚理由嗎
2021-02-09老年人追索贍養費是否可以裁定先予執行
2021-02-28離婚答辯狀主要針對哪些答辯
2020-12-01離婚協議沒標日期有效嗎
2021-01-23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
2021-03-14毛坯房驗房的十三個步驟
2021-02-02房產證更名程序有哪些
2020-11-13破產重整怎么拿到工資
2021-01-30貨物運輸保險單種類介紹有哪些
2021-01-26外資保險公司 未按照規定公告罰款多少
2021-01-19保險公司定損不合理怎么辦
2020-11-21保險理賠誤工費標準
2020-12-1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什么權
2021-01-172020棚改項目的拆遷補償方案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