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譽權案件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侵犯名譽權案件的立案標準:
1。侵權人有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用語言或行為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的行為。侮辱可以是言語上的,也可以是行為上的。其表現形式是散布存在的缺陷或者其他不利于人們社會評價的事實,誹謗他人的名譽,使他人蒙受恥辱,可以稱之為“以德報怨”。行為人有主觀過錯。從法律角度看,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訴訟主觀過錯的追究,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惡意為依據。如果沒有實際惡意,即使確實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名譽,也不應視為侵權。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積極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誹謗罪。過失是指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但損害是由于疏忽或過于自信造成的。如未經患者同意,醫院不慎發布淋病、梅毒、麻風病或艾滋病患者信息,損害了患者聲譽。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只要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就是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侵權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所謂特定人,是指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法律上就沒有所謂的被害人。然而,如果一些文學作品在描寫中侮辱或誹謗某一特定的人,盡管使用了代號或假名,讀者一眼就能知道他們指的是誰。顯然,作者的侵權行為不能因為使用代號或化名而予以否認。因此,如果指定對象是特定環境和特定條件下的特定人,即使沒有姓名,也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因此,侵權人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受害人的名譽,使受害人感到不公平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遭受精神折磨和心理創傷。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不公平的社會壓力、心理負擔或精神痛苦必須是客觀真實的,而不是受害者的主觀感受。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聲譽只是指公眾對他的社會評價,而不是該人對其內在價值的自我評價。因此,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不降低被害人的社會評價,就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相信您在閱讀了上述Liba網站整理出的侵犯名譽權備案標準的相關內容后,會對這個問題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歡迎前來法律咨詢,祝您生活愉快!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現房,購房者買現房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0-12-22訴訟費是破產債權嗎
2021-02-28民事訴訟申訴的范本怎么寫
2021-01-09投訴撤訴書怎么寫
2021-03-01離婚后孩子監護權變更法律怎么規定
2020-11-08怎樣的情況算是非法同居
2020-12-29軍人撫恤金能否被凍結執行
2020-12-29保管物因自身瑕疵毀損損失誰來承擔
2021-03-24學生周六溺水身亡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0房地產開發項目開發流程
2020-12-19公司可否不經過員工同意而調動崗位
2021-01-01什么關系構成勞動關系
2020-11-21勞動關系轉移到異地保險怎么轉移
2020-12-01意外事故證明怎么寫才有法律效力
2021-01-22理財保險公司破產了怎么辦
2021-03-15男友是否可以給女友投人身保險
2021-02-05旅行社責任險條款簡介
2021-01-30法院判賠精神損害,保險抗辯按序賠償
2020-12-24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情形
2021-01-12保險網簽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