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伯山等)訴(
萬寧市人民政府等)(土地)一案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行政判決書(2001)瓊行終字第2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蔣伯山,男,1912年8月出生,漢族,萬寧市人民法院離休干部,住萬寧市萬城鎮萬昌街西側。
委托代理人黃毅,萬寧市扶貧公司職員。
委托代理人李海燕,海南海都
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張志平,市長。
委托代理人文澤標,萬寧市土地管理局副局長。
委托代理人劉運發,萬寧市政府行政復議辦公室干部。
第三人李勤,男,1962年6月出生,漢族,萬寧市人民法院干警,住萬寧市人民法院家屬院。
委托代理人李菊,萬寧市農電公司工人。
委托代理人李霞,萬寧市商業總公司職員。
上訴人蔣伯山因訴萬寧市政府兩份國有土地使用證及
土地糾紛處理決定一案,不服海南中級人民法院2000年10月31日作出的(2000)海南行初字第7號行政判決,于2000年11月29日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1年1月4日公開
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的
訴訟代理人黃毅、李海燕,被上訴人的訴訟代理人文澤標、劉運發,第三人李勤及其訴訟代理人李菊、李霞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判決認定:1966年間,原萬寧縣政府將萬城鎮萬昌街西側、市印刷廠北面一塊國有土地自西向東分別安排給李月梅、李江(李勤之父,1977年去世)、蔣伯山等人作為建房用地。同年,李江家在政府安排的土地上自西向東沿路修建兩格瓦房,隨后又在緊鄰該兩格瓦房的東邊建起一格瓦房。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兩房一廳土木結構房屋。李家建房時,無人提出異議。1968年,原告蔣伯山也在政府安排的土地上自東向西修建兩格瓦房,建房時,也無人提出異議。八十年代初,原告蔣伯山在緊鄰該兩格瓦房的西邊建第三格瓦房時,第三人李勤認為原告蔣伯山第三格瓦房的西墻占用了其庭院土地,因而提出異議,從而引發了兩家的長期土地糾紛。1995年11月,第三人李勤向被告萬寧市政府申辦國有土地使用證,被告萬寧市政府于同年12月給李勤核發了萬國用(95)字第577號國有土地使用證。該證確定第三人李勤用地面積為424.25m2,東西寬度為12.88m,四至為:東與蔣伯山宅隔墻止,南至公共大道6.2m寬止,西與李光瑞宅合墻止,北至第二市場排污水溝止。該證將原告蔣伯山第三格房的西墻體劃入了第三人李勤的用地范圍。1996年10月原告蔣伯山向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申辦國有土地使用證,同月萬寧市人民政府給原告蔣伯山核發了萬寧市國用(1996)字第0344號國有土地使用證。該證確定蔣伯山用地面積為380.19m2,東西寬11.6m,四至為:東與劉文興宅合墻止,南至公共人行道路止,西與李江宅隔墻止,北至工商市場水溝止。該證未將原告蔣伯山第三格房的西墻劃入蔣家的用地范圍。該西體墻占用之地即為蔣、李兩家長期糾紛之地。1997年10月,原告蔣伯山在第三人李勤三格土木結構房屋東面臨路的空地上修筑圍墻,因該圍墻堵塞了李家第三格瓦房東墻上的窗口,蔣、李兩家再次糾紛,直至打架。為了妥善處理好蔣、李兩家的長期土地糾紛,1997年12月,萬寧市政府召集雙方
調解。兩家達成如下協議:"一、蔣永強家前屋西墻用地超出30cm,影響李勤家使用土地,蔣家愿意于1998年12月31日以前將西墻拆除,讓地給李家使用。拆除費用由市政府補貼人民幣2000元;二、李家和蔣家今后使用土地以雙方已經辦理的土地使用證為準,但雙方應到市國土部門補辦手續完畢;三、本協議自
簽字之日起生效。
協議書一式三份,除雙方各存一份外,市土地管理局存執一份。"蔣克波、蔣永強、李勤、李霞及鑒證人文澤標、陳國慶、梁定業、高永海均在協議上簽名確認。原告蔣伯山未在協議上簽名,也一直未履行協議。1999年9月27日,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依據萬國用(95)字第577號、萬寧市國用(1996)字第0344號國有土地使用證,及蔣、李兩家達成的協議作出萬府(1999)77號《關于蔣伯山與李勤兩家建房使用國有土地糾紛問題的處理決定》(以下簡稱《處理決定》),其內容為:1、蔣家瓦房西墻占用李家使用土地應于今年11月30日前自行拆除,將占用土地退還給李家。拆除費用可按1997年12月30日雙方簽定的協議執行;2、西墻拆除后,蔣、李兩家使用土地應按1995年12月和1996年10月市土地管理局分別給蔣、李兩家核法的國有土地使用證界限劃分。蔣伯山不服該《處理決定》,于1999年10月22日提起行政訴訟。
原審法院認為,被告萬寧市政府分別于1995年、1996年給第三人李勤、原告蔣伯山頒發了國有土地使用證,該兩證對蔣、李兩家的土地界限均已明確,原告蔣伯山第三格房的西墻體明顯侵占了第三人李勤的土地使用權,該行為屬于
侵權行為,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責令原告自行拆除西墻將土地退還給第三人李勤是正確的。原告蔣伯山在1997年12月市政府主持的土地糾紛協調會上就已經知道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給第三人頒發了萬國用(95)字第577號國有土地使用證,在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作出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之前,原告蔣伯山對該兩土地證一直未提出異議。因此,該兩土地使用證已經發生
法律效力。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根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兩個土地使用證來確定蔣、李兩家的土地界限也是正確的。被告萬寧市人民政府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認定事實清楚,
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原告蔣伯山于1999年10月22日才請求
撤銷兩個土地使用證,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35條規定,顯然已經超過起訴期限,對原告的該項起訴應予駁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維持萬寧市人民政府1999年9月27日作出的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
案件受理費500元由原告蔣伯山負擔。
原審判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有:1、1993年3月19日萬寧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給縣土地管理局的證明材料,證明上訴人和第三人土地使用權的合法來源。2、萬寧市國用(1996)字第0344號《國有土地使用證》和萬國用(95)字第577號《國有土地使用證》,證明李家與蔣家土地證頒發的時間及土地界限。3、1997年12月30日有蔣家、李家雙方代表簽字的《協議書》,證明兩家在市政府的主持下
達成協議:蔣家拆除西墻,退出占用李家的土地、今后以土地證為準確定兩家的土地界限。4、李月梅、符明松、符明智、郝梅娜、顧克雄等證人的證言,證明李家、蔣家先后建房及蔣家侵占李家土地的事實。
上訴人上訴稱:請求撤銷海南中院(2000)海南行初字第7號行政判決書;撤銷被上訴人萬寧市人民政府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和被上訴人核發的萬國用(95)字第577號及萬寧市國用(1996)字第0344號國有土地使用證;被上訴人應按原告建房現狀確認國有土地使用權。其上訴理由有:一、
一審判決認定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完全不尊重事實,違反法律。1、從建房的經過和現狀看,上訴人西墻體一直保持現狀,未侵占第三人的土地使用權,引起糾紛完全是被上訴人的違法行為所致。從上訴人和第三人土地的寬度比較,第三人三格瓦房寬度為12.88m,而上訴人三格瓦房寬度僅11.6 m,所以,第三人建三格瓦房時已經侵占了上訴人的土地,只是當時雙方沒有爭議罷了。2、被上訴人核準的兩份土地使用證違反海南省人民政府瓊府(1995)50號《關于辦理國有行政劃撥土地使用證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三條和第六條的規定,兩證的辦理行為從發生之日就不具有法律效力。3、一審判決認定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適用法律正確是完全錯誤的。先使用后確權的土地,應當以國家土地局1995年頒布的《
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和海南省人民政府1999年8月6日頒布的《海南省確定土地權屬若干規定》第八條。二、一審判決適用已經廢止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認為上訴人申請撤銷兩證的請求已超過起訴期限,適用法律不嚴肅或鉆法律的空子,上訴人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后,在1997年10月28日、1998年3月已經向被上訴人提出異議,被上訴人受理后同時收回兩證,即使超過一年或兩年都不是上訴人的原因造成的,由此耽誤的期限不應計算在內。三、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的西墻體明顯侵占了第三人的土地,上訴人占用第三人多少土地?被上訴人《處理決定》要求上訴人拆除西墻體,應退多少?這些事實都不清楚。庭審過程中,上訴人又提出,原審判決認定兩家土地糾紛始于蔣家建第三格瓦房的80年代初不是事實,兩家糾紛應當始于1997年。 [Page]
被上訴人答辯稱:請求維持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和一審判決。其理由:一、被上訴人和一審判決對上訴人與第三人建房土地來源及使用土地的事實認定是清楚的。1、上訴人占用第三人土地建房,使上訴人與第三人的土地界限變為彎曲,并由此造成土地使用糾紛,并非被上訴人交錯劃撥土地引起糾紛。因此,上訴人主張依照國家土地局《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和《海南省確定土地權屬若干規定》第八條規定,按照土地使用現狀確定土地使用權是錯誤的。2、上訴人以雙方使用土地的寬度認定第三人占用了上訴人的土地是沒有根據的。上訴人使用的土地長度比第三人長,面積也比第三人的闊(第三人面積424.25m2,上訴人已辦證面積380.19 m2,加上未辦證庭院面積70 m2,共計450.19 m2),而上訴人僅以寬度與第三人比較,認為第三人侵占其土地不合理。3、上訴人申請辦證時,市國土部門明確提出,第三人和上訴人今后的使用土地界限要拉直,蔣家占用李家庭院的土木結構瓦房應拆墻騰地。當時上訴人沒有異議,并在拉直界限的地籍調查表上代表第三人簽上了李勤的名字,現在上訴人對土地使用證問題又另有說法,這企不是出爾反爾嗎?4、蔣家和李家爭議的焦點是土地界限問題,而非面積。因此,被上訴人對癥下藥,以劃清土地界限為準重新確認了雙方的土地使用權范圍,事實是清楚的。上訴人提出被上訴人未弄清上訴人侵占第三人多少面積就是事實不清,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二、被上訴人的處理決定和一審法院的行政判決適用法律正確。被上訴人根據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依職權對土地糾紛作出處理決定,該處理決定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庭審中,被上訴人以顧克雄、李月梅二人的證言證明,兩家土地糾紛始于蔣家建第三格瓦房的80年代初。
第三人稱:1982年蔣伯山續建第三間房屋時,強行將第三人圍好的籬笆推倒,使蔣家房屋的西墻體侵入第三人庭院約30cm寬,8m長,面積約2.4m2,糾紛由此引起。1995年10月,第三人向萬寧市人民政府申辦土地使用證,萬寧市政府發證機關對第三人的地籍進行調查,認定蔣家西墻體侵占了第三人的宅基地,并將這一情況通報蔣伯山,蔣伯山并未提出異議。1996年10月蔣伯山也向萬寧市政府申辦土地使用證,發證機關亦明確告知其侵占第三人宅基地的事實。由于上訴人和第三人兩家土地界限發生糾紛,雙方長期互不來往,在辦土地使用證時,雙方都不愿意在對方的地籍調查表上簽名蓋章,但均同意在自己的地籍調查表上代對方簽名為準,所以,發證機關頒發的土地使用證是合法有效的。1997年10月,蔣伯山在第三人東邊的廂房墻體筑起一堵墻,堵死第三人窗戶,第三人母親出面制止時,遭到蔣家五個兒子的圍攻和毆打。兩家矛盾激化。萬寧市政府為化解矛盾,組織多方人士,召開協調會議,蔣伯山在事實和輿論的壓力下,同意簽定拆墻退讓土地的協議。協議簽定后,蔣伯山拒不履行協議,在此情況下萬寧市政府依法作出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該《處理決定》事實清楚,適用
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海南中級人民法院(2000)海南行初字第7號行政判決書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
經庭審查明: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足以認定。上訴人提出的兩家土地糾紛始于1997年,而非80年代初,無確鑿的證據證實,被上訴人及原審判決認定的兩家糾紛始于80年代初,證據確鑿,可以認定。
本院認為:本案是三個訴的合并,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三,其一是萬寧市政府1995年核發給第三人李勤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其二是萬寧市政府1996年核發給上訴人蔣伯山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其三是萬寧市政府1999年作出的萬府(1999)77號《處理決定》。上訴人對第三人李勤的《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起訴期限應當從1997年12月蔣伯山知道李勤土地使用證內容之日起計算,對其自己的《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起訴期限應當從1996年10月收到該證之日起計算。上訴人蔣伯山提起訴訟的時間是1999年10月22日,最高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因此,一審法院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35條,確定上訴人蔣伯山對兩個《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起訴已經超過法定期限,并駁回上訴人的該項起訴,適用法律是正確的,應予維持。萬寧市政府萬府(1999)77號文依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兩份《國有土地使用證》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對上訴人與第三人兩家的土地使用權爭議作出處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原審法院判決予以維持并無不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
二審案件受理費各計500元均由上訴人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郭修江
代理審判員 林玉冰
代理審判員 鄭月濤
二00一年一月四日
書記員 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