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火鍋研究所與重慶火鍋協會糾紛一案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2004)渝一中民初字第199號
原告重慶火鍋研究所(以下簡稱火鍋研究所),住所地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尖山堡22號。
法定代表人聶贛如,該研究所所長。
委托代理人何世模,該研究所副所長。
委托代理人劉庭軍,該所員工。
被告重慶火鍋協會(以下簡稱火鍋協會),住所地江北區建新北路78號小天鵝賓館四樓。
法定代表人何永智,該協會會長。
委托代理人蔡磊,重慶展瑞
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火鍋研究所與被告火鍋協會名譽
侵權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
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法定代表人聶贛如、委托代理人何世模、劉庭軍,被告的法定代表人何永智、委托代理人蔡磊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火鍋研究所訴稱,根據2004年3月9日《重慶晚報》31-C7版和《重慶晨報》16-B4版報道,被告開展了放心火鍋底料的評選活動,公布了49家生產火鍋底料的合格企業及50種放心火鍋品牌。在公布的名單中三五、三九、胖子、紅九九和火鍋研究所三耳牌等知名品牌被排斥在外。評比活動經媒體公布后,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商家和消費者誤認為沒有評比上的就是不合格企業生產的不放心火鍋底料;競爭對手還將媒體公布的“放心底料,合格企業”報道復印寄到全國有“三耳”產品的銷售點進行針對性的宣傳活動,致使全國各地“三耳”100多個營銷網點半癱瘓,銷量下降,使“三耳”品牌火鍋底料名譽受到損害,造成了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200萬元。該評比活動違反了廳字[1996]10號文件精神,是“亂排序、亂評比、亂收費”。請求:1、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的直接和間接損失200萬元[①8000畝辣椒基地的損失60萬元(3000多農戶受損,每戶補助一個季度的損失200元,200元/戶×3000戶=60萬元)、②修復三耳品牌需要100萬元、③一年的利潤損失40萬元(一年的營業額400萬元,按10%計算利潤為40萬元)];2、判令被告在相關媒體公開給原告承諾錯誤,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被告火鍋協會辯稱,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是火鍋協會行業自律評比活動,主要是協會的會員單位參加,在報上邀請了其他火鍋底料生產企業參加。協會是主辦單位,市衛生監督所參與了這次活動,主要是對火鍋底料進行檢驗。市領導、有關部門、媒體支持了這次活動。原告未參加這次評比活動,不在評比范圍內我們也沒有說三耳火鍋是不合格產品。重報、晚報是新聞報道,由我們提供線索,報道文章是他們寫的。我們沒有侵三耳火鍋底料的名譽權,沒有侵權事實和結果發生,我們不應承擔
民事責任,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2004年1月31日中央電視臺曝光重慶火鍋底料石臘事件之后,為了維護重慶火鍋的聲譽,根據渝商聯發(2003)20號文件精神,被告火鍋協會開展了重慶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2004年2月11日,火鍋協會向各火鍋底料生產廠家發出了《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通知》,發放了《重慶火鍋協會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申報表》。火鍋研究所未參加《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事后,《重慶晨報》、《重慶經濟報》、《渝州導報》、《重慶晚報》對評選活動進行了報道。
2004年3月9日《重慶晨報》16-B4版對評選活動作了報道。標題為《我市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揭曉50種火鍋底料燙得》,公布了《放心火鍋底料名單》。公布的名單中沒有火鍋研究所的“三耳”牌火鍋底料。同日,《重慶晚報》31-C7版也對評選活動進行了報道。標題為《首屆放心火鍋底料出爐》,副標題為市衛生監督所、市火鍋協會聯合推出49種達標產品。公布了《放心火鍋底料合格企業名單》,公布的名單中沒有火鍋研究所。
另查明,火鍋協會是
社會團體法人,業務范圍:調查研究、協調自律、技術交流、行業統計、咨詢服務人員培訓。火鍋研究所未參加火鍋協會,不是該協會會員。
重慶市商業聯合會于2003年7月9日作出了渝商聯發[2003]20號文件,標題為《重慶市商業聯合會關于深入開展行業自律工作的意見》(試行)該文載明:“行業自律是指行業協會針對業內企業微觀經濟活動所進行的一種自我約束、自我協調、自我管理,它是行業協會的一項基本職能,集中反映了行業維護自身利益,尋求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市場有序競爭的重要舉措。”各行業協會,各地商聯會要從十個方面,逐步推進自律工作。其中“二、開展‘放心’活動。經結合行業特點,繼續開展放心酒、放心肉、放心就餐、放心消費等主題突出、形式各異、效果明顯的各項活動。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持抵制假冒偽劣、開虛作假等不法行為。”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交的證據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格控制評比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廳字[1996]10號文件。2、2004年3月9日重慶晨報B4版《50種火鍋燙得》的報道。3、2004年3月9日重慶晚報C7版《首屆放心火鍋底料出爐》的報道。4、重慶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關于對重慶火鍋協會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宣傳報道的嚴正聲明。”5、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火鍋底料重慶市地方標準》DB50/105-2003。6、重慶火鍋研究所2004年2月及2004年3月稅收繳款書。被告提交的主要證據1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通知。2、重慶市火鍋協會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申報表、報到交費收據存根。”3、2004年2月6日《重慶晨報》“放心火鍋底料”開評報道、2004年2月20日《重慶經濟報》放心火鍋底料評選上演一幕鬧劇的報道,2004年3月12日《渝州服務導報》159期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合格企業及產品名單的報道。2004年4月17日《重慶經濟報》第6版“底料評比風波”又起風波火鍋協會解答質疑。4、火鍋協會章程。6、渝商聯發(2003)20號文件,以及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等證據證實為憑。
本院認為,中央電視臺曝光重慶火鍋底料石臘事件之后,為了維護重慶火鍋的聲譽,火鍋協會根據渝商聯發[2003]20號文件精神,結合火鍋行業的特點,開展了《首屆放心火鍋底料評選活動》抵制假冒偽劣,弄虛作假的違法行為,維護火鍋行業的利益。該次評選活動是火鍋協會針對火鍋行業的特點開展的自我約束,自我協調,自我管理的行業自律活動,該活動的參加者主要是該協會會員。評比也只是針對該活動的自愿參加者進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2004年3月9日,《重慶晨報》、《重慶晚報》對評選活動的結果進行了報道,公布了《放心火鍋底料名單》、《放心火鍋底料合格企業名單》。因為火鍋研究所沒有報名參加評選活動,不在評選范圍內,所以公布的名單中沒有“三耳牌火鍋底料”和火鍋研究所。報道的內容沒有涉及到“三耳牌火鍋底料”和火鍋研究所,沒有侵害火鍋研究所“三耳牌火鍋底料”名譽權的事實存在。火鍋協會未向報社提供侵害火鍋研究所“三耳牌火鍋底料”名譽權的虛假材料,沒有侵權事實存在。故火鍋研究所要求火鍋協會
賠償損失200萬元,在相關媒體公開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請求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判決如下:
駁回重慶火鍋研究所的訴訟請求。
本案
案件受理費20010元,其他
訴訟費3001元,共計23011元,由原告重慶火鍋研究所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
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商雪梅
代理審判員 楊云英
代理審判員 王險峰[Page]
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書 記 員 朱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