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蘇 省 高 級 人 民 法 院
民事判決書
(2006)蘇民三終字第0101號
上訴人(原審
被告)楊邁,男,1954年7月10日出生,漢族,
徐州天工交通科學技術有限公司經理,住所地
江蘇省徐州市民富園30號樓3單元601室。
委托代理人楊進,江蘇徐州凱旋門
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黃忠沛,徐州聯盟高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江蘇盛昌隆汽車電子工業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蘇省徐州市金山橋開發區。
法定代表人任兆和,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楊德新,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朱心田,匯英律師事務所徐州分所律師。
???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牛建云,男,1953年3月1日出生,江蘇盛昌隆汽車電子工業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住所地江蘇省徐州市
黃山新村1區1號樓6單元102室。
???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呂明,男,1978年11月24日出生,漢族,江蘇盛昌隆汽車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住所地江蘇省徐州市橙黃時代翠園4號樓3單元402室。
??? 上訴人楊邁因與被上訴人江蘇盛昌隆汽車電子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昌隆公司)、牛建云、呂明專利實施許可
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徐民三初字第002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06年7月3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6年10月10日公開
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楊邁及其委托代理人楊進、黃忠沛,被上訴人盛昌隆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楊德新、朱心田,被上訴人牛建云、呂明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 一審法院查明:
2005年2月26日,盛昌隆公司與楊邁、牛建云、呂明簽訂了《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及合同附件,約定三被告將其擁有的“利用汽車電子防抱死系統進行防盜的裝置”和“ESP汽車電子穩定系統等科研成果”許可盛昌隆公司實施。合同
有效期限為自簽訂之日至2043 年2月6日。關于技術資料的交付,合同約定:自合同生效后60個工作日,許可方向被許可方交付合同第三條所述的全部技術資料,即附件A中所示的全部資料,由公司統一歸檔保存。技術資料的交付方式和地點為:許可方將全部技術資料清單以面交方式遞給被許可方,互派代表
簽字驗收,交付地點為被許可方所在地。費用及支付方式約定為: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被許可方占65%,許可方占35%;在其他地區生產、銷售,許可方占30%,被許可方占70%。該條第二款約定:每年度結算一次,以轉帳或現金方式支付。所獲利益的稅金各自承擔。合同還對參與實施許可的責任和驗收標準、技術秘密的保密事項、技術后續改進的提供與分享等事項做了約定。
合同附件A列舉了15項專利(或科技成果)名稱,第1至第14項為楊邁掌握的技術,其中第1至第5項為楊邁擁有專利權的專利技術,第15項為牛建云、呂明掌握的技術。合同簽訂后,牛建云、呂明只將自己掌握的第15項技術的技術資料交與了盛昌隆公司。
雙方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后,楊邁、牛建云、呂明即被聘為公司的董事。自2005年3月開始,楊邁以盛昌隆公司名義對外簽訂了12份
買賣合同,從盛昌隆公司支取了部分款項,為該公司購買了貨物。楊邁所支取的款項由徐州天工交通科學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工公司)給盛昌隆公司出具了收據,收據的事由有的為
借款,有的為暫借款。
另查明,天工公司是楊邁、牛建云、呂明三人共同設立,楊邁為法定代表人。2004年5月18日,英屬處女島德寶集團有限公司與徐州聯盟高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盟高新公司)協議,共同投資設立中外合資企業,名稱為“江蘇盛昌隆汽車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簽訂合同后雙方開始做籌備工作,共同設立了合資公司的新帳號,雙方各投資30萬元。同年9月26日,英屬處女島德寶集團有限公司、聯盟高新公司、天工公司三方對上述協議又簽訂了一份補充合同,將合資方改為英屬處女島德寶集團有限公司、天工公司和黃忠沛。后合資公司設立未成,英屬處女島德寶集團有限公司于2005年2月6日獨資設立了盛昌隆公司。2005年2月26日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就是該獨資公司與三被告簽訂的。
一審法院認為:
??? 2005年2月26日簽訂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國家
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為有效。合同約定許可方的
合同義務主要是交付技術資料和對被許可方實施技術進行指導,被許可方的義務主要是按銷售額的百分比將產品利潤作為專利實施許可的費用支付給許可方。因許可方負責交付資料的人員牛建云、呂明證實楊邁掌握的技術及其所擁有的專利技術資料均未交付給盛昌隆公司,楊邁也不能提供交付資料的收條或其他
手續,故楊邁關于其技術資料已經交付給盛昌隆公司的抗辯理由,不予支持。雙方合同約定實施的技術為15項,除了1項技術為牛建云、呂明所掌握外,其余14項全為楊邁的技術,尤其是享有專利權的五項技術均為楊邁擁有,不予交付這部分技術資料,屬于嚴重的
違約行為。另外,楊邁與盛昌隆公司因其他事宜發生糾紛,訴至公安部門,導致雙方矛盾加深,造成了繼續履行合同的困難。對于
合同的履行,法院無法強制當事人履行,所以本案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以解除為宜。
雙方在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這一行為中,楊邁與牛建云、呂明二人為許可人,盛昌隆公司為被許可人,雙方之間是專利實施許可的法律關系。而在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簽訂后,楊邁被聘為盛昌隆公司的董事,這時楊邁與盛昌隆公司之間還存在另外一個法律關系,即雇傭的法律關系。楊邁對外簽訂合同買貨是受到雇主委托而實施的行為,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對雙方基于這種雇傭法律關系所產生的權利義務無約定。因此,雇傭法律關系與專利實施許可系兩個法律關系,雙方因雇傭法律關系所產生的糾紛屬一般合同糾紛,不屬知識產權
案件審理范圍,應另案訴訟。另外,因盛昌隆公司第二個訴訟請求的標的額不符合中級法院一審案件的
立案標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一審案件
級別管轄的有關規定,一審法院已依法向當事人進行了釋明,盛昌隆公司請求將這一部分訴訟請求移送有關法院處理,應予采納,按法律規定移送有
管轄權的基層法院審理。
盛昌隆公司關于解除雙方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盛昌隆公司在庭審中要求將返還貨物
變更為要求楊邁
賠償損失的問題,因該變更訴訟請求是在舉證期限屆滿后,且盛昌隆公司要求賠償損失的內容與其第二項訴訟請求的內容相同,第二項訴訟請求一審法院將指令其他法院審理,故在本案中對盛昌隆公司要求賠償損失的請求不予處理。
??? 據此,該院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九十四條第四款之規定,判決:一、解除盛昌隆公司與楊邁、牛建云、呂明之間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二、判決生效后十日內盛昌隆公司返還牛建云、呂明二人已經交付的技術資料。
案件受理費800元由楊邁負擔。
楊邁上訴稱:
1、
一審判決認定楊邁沒有按約履行專利技術資料的交付義務,與事實不符。首先,涉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于 2005年2月26日簽訂后,2005年5月17日的董事會決議中明確責成牛建云、呂明于5月20日負責將有關技術資料轉交盛昌隆公司存檔。因此,牛、呂為移交技術文件的責任人,而不是楊邁,責任不在楊邁。其次,盛昌隆公司及牛建云、呂明等不按董事會決議規定的時間及方式辦理技術文件移交,而是采取了私自拷貝、竊取技術資料的非法行為,違約在先。盛昌隆公司在專利技術資料交付的期限內,暗地里以高薪并許諾聘牛建云、呂明任盛昌隆公司副總經理等職務,指使牛建云等人將天工公司兩臺電腦里存儲的全部技術資料拷貝后進行刪除、銷毀,無償地竊取了楊邁的專利技術資料。楊邁已于2005年5月18日向公安機關報案,兩臺電腦亦封存在公安機關作為證據待查。牛建云、呂明二人雖為一審共同被告,但在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簽訂后已被收買,實際上是原告盛昌隆公司領導人,與盛昌隆公司已形成利益共同體,一審法院不應以二人的證詞作為認定楊邁違約的依據。再次,牛建云、呂明是天工公司的原副總經理和主要的技術負責人,掌握著公司的全部技術資料和科研成果,而不是一審法院認定的兩人只掌握其中的一項技術。這些專利技術的所有權屬于楊邁個人和天工公司,牛、呂二人不具有專利技術的所有權資格。他們的真正目的是竊取楊邁專利技術,然后
解除合同,以逃避和免除將來支付技術收益。
2、一審法院將盛昌隆公司的兩個訴請割裂開來,只判解除合同,將所謂的購物款項指令下級法院處理不妥。盛昌隆公司的第二項訴請即要求楊邁返還采購物資及資金問題,本來就與第一項訴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沒有任何關系,也不是同一個
法律關系的內容。資金是依據2004 年5月18日簽訂的《中外合資經營合同》中合資各方共同投入的合資企業前期籌備資金,與獨資企業盛昌隆公司沒有任何關系,與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也沒有任何關系,此部分資金問題只能由合資各方依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的約定去處理。至于楊邁受托簽定的12份
采購合同,盛昌隆公司并未支付采購資金給楊邁,而是天工公司為此墊付了38.7萬元的貨款。既然一審法院沒有審清這部分資金的性質、來源及去向,且也認定盛昌隆公司的此項訴訟請求與涉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系兩個法律關系,則一審法院應該依法駁回盛昌隆公司的此項訴請,而不應指令或移送下級法院審理,一審法院的做法與相關法律程序不符。請求
二審法院:
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繼續履行合同。一、二審
訴訟費由被上訴人承擔。
??? 盛昌隆公司答辯稱:1、楊邁沒有提供向盛昌隆公司交付合同約定的技術資料的事實和證據。盛昌隆公司系為實施專利技術而設立的公司,因楊邁拒絕交付約定的技術資料,導致盛昌隆公司各項籌建工作均已中斷,公司注銷的手續正在辦理之中,故楊邁要求繼續履行合同已不可能。2、關于牛建云、呂明、楊德新是否竊取楊邁專利技術的行為,可以由警方依法查處,或者由楊邁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向其另行起訴,與本案中楊邁是否已交付專利技術是兩個事實。3、牛建云拷貝技術資料的行為是按約履行合同的行為,不存在也沒必要去“竊取“,后來牛建云、呂明之所以未能按約將技術資料整理交付至盛昌隆公司,是因為楊邁反悔并阻撓牛、呂二人交付。4、一審法院將楊邁要求返還相關購物款項的訴訟請求移送基層法院審理并無不當。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牛建云答辯稱:其并沒有將公司電腦中的技術資料作破壞性銷毀,只是將臺式電腦中的技術資料拷貝到手提電腦中保存,雖然其后將臺式電腦中的技術資料作刪除處理,但技術資料本身仍保存在手提電腦中,并沒有銷毀。他以前也是將手提電腦天天帶回家,不能說是竊取行為。手提電腦在他那里保管兩天后被楊邁要了回去,他沒有將手提電腦里的資料交給盛昌隆公司。對附件A中所列的技術,他只負責電路,機械部分很少,機械部分是由公司夏秋菊、沈培榮掌握的,沈培榮掌握手工圖紙,夏秋菊負責處理電子版本的機械圖以及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資料。夏秋菊在派出所的詢問筆錄中亦表明其掌握 ABS技術的機械部分圖紙。除此之外,同意盛昌隆公司的答辯意見。
呂明答辯稱:其是因為在楊邁公司無法干下去,迫于無奈才到盛昌隆公司去工作,并不是楊邁所稱系被盛昌隆公司收買。他只負責附件A中第8項即電子式汽車氣壓制動防抱死裝置的軟件開發。
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為:1、楊邁是否已經按約履行了技術資料的交付義務及涉案合同是否應當解除。2、一審法院將盛昌隆公司要求楊邁返還采購物資及資金的訴訟請求移送基層法院審理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當事人二審中舉證、質證及認證情況:
1、楊邁提供了三組新的證據:第一組證據為徐州市公安局信息網絡安全監察處(以下簡稱徐州公安局網監處)針對牛建云使用的臺式電腦所作的《電子證據檢查工作記錄》及被刪除電子
證據目錄,證明牛建云掌握公司的專利技術,并將電腦中存儲的專利技術資料刪除以及交付給盛昌隆公司的事實。第二組證據為楊邁申請本院從徐州云龍公安分局黃山派出所(以下簡稱黃山派出所)調取的楊邁的舉報材料及該所根據舉報對聯盟高新公司4名員工夏秋菊、李光明、金繼剛、喬輝所作的詢問筆錄,證明楊德新、牛建云、呂明等人指使員工將聯盟高新公司的技術資料進行拷貝并刪除原資料,從而證明牛建云、呂明已將電腦資料移交給盛昌隆公司。第三組證據為牛建云以ABS專利技術發明人的身份與案外兩家公司簽訂的合同及會議紀要,證明牛建云掌握ABS專利技術。
盛昌隆公司對第一組和第二組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認為該證據并不能達到楊邁的證明目的。牛建云對第一組、第二組和第三組證據的真實性均沒有異議,但認為第一組、第二組證據并不能證明他將技術資料轉交給盛昌隆公司;第三組證據中他簽訂的兩份合同中所指的ABS 技術是指涉案合同附件A中的第十五項即電子汽車氣壓制動防抱死裝置,他只掌握ABS技術的硬件部分,包括氣壓和液壓,而不包括附件A中的全部技術。
2、盛昌隆公司提供的新證據為:該公司向徐州市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局申請注銷的《報告》及該局針對該報告所作的暫不同意注銷的回函,證明因楊邁拒絕交付技術致使盛昌隆公司已無法正常運作,繼續履行合同已不可能。
楊邁對盛昌隆公司提供上述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認為牛建云、呂明既然已是盛昌隆公司的技術人員,說明盛昌隆公司已經得到了技術,而并非盛昌隆公司所稱未得到技術。
本院認為,對雙方當事人提供的上述新證據的真實性,因對方當事人均不持異議,本院亦予以確認。對于上述新證據的認證意見,本院將在裁判理由中予以具體分析。
本院二審查明:
1、二審中,除楊邁對一審認定的牛建云、呂明只掌握附件A中第15項技術的事實有異議外,對一審查明的其他事實,各方當事人均不持異議,本院亦予以確認。
2、2005年2月26日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第三條約定:(1)許可方向被許可方提供本合同“附件A”中的全部技術資料文件,同時提供為實施“附件A”而必須的工藝流程文件;提供設備清單,用于制造產品;并提供實施本合同“附件A”所涉及的技術秘密及
其它技術資料文件。(2)許可方及其技術骨干在合同生效后,由被許可方根據國家
勞動法規簽訂
勞動合同書,作為被許可方聘任的技術骨干直接參與產品實施工作。被許可方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許可方推薦的現有員工。
合同附件A有兩份,一份為列有9項技術成果名稱的手寫稿,另一份為列有15項技術成果名稱的打印稿。兩份附件 A中所列的主要技術成果內容基本一致,且均含有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其中的專利技術及已申請專利尚未獲得專利權的技術均為楊邁所擁有。對此,各方當事人均沒有異議。
楊邁二審庭審中認為附件A打印稿系雙方談合資合同時所提供,涉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附件應以手寫稿為準。同時,各方當事人一致認可,手寫稿附件A中1、2、3、4、5、8項技術均與ABS技術相關聯,第6項“遙控制動離合油路開關汽車防盜器”與ABS技術無關。
3、2005年5月17日,盛昌隆公司召開董事會并形成董事會決議,該決議第1條載明:自即日起招聘員工并優先從現有員工中聘任,5月17日向員工發放“盛昌隆公司招聘員工登記表”,已填表的員工,應于5月18日至19日到盛昌隆公司
簽訂勞動合同。第2條載明:技術資料的交付由牛建云、呂明負責整理,并于5月20日前轉交盛昌隆公司存檔。第7條載明:楊邁先生在太極、中礦大聯盟和聯盟高新三家公司的專利入股,由其負責退股處理,不能涉及盛昌隆公司的法律責任,等等。楊邁、牛建云、呂明均作為該公司董事參會并在該決議上簽字。
4、徐州公安局網監處出具的《電子證據檢查工作記錄》中顯示:牛建云使用的臺式電腦中被刪除的文件目錄中含有名為“EDS技術資料”、“ABS系統可靠性設計說明”、“ABS防抱制動系統簡介”、“ABS實驗數據接收及顯示程序”、“汽車氣制動ABS機械部分”、“防盜鎖檢驗項目”、“防盜鎖生產計劃”、“油量計外殼”、“油量傳感器示意圖”等文件。楊邁認為上述文件中包括了手寫稿附件A中所列的1-8項的技術內容,不包括第9項即汽車輪胎壓力報警控制器;牛建云認為上述文件中只包括手寫稿附件A中的第6、7項的電路技術部分(不包括軟件部分)和第8項技術內容,不包括第9項技術。
楊邁在二審庭審中述稱,牛建云、呂明掌握著附件A中的主要技術資料,其他非重要技術資料掌握在公司其他員工手中。
各方當事人一致認可,在到盛昌隆公司工作之前,牛建云在聯盟高新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和總工程師,呂明負責軟件開發,而楊邁則為聯盟高新公司的
股東及總經理。
4、夏秋菊在黃山派出所的詢問筆錄中述稱:2005年5月18日前,牛建云、呂明跟他們說聯盟高新公司解散了,讓他們到盛昌隆公司應聘、簽合同。他參加了2005年5月18日盛昌隆公司召開的大會,楊德新在會上讓他們把聯盟高新公司的資料拷貝一份,再把原電腦里的資料都刪除。會后,牛建云又交待讓他把ABS機械部分圖紙的資料拷貝并刪除原資料。但他沒有按牛建云的要求去做。
李光明在黃山派出所的詢問筆錄中述稱:他在聯盟高新公司負責計算機網絡硬件、技術資料、軟件編程等技術管理工作。他參加了2005年5月18日盛昌隆公司召開的大會,會議內容是任命牛建云、呂明為盛昌隆公司的副總經理,并說聯盟高新公司已經不存在,讓他們到盛昌隆公司工作。楊德新讓他們把原公司的資料拷下來,該刪的刪。開會之前,牛建云、呂明也跟他講過,讓他把電腦里的技術資料拷下來再刪除。但他沒有這樣做。
金繼剛在黃山派出所的詢問筆錄中述稱:他是聯盟高新公司的員工,他參加了2005年5月18日盛昌隆公司的職工大會。會上盛昌隆公司的總經理(楊德新)講聯盟高新公司不存在了,讓他們把工資結清后到盛昌隆公司工作,同時,把原單位的資料、圖紙等該帶來的帶來,不能帶來的刪除銷毀。但他沒有按照盛昌隆公司的要求去做。
喬輝在黃山派出所的詢問筆錄中述稱:他在聯盟高新公司負責軟件開發。他參加了2005年5月18日盛昌隆公司召開的大會,楊德新在會上說,讓他們回去之后把電腦上的資料全部刪除,他沒有刪,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他應該做的。
本院認為:
(一)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楊邁已按約履行了技術資料的交付義務
首先,根據2005年2月26日《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約定,作為許可方的楊邁負有交付附件A所列的相關技術資料及相關工藝流程、設備清單等文件資料的義務。楊邁二審庭審中亦認可根據約定應由其本人交付技術資料,同時其述稱2005年2月17日的董事會決議之所以約定由牛建云、呂明負責整理交付技術資料是因為牛、呂兩人在公司負責技術工作。因此,盡管董事會決議約定由牛、呂兩人負責整理交付技術資料,但這只是對原《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約定的技術資料的具體交付方式和具體執行人的明確和細化,并不是對交付義務人的變更,不能因此免除楊邁作為合同許可方應承擔的技術資料交付義務。
其次,楊邁認為其已按約履行技術資料交付義務的主要依據在于,既然存有技術資料的手提電腦在牛建云手中保管了兩天后才交回聯盟高新公司,而牛建云本人又已到盛昌隆公司上班,故可以肯定牛建云已將手提電腦中的技術資料交付給盛昌隆公司。本院認為,楊邁的上述主張不能成立。理由是:1、該主張僅僅是楊邁的一種推測,缺乏相關證據佐證,不能采信。2、即使上述推測能夠成立,根據徐州公安局網監處出具的《電子證據檢查工作記錄》和楊邁二審庭審中關于牛建云、呂明只掌握附件A中的主要技術資料,其他非主要技術資料由公司其他員工保管和掌握的陳述,應認定牛建云手提電腦中并不包括附件A中的所有技術資料(至少缺少第9項及夏秋菊、李光明等員工保存的技術資料部分),楊邁據此亦不能證明其已按約交付了全部技術資料。
第三,楊邁關于根據夏秋菊等4名員工在黃山派出所的陳述,可以證明其按約履行技術資料交付義務的上訴理由亦不能成立。因夏秋菊等人的陳述只能證明楊德新、牛建云、呂明等人曾要求員工將聯盟高新公司的技術資料進行拷貝并刪除原資料這一事實,并不能證明員工已實際將技術資料拷貝并交付給牛建云或呂明,更不能證明牛建云、呂明已將技術資料交付給盛昌隆公司。相反,夏秋菊和李光明在陳述中明確表示沒有按照楊德新和牛建云的要求進行拷貝和刪除。因此,楊邁憑借4名員工的陳述證明其已履行交付義務的主張,不能成立。
綜上,楊邁提供的上述證據并不能證明其已將約定的技術資料交付給盛昌隆公司以及盛昌隆公司收到該技術資料。另,楊邁關于牛建云、呂明掌握了合同附件A中除第9項技術以外的全部技術資料的主張,因與其二審庭審中的陳述相矛盾,不予采信。
(二)涉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應當予以解除
盛昌隆公司與楊邁等三人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并實施楊邁的專利技術生產專利產品,但由于楊邁作為專利技術的擁有者和技術許可方,一直未能按照合同約定交付全部技術資料,致使盛昌隆公司迄今為止都未能實施該專利技術生產出產品,盛昌隆公司據此請求法院判令解除雙方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一審判決解除合同并無不當,應予維持。
(三)一審法院將盛昌隆公司關于要求楊邁返還采購物資及資金的訴訟請求移送下級法院審理,并無不當
因盛昌隆公司要求楊邁返還采購物資及資金的訴訟請求與涉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系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楊邁對此亦予以認可,且由于該項訴訟請求的標的額不符合一審法院一審案件的級別管轄規定,一審法院據此決定將盛昌隆公司的該項訴訟請求移送有管轄權的基層法院審理,并無不當。同時,因盛昌隆公司的該項訴訟請求不屬于一審法院的管轄范圍,一審法院亦未對此進行全面審理,故楊邁關于一審法院應當駁回盛昌隆公司該項訴訟請求的上訴主張,缺乏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楊邁的上訴請求和理由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不能成立。一審判決認定基本事實清楚,
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800元,由楊邁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
?
審 判 長 呂 娜
代理審判員 施國偉
代理審判員 陳芳華
?
二○○六年十月二十日
書 記 員 王方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