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損害。也就是說 因公民的人格權遭受侵害而使其產生憤怒、絕望、恐懼、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②。它具有非財產性、存在的獨立性、存在的單一性等特點。精神損害賠償對于侵權行為人而言具有懲罰性,而對受害人而言具有填補性和撫慰性,它本質上是通過金錢賠償,使受害人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撫。 在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對受害人不論是造成傷殘還是死亡,都將給受害人自身及其家庭帶來很大的精神損害。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明確了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解決了關于人身損害是否可以請求害賠償的爭論,是民事訴訟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主要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將精神損害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放在同等地位,可以同時提出, 確立了包括交通事故精神損害在內的人身損害精神賠償制度。
1、這是充分保護人的主體性權利的需要。在社會不斷進步的現今社會,精神權利越來受到重視是個不爭的事實,人們更加偏重于對精神權益損害的填補和保護。誠然在交通事故的處理已十分規范的法律體系中,再引進一個新的精神損害賠償,可能會給一個運行很好的體系帶來一些混亂,但當現有的法律學說難以應對這些新矛盾時,在社會不斷進步,公民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在法律研究不斷深入,精神生活更為人們所重視的今天,采取肯定說則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
2、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確立精神損害的救濟不僅有助于推進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達到撫慰受害人的目的,而且能夠達到教育懲罰侵權人,引導社會努力形成尊重他人人身權利,尊重他人人格尊嚴的法律意識和良好社會風尚的目的;同時也可以不斷推進處理交通事故法制的統一,促進交通事故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保護體系的完善和改進。
3、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確立精神損害的救濟符合侵權法的一般原理。一般侵權人身損害與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二者都是對人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的損害;在構成侵害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的基礎上二者都能造成人的精神損害;而且,一般侵權的人身損害后果往往并不很嚴重,而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后果較為嚴重,造成的人身損害后果多為重傷、殘疾、甚至死亡,且一次事故同時造成多人受傷或傷亡。在賈國宇訴北京國際氣霧公司、龍口市廚房用具廠及北京市海淀區春海餐廳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中,賈國宇因卡式爐爆炸造成面部燒傷 ,法院認為“無可置疑第給其精神造成了伴隨終身的遺憾與痛苦,必須給予撫慰與補償”,據此,判決由氣霧劑公司、用具廠共同賠償原告賈國宇273257、83元。其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金100000元。而在同一法院審理的劉莉訴姜立新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中,劉莉被姜立新駕駛的轎車撞傷,經醫院診斷為顱腦損傷及動眼神經性癱瘓。但法院判決姜立新賠償劉莉醫療費20萬元,卻未有精神賠償的內容。有損害就有救濟,因此,如果說在一般侵權中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更應確立精神損害賠償。
4、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確立精神損害的救濟符合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規定的精神。民法通則并沒有排除在特殊侵權損害中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最高法院精神賠償的司法解釋第一條規定即突出了保護人的基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理論上稱為“物質性人格權”,是精神人格權賴以存在的前提和物質基礎,其受到侵害往往伴隨巨大的甚至是終身不可逆轉的精神損害。最高法院這一司法解釋實現了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從精神人格向物質人格的發展,是人格司法保護的進步。根據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損害的應予賠償,交通事故人身損害無疑也是對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的損害。根據邏輯推理,既然侵犯公民身體健康應予賠償包括精神賠償,那么交通事故同樣損害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在應予賠償中不應排斥精神賠償。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中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對象,即賠償權利主體,應當包括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中依法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直接受害人和間接受害人。
直接受害人不僅僅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幼兒、精神病人及植物人)也可以成為賠償權利主體。作為未成年人或幼兒人身受到損害時,他們對精神痛苦感受低微或者全然不感覺,但等他們長大成人,知曉事理時,即大感痛苦,所以,應認為現在可得對于未來所蒙受的精神損害的賠償金。作為精神病人除有妨礙其感覺痛苦之特別情形與事實外,對侵害健康權時一般也有感覺精神痛苦的能力,也應獲得賠償權;即使是因不法加害而導致精神失常、全然失去感知能力者,雖不感到被損害的痛苦,卻失去了以后享樂人生的精神上的利益,這也是精神上的損害,因此也應認為現在有請求賠償的權利。此外,若受害人因此成為植物人,從醫學角度上講,他是不可能在精神上或肉體上受到什么的精神損害。但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因受到侵害而失去了這一種感知能力,不能體驗人生中的喜、怒、哀、樂,其雖生存,但卻喪失了這一人生的意義;雖然他無法感知,直觀上是不存在積極精神上的損害,但是這一種侵害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精神損害。這一種損害是值得全社會的深切同情和道義上的扶助,也理應得到法律上的救濟。因此,他作為一個人,是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上述限制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受損害時為限)主張民事權利時,需由其代理人代理進行。
對間接受害人而言,一些重大的損害,如毀容、生理功能損害、喪失基本勞動能力等,不僅給直接受害人帶來了較嚴重的肉體或精神痛苦,也必然會給受害人的家庭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和壓力,給其近親屬帶來精神損害,這些間接受害人如直接受害人成為植物人、精神病人或因肢體殘缺喪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需要近親屬長期照料,與之共同生活并長期照料其之近親屬;因生理功能損害致夫妻間性生活權利無法實現之配偶一方或未成年人因生理功能損害致無法結婚之父母,因此遭受的精神損害也應給予的賠償。因此,間接受害人不僅包括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中造成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受害人的父母、子女、配偶),也包括造成上述重大殘疾的受害人負有長期照顧義務的近親屬。其中請求權人的范圍若受害人死亡的,以受害人死亡時為限,包括受害人死亡時的胎兒或患有精神病的近親屬。
此外,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由權利人專有享有,原則上不得讓與和繼承,對此,立法上已明確,但賠償金額已經由當事人雙方有約定,或者權利人已經起訴的,可以不受上述限制,對約定的賠償金額或者經判決確定的金額,可以由權利人轉讓他人,權利人已經死亡的,可以由其繼承人繼承。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辦理離職手續的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0-02-12不予執行仲裁裁決裁定書如何救濟?
2020-03-18消費者什么時候能要求加倍索賠?
2020-03-20疫情期間,公司不給發工資了怎么辦?
2020-03-25交通事故中交強險賠償有哪些
2020-04-01自動離職會有工資嗎?
2020-04-11買賣拆遷安置房的注意事項
2020-04-13私下交易藝術品的法律問題
2020-04-15上海房產稅如何計算?
2020-04-18票據詐騙罪的客觀事實
2020-04-23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是什么呢?包括哪些?
2020-04-27勞動合同缺少必要條款會有效嗎?
2020-04-27最新工傷保險繳費比例看過來!
2020-04-27發生租房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0-04-28訴前財產保全的適用條件是什么?
2020-04-29二手房買賣需辦理網簽備案嗎
2020-04-29變更孩子撫養權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0-04-29夫妻共有財產投資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4-30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0-04-30千萬記住不要超過訴訟時效
2020-04-30財產保全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0-04-30夫妻離婚訴訟程序怎么走?
2020-05-01與被收購方簽房屋買賣合同是否合理
2020-05-01離婚子女撫養費糾紛如何解決?
2020-05-02離婚以后父母如何履行子女探視權?
2020-05-02老年人精神贍養包括哪些表現形式?
2020-05-03什么情況下可以單方面提出離婚?
2020-05-03夫妻離婚分割財產時怎么收集證據
2020-05-04打贏官司后如何申請執行?
2020-05-06斷絕關系,可以永不回家嗎?
2020-05-06法定退休年齡是什么時候
2020-05-06“寬嚴相濟”下我國死刑適用的理性回歸
2020-05-07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怎么算?
2020-05-07夫妻離婚子女撫養權怎么變更?如何取證?
2020-05-08對方拒絕支付子女撫養費能不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2020-05-08離婚后變更子女撫養權需要經歷哪些法律程序?
2020-05-08普通債權人如何提起行政訴訟
2020-05-08如何證明自己是被脅迫離婚的
2020-05-08丈夫死亡以后留下的遺產繼承順序是什么?
2020-05-10販毒案件一般在什么地方開庭
2020-05-11